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用生命唱响青春之歌

《甘孜日报》    2014年12月02日

——全州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袁雅逊的故事
 

图为袁雅逊生前在灾区搬运救灾物资。
  ■ 记者 张永才
  袁雅逊走了,走在康定抗震救灾的路上。
  他,走得那样匆忙!他,才33岁!他,还没来得及结婚!
  康定“11·22”重大地震发生后的第5天,从早晨一直忙碌奔波于震中地区4所学校核查灾情后,袁雅逊一行马不停蹄地向第5所学校赶去……在距塔公镇10公里处,不幸悄然降临。他们乘坐的越野车遭遇暗冰,打滑翻下坡去,袁雅逊被甩出车外,因公殉职。
  噩耗很快传遍了雪山草地,熟悉他的人无不悲痛惋惜。人们不愿意相信这个阳光、帅气的康巴汉子已永远离开了他们。当晚,上百人自发来到康定袁雅逊的灵堂,他们点燃一盏一盏的酥油灯,默默地用泪水为这位年轻的抗震救灾英雄祈福:愿酥油灯照亮他远行的路,愿他来生不再短暂而忙碌……
  年仅33岁的袁雅逊,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高原、献给了抗震救灾,用短暂而灿烂的生命唱响了一个优秀团干部的青春之歌。
  把根扎在雪域高原
  袁雅逊出生于美人谷丹巴。家乡雄峻的山和纯美的水,孕育了他乐观向上和刻苦努力的生命特质以及爱家乡、爱草原的浓烈情怀。
  在甘孜州卫生学校采访时,十多年前教过袁雅逊的老师们,无不为袁雅逊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感到悲痛。十多年过去了,老师们仍然对当年袁雅逊在学校的情况记忆犹新,一口就能说出袁雅逊当年所在的班级和所学的专业。谈及当年的学生,老师们众口一词的说法是:优秀。在老师们的记忆中,袁雅逊不仅学习刻苦,而且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正义感强、热心文艺等等。
  陈红是当年袁雅逊的化学老师,在她的记忆中,袁雅逊的双语特别优秀。他说:“因为藏语好、普通话好、口才好,加之舞也跳得好,所以他一直就是学校各种文娱活动的积极分子。”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袁雅逊当年在学校的名气很大,老师和同学都特别喜欢他。当年教袁雅逊外科的梁泽东老师清楚地记得,在袁雅逊班上有一名叫申燕的女同学,由于患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症而行动不便,班上调皮的学生便时常对其搞一些恶作剧。“每当这个时候,袁雅逊都会站出来保护申燕同学,并对搞恶作剧的调皮同学进行严厉批评。”梁泽东老师说,也许受袁雅逊的影响吧,当初那个在学校比较调皮的班,慢慢地不那么调皮了,到最后班上的同学居然都非常互助互爱了。赵景燕老师也是丹巴人,袁雅逊是她的侄儿。采访中,赵老师含泪告诉记者,1999年,她带队袁雅逊所在的班到简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实习。实习期间袁雅逊不仅勤快、好学,而且临危不乱、反应敏捷。一天,一名产妇出现严重抽搐的紧急情况,当时还有华西医大等的多名实习生在场,大家都不知所措。危急关头,袁雅逊赶紧将手中的病人病历资料折叠后放入产妇口中,才终于避免了更加严重的后果发生。赵老师解释说,产妇严重抽搐,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导致病人舌后坠窒息、咬舌而亡的严重后果。
  因为优秀,袁雅逊当年不是没到内地工作的机会。然而,牦牛追着雪山走,雄鹰迎着太阳飞。2000年俄色花盛开的时候,从州卫生学校毕业的袁雅逊毅然选择了留州。他要把根扎在雪域高原。这一年,他到了康定县,成为了中共康定县委宣传部的一名宣传干事。
  高原虽然壮美,但在高原工作却并不浪漫。高原地广人稀、气候恶劣、条件艰苦,要干好工作,就意味着得经受山重水复、严寒酷暑的考验。十多年来,不管是当初在宣传部门工作,抑或是后来担任团的干部,袁雅逊接受组织安排从不犹豫,不论是去草原深处,还是去雪山脚下,他都是背上行囊就出发。出差是他的家常便饭,藏房是他流动的家,常常在农牧民家里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由于工作上的出色表现,袁雅逊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全省优秀团干部”等荣誉。
  同样是因为优秀,工作后的十多年中,袁雅逊有了更多的机会到内地工作,但他没有走。他生前曾告诉朋友,他舍不得康定,舍不得草原。他说:“我生长在这片沃土,是高原的儿子,如果离开这里,我就没有根了……”。

  总是用心温暖别人

  11月26日晚上8点,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罗绒泽仁打电话询问团州委干部蒋永菊:“哥哥真的离开我们了吗?”得知袁雅逊殉职的噩耗,听力不好的罗绒泽仁坚持要自己打电话问个清楚。他说:“雅逊哥哥是个特别有爱心的人,我会永远怀念这个好朋友。”其实,罗绒泽仁和袁雅逊仅仅交往过两次,但就是这两次交往,让罗绒泽仁从内心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温暖。   
   康定县人民医院的杨霖医生是袁雅逊在州卫生学校时的同班同学,一说起袁雅逊的好,他就泪光闪烁、声音哽咽。从州卫生学校毕业时,杨霖被分配到雅江县瓦多乡卫生院工作,当时的瓦多乡条件相当艰苦,既不通班车又不通电,要吃上新鲜蔬菜、水果更是难上加难。袁雅逊在康定工作,条件自然比瓦多乡好一些,每次出差到雅江县,他都会想办法给杨霖带去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等,甚至还带去蜡烛。得到袁雅逊出事的消息时,杨霖怎么也不相信。因为就在出事头两天的晚上,袁雅逊还给杨霖打过电话,说驾驶员小易患急性阑尾炎,很恼火。那天,已经晚上10点过了,袁雅逊都还在州医院陪着小易。“这不就是两天前的事吗,雅逊怎么就这样走了呢?”杨霖说。

   参加工作以来,袁雅逊有7年时间是在基层团委工作,曾先后担任共青团康定县委副书记、书记,共青团甘孜州委副书记。他的工作多和青少年打交道。为解决甘孜州帮扶贫困儿童多、活动经费匮乏的难题,2013年1月,袁雅逊提出开展“心愿快车”公益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未成年孤儿、服刑人员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及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困难青少年实现物质满足、开阔视野、情感满足、身心健康和学校辅导五大类心愿。团州委书记罗绒拉珍介绍,截至目前,“心愿快车”公益活动已整合资金570余万元、帮助27000余名特殊困难青少年实现心愿。而对此,袁雅逊生前总是说:“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孩子们实现心愿后的笑脸,我就感到我们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同事、朋友心中,热心细致的袁雅逊就如一阵春风,总是带给人温暖。而就是这样一个总是用心去温暖别人的好人,如今却带着遗憾走了。因为工作忙碌,他天天加班、周周下乡,甚至没有时间谈恋爱。其实,袁雅逊也很羡慕同龄人的幸福家庭生活,生前他曾和罗绒拉珍开玩笑说:“给我放个假,让我好好去谈场恋爱。”

  青春之歌就这样用生命唱响

  11月26日,如果不是康定发生了地震,袁雅逊应该正在南京休假。

  11月21日,刚忙完“甘以爱人·孜求慈善”甘孜州大型慈善公益活动的袁雅逊,利用建州节放假的机会和朋友一道去南京休假。可谁曾想,22日16时55分,康定县发生了6.3级重大地震。这时,袁雅逊再也坐不住了,他立马向罗绒拉珍打电话,请缨回康投入抗震救灾。

  考虑到袁雅逊平时工作那么忙,能休一次假不容易,加之当时灾情也尚不明确,罗绒拉珍就劝袁雅逊先在外待命。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康定地震后的第二天夜里,袁雅逊却从南京辗转回到了康定。“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拦住在外休假的雅逊回来。”提起这事,罗绒拉珍泪流满面。

  一回到康定,袁雅逊立马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先是按照组织安排,在后方负责后勤保障、物资募集、外宣等工作,并连夜召集干部调整工作思路,加班加点利用团委自办的新媒体及时向外界传递甘孜州抗震救灾的正能量,呼吁内地朋友不要盲目进入高海拔的灾区一线。25日一早,袁雅逊与团省委、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抗震救灾工作组的同志一道,前往地震重灾区塔公乡群团社会服务工作站了解站点运行情况,深入塔公镇中心学校、新都桥小学、木雅祖庆学校和营关希望小学了解受灾情况,讨论青基会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方案。当晚8点,他还同工作组一道慰问坚守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深夜,他还在审定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内容,安排抗震救灾资料收集。那天晚上,他几乎通宵未眠……

   当25日晚23时19分,无情的地震又一次降临康定。袁雅逊第一时间通过微信转发避震消息,希望借此消除公众疑虑。

   因为25日发生的强烈余震,26日,袁雅逊更加忙碌了。

   这一天,袁雅逊与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抗震救灾工作组一同前往康定地震受灾最重的道孚县。按照计划,他们当天要去给道孚县八美镇中心校、色卡乡小学等多所学校配送救灾物资,了解学校受灾情况,商定板房学校建设任务。忙碌大半天后,他们已完成4所学校包括板房在内的一批救灾物资的配送工作,于当日下午3点半左右启程赶往第5所学校。

   可是天不佑好人,在距离塔公镇10公路处,不幸悄然降临。袁雅逊一行乘坐的越野车遭遇暗冰,打滑翻下离路面10多米的坡面,袁雅逊被甩出车外,头部着地,因公殉职,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3岁的年轮上。另有1名驾驶员重伤、1名工作人员轻伤。

   袁雅逊,这位33岁的年轻团干部,总是哪里最艰苦、最困难就冲到哪里。他曾数次主动赶往地震灾区,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在废墟中奔波忙碌。

   在玉树,他病倒了,却依然咬牙坚持工作。

   这一次,在家乡,他却倒在了救灾路上,再也没能起来。

  • 上一篇:让雪山草原见证我们的亲情
  • 下一篇:康定中小学昨日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