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你拿一袋米,我提一筐菜,你出一份力,我捐一点钱——520人共煮一锅“团结饭”

甘孜日报    2022年09月08日

磨西镇杉树村三组受灾安置点的师傅们正在做“团结饭”。

◎本网记者 谢臣仁 陈杨 文/图

一块平地,星罗棋布地搭满帐篷,再下去,一个大坝子,竖排搭起四列帐篷,旁边,支起三口“猛火灶”,灶前忙碌不停、炉膛柴火熊熊、锅里热气腾腾、菜香氤氲而起,让整个安置点充满了烟火气。

9月7日12点,正是磨西镇杉树村三组受灾安置点“开饭点”。两桶白米饭、一盆洋葱炒肉、一盆炒白菜、一盆蔬菜汤摆在案板上。案板前,受灾村民、游客整齐排队领取饭菜,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这是来之不易的“百家饭”,在“9·5”泸定县6.8级地震发生后,受灾村民你拿一袋米、我提一筐菜,你出一份力、我捐一点钱,齐心协力、共渡难关,520人共煮一锅“团结饭”。

大家做出“百家饭”

炉膛火焰正旺,锅里“翻江倒海”;灶旁,粮油米面、瓜果蔬菜整齐排列,由村民组成的餐饮组正在忙碌着。

“这里是杉树村三组受灾安置点,最初的时候只有我们三组380人,后来不停加人进来,有杉树村一组的,也有磨西镇上做生意的商户,还有外来的游客。后来帐篷越搭越多,人数越来越多,现在是56顶帐篷520人。”磨西镇杉树村三组组长李忠强是该安置点点长,忙着打完一通电话后,他才抽空接受记者采访。

520人,人住下了,吃饭才是大事。李忠强坦言,最初他很担忧,现在不担忧了。“政府每天免费送来100斤大米,昨天海螺沟景区管理局送来一头猪,还有方便面、饼干等。大家都齐心,你凑一点、我拿一点,大家煮起了‘百家饭’。”

在李忠强的笔记本上,记者看到上面记录着长长的捐赠单:小到一筐蔬菜,大到一冰箱腊肉;少到100元,多到4000元,45家捐款、39家捐物,让物资匮乏的安置点一下“富裕”起来。

在李忠强手机上的“杉三组微信群”里,有着一长串转款记录。村民石泸生转来一笔4000元捐款,他说:“平时我没少受乡里乡亲的关照,这个时候,该我为大家出点力了。”村民李静转来一笔2000元捐款,附着说明:“我和家人向杉三组表达一点心意。”这2000元中,有着李静女儿夏欣怡的800元零花钱,当听说家里要给组上捐款,孩子悉数拿出自己存下的零花钱,她说:“我一年不吃零食,也要把这钱捐给组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

村民李敏嫌一点点拿物资麻烦,干脆把冰箱推了过来,冰箱里装满了香肠、腊肉。她大方地说:“反正家里吃不完,麻烦大家帮我吃一下。”像李敏这样的“请人帮吃户”为数不少,都在倾其所有拿出家里的“存留”,与大家共渡难关。

短短两天,安置点收到18000元爱心捐款、上万斤爱心物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你出一份力、我搭一把手,让熄灭的灶火重新燃起,让大家吃上热乎饭。一锅“团结饭”,为安置点送来了脉脉温暖。

吃得上,还要吃得好

“把火开大点,这个时候闪不得火。”9月7日中午11点半,村民郑凯手挥大勺,快速翻铲。“不但要弄熟,还要把味道弄好,大家信任我,马虎不得。”

要让大家吃得上,还要吃得好。这是餐饮组最大的心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村民李林是安置点的“管家”,有哪些食材,怎样安排才更好,他必须心里有数,必须每天拟好菜谱,准备好食材。“别看是一顿饭,在平时没啥,在这时就很特别了。除了5日晚上我们吃的菜是‘大烩菜’,从6日起我们就吃上了炒菜。越是这种艰难情况,我们越要竭尽全力让大家吃上可口的饭菜。”

袁慎跃是餐饮组的厨师长,他原来在菜市场售卖卤肉,是磨西人喜欢的“袁卤肉”。住进帐篷后,他就把3个“猛火灶”和家里所有食材一起带过来,甚至把卤水也带了过来。9月6日,他就用自己的食材为大家送上了色香味俱全的“袁卤肉”。村民们都说:“还是那样的味道,袁卤肉就是袁卤肉。”袁慎跃说:“地震来了,气质不倒,我们磨西人不是一下就能被震昏的。”

杉树村三组有7位90岁以上老人,是餐饮组的特别关照对象。“管家”李林就吃食询问他们的意见,尽量让他们吃好。96岁的村民杨忠群说:“活了几十年,觉得这时的饭特别香。”

资中人李优全在磨西镇上开饭馆,“资中李豆花”招牌响当当。他说:“现在没有电,如果电来了,能磨豆浆了,我要好好给大家做一顿豆花,让大家尝尝我‘资中李豆花’的味道。”

在这里,没有外人

520人,杉树村三组只有380人,其他的有杉树一组村民,有在磨西经商的外省人,有来海螺沟旅游的外地游客,但在此时,在这里的都是磨西人,都是杉树三组人,这里有藏族、有汉族、有白族,大家都是一家人。

“我们不是杉树三组人,但没有人把我们排在外,同样安排帐篷、发放物资,在这里,不管你是哪里人,没有人把你当外人。”彭州人袁慎跃是到磨西镇开办餐饮的老板,地震发生后,杉树三组主动接纳了他。他感激地说:“灾难面前见真情,磨西如此待我,地震过后,我还会在磨西创业,磨西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人寸双武,2009年就到磨西做银饰品生意,“几十年前,身为小炉匠的爷爷从几千里以外的云南大理来这里谋生,就被这里群众的热情淳朴所打动。这次地震,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抗地震,决不落下一人,让我深受感动。发生地震时电话打不通,妻子最担心的就是正在读小学的大儿子,结果没想到邻居帮忙把儿子带回来了。我们1点多钟到安置点,大家一起努力,5点不到就搭起好多帐篷。目前我得知,64名白族老乡在各个安置点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吃的住的都不愁。”

见到因为地震滞留在磨西镇的68岁成都游客肖建设时,他正在帐篷外与当地村民聊天。龙门阵摆起,俨然已是老熟人。7月13日,肖建设和其他5人来到磨西镇消夏避暑,在地震发生后,他们不知何去何从,李忠强招呼他们:“成都的朋友,来这里吧,大家将就住下来。”就这样,肖建设他们一行6人在一个帐篷里安顿下来。“有住有吃,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现在我们想回成都,他们又在帮我们联系车辆,这些老乡太好了。”与肖建设同行的游客叶旗说,这份情谊,我们将永远铭记。“希望磨西人民早日走出伤痛,希望地震之后迅速重建,相信以后的海螺沟会更加美丽,我们还会来海螺沟、来磨西。”

一个安置点,520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大家其乐融融。一锅“团结饭”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 上一篇:震后24小时,“震中”有了“儿童乐园”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8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