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红色厚土谱新篇——甘孜县拖坝乡红军会师旧址看变迁

甘孜日报    2021年06月28日


孜拖寺门前空地。

拖坝乡青稞园区。

泽仁正呷在农庄打工。

红军装枪的木箱。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 文/图

1936年6月22日,红四方面军和红六军团在甘孜县拖坝乡孜苏寺前的坝子上胜利会师,史称“甘孜会师”。 当天,朱德总司令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领导人亲自赶到孜苏寺,接见了红六军团的战士。同年7月2日,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县城的关帝庙举行了庆祝两大主力会师的盛大联欢会。至此,“甘孜会师”的胜利,壮大了北上共同抗日力量,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5年过去了,昔日的拖坝乡早已换了新模样,而红军镌刻在这片厚土上的红色印记依旧鲜红,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着新的魅力。

再忆甘孜会师

夏日的甘孜高原,处处绿意葱茏。6月6日,在一大片绿的掩映中,记者见到了“甘孜会师”所在地——甘孜县拖坝乡孜苏寺。孜苏寺离县城约15公里,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教派,建寺已有350多年。

“甘孜会师”共计费时7个月零10天,行程约1万余里,在甘孜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时隔多年,再度讲起从父辈那里听来的红军故事,拖坝乡普玉隆村洛次仁感触良多。他告诉记者,当时博巴政府组织群众为红军搓羊毛 、织毯子、炒青稞、磨糌粑,还教红军用皮火筒吹火,用铁火链取火,村里所有磨房都优先为红军磨糌粑。后来红军离开时,有10多名藏族青年参了军。

而据史料记载,甘孜全县共支援红军粮食120万石、牦牛200余头、马数十匹,为红军的休整和北上解决了很大困难。红军北上时,甘孜县支援数十顶帐篷,还选派了向导140余人,把红军送到东谷、色达、阿坝等地,有的还送到甘肃,沿途帮红军拾柴、升火煮饭,有的向导甚至毅然跟着红军走上了抗日战场。

事实上,除了孜苏寺外,“甘孜会师”还有一处会师地——绒坝岔。1936年6月30日,任弼时、贺龙率领红二军团一路征战到达甘孜县城附近的绒坝岔,与红四方面军第30军胜利会师。历经几十载风吹雨打,昔日的关帝庙早已不见踪迹,旧址上矗立着甘孜县城关第一完全小学。

走进校园,校门口立着一座老红军与小红军的红色雕塑,红军楼、红思楼等以“红”命名的教学楼特色十足,教学楼每面墙上书写的红军小故事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该校负责人表示,让红军精神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是全校教师共同的心愿。

“指战员们远远望见红二军团的队伍,像条巨龙朝着绒坝岔飞腾而来时,便飞也似的奔向前去,抢过战友们的行装背在自己的身上,再紧紧地握着手,打量着,问候着,叙长道短,显得格外亲切。许多藏族同胞也簇拥路旁,捧着酥油、糌粑夹道欢迎,口里还不住赞叹:‘耶莫!耶莫!’(顶呱呱的意思)……”时任红30军第88师政治委员的郑维山,曾这样回忆起当时两军会师时的情景。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红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是一次成功的胜利大会师。据州委党史研究室史料记载,“甘孜会师”取得了长征入康的胜利,也成为了红军长征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北上,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六万多中国工农红军饿死、困死在雪域高原的迷梦,为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结束伟大的万里长征奠定了基础。

文旅产业助力百姓致富

拖坝乡紧邻国道317,便捷的交通为其发展夯实了基础。自2019年9月开城迎客以来,格萨尔王城为甘孜全县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作为受益的一份子,拖坝乡的变化看得见更摸得着。

走进格萨尔王城,森珠达孜王宫倒映在氤氲的温泉池中,青石铺就的长巷飘散着淡淡烟火,土灰色的墙壁和暗红色的大门给人神秘之感。目前,格萨尔王城是甘孜县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和文化旅游项目,王城为129个贫困村增加1100余万元的直接收入,成了全县1.5万余名贫困人口“攻城拔寨”的有力支撑和助推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

据甘孜县文化广电旅游局统计,今年“五一”小长假,格萨尔王城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为载体,有效带动了景区、住宿、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持续走旺,景区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收入600余万元。作为因格萨尔王城而受益的代表之一,拖坝乡拖坝村就近入股村内的孔萨农庄,河坝村和普玉隆村分享拖坝村的机会,成为格萨尔王城的“另类股东”。

格萨尔王城景区服务中心主任扎西尼玛介绍,当初进行项目策划时,县领导班子就决定将景区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创新培育集体经济发展“飞地”模式,给贫困群众一个永久的“金饭碗”。在顶层设计上,既满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业态要求,也嵌入贫困村脱贫平台,这个策划思路受到贫困村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发动,3个多月就完成了签协议、打款等事宜。

“绒年察阿旦寨子是我们村租给格萨尔王城的,每年三万多元的租金都是我们村的集体收入。”普玉隆村村民则玛泽仁告诉记者,自与格萨尔王城签订合同以来,村民们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开拓了眼界、提升了素质。他说,格萨尔王城吸引了很多商家和游客,村民们有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和赚钱机会,但要想顺利就业和赚钱,必须要有一技之长。于是村民们主动学手艺、积极与游客交流,村子氛围越来越好。

酒店、人工湖泊、游客中心、锅庄广场、步游道……在拖坝村孔萨农庄,完善的基础设施加以甘孜土司文化,深度诠释了农业、文化、旅游、科教融合后的魅力。这个占地1000余亩,集赏花、采摘、休闲、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当地提供了500个就业岗位,并让村民年均纯收入增加了3000元以上。

拖坝乡党委书记洛达瓦表示,孔萨农庄的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周边农牧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庄建成后,还惠及拖坝乡8个村150户贫困户,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助推器,从根本上改变了拖坝乡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

现代农业激发增收活力

除了格萨尔王城的带动效应,拖坝乡的发展还离不开青稞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的建成。2020年,为集成示范推广“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农业技术和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甘孜县在拖坝乡建立青稞全程机械化示范核心基地200亩,青稞良种繁育示范基地1000亩。自此,昔日的荒土坝子成了连片的青稞地。

记者了解到,拖坝乡青稞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隶属甘孜县青稞农业园区,截止2020年末,园区总产值达4650万元。为充分保障青稞高效产出,园区还配套建成了青稞晾晒棚、种子精选加工车间、检测中心等设施设备,并依托龙头企业,通过健全市场经营机制,采取提高种植面积、提升土地质量,全面做好青稞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品牌的打造。

“现代农业园区果然不一样,机械化多、工作人员专业,我的青稞拿到这里,肯定能卖个好价钱。”2020年6月,初次来到青稞现代农业园区加工车间,拖坝乡的生龙其加就吃了定心丸。在拖坝乡青稞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开建时,生龙其加积极响应,种植了34亩青稞。

后来,青稞大获丰收,证明他当初的决定是明智的,更让他惊喜的是,丰收的青稞全被园区收购,卖到了2.2元/斤。生龙其加告诉记者:“青稞丰收让我高兴极了,2.2元/斤的好价钱更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今年,我会继续大面积种植青稞。”

生龙其加是受益于青稞现代农业园区的代表之一。在不断的探索中,该园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联合13家集体牧场、6个家庭农场、500户农户形成农业产业联合体,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助力农业新业态发展,为拖坝乡百姓增收致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洛达瓦表示,当年红军在拖坝乡播下革命的火种,为一代代拖坝人留下了难忘的红色记忆,在党和国家的不断关心支持下,拖坝人的日子越过越旺,拖坝乡也顺利完成一次次地蜕变。在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拖坝人将不忘初心、奋进作为,为全州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新的拖坝力量。




  • 上一篇:白玉县民间手工艺破“瓶颈” 成特色旅游品
  • 下一篇:为民服务记心间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7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