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郎呷村的美丽蝶变

甘孜日报    2021年03月05日

◎九龙县融媒体中心 沙马鲁石 吉木约呷

郎嘎村位于九龙县东南部,距县城100余公里,是全县唯一的整村搬迁的少数民族贫困村。过去,朗嘎村没有集体经济、道路泥泞、人畜杂居,不仅脏、乱、差、穷,还有着喝大酒、红白事大操大办和天价彩礼等落后的民风民俗。

如今,走进郎呷村,宽阔洁净的村路旁,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小院点缀在绿野中,清新典雅;文化广场上,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垃圾箱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且不时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村民们脸上写满了惬意与自在。 基础设施的改变,切实改变了村庄面貌。郎呷村的美丽,如约而至。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 贫困彝寨旧貌换新颜

近日,笔者一行乘坐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往郎呷村,只见道路两旁星星点点散落着房屋,靠近河边的山坡上,则是开垦出的一亩亩田地。“现在路好走多了,2016年以前,这里全部是土路,老百姓出门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遇到下雨天,车辆打滑很危险,因为道路两旁没有防护栏,路的一边就是悬崖。”每每想起往事,村支部书记阿石克合总是感慨万端。

尽管郎呷村只和县城隔了一条呷尔河,但受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影响,路难行、生产生活缺水及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成为了制约村子发展的瓶颈。2014年以前,全村尚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共122人。年人均年收入仅有2700多元。

2016年,九龙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郎呷村的扶持力度和措施,在县级有关部门统筹帮助下,修建了一条12.1公里的硬化村道,极大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连续三年修建窑灌池58口,安装2台提灌,实施从瓦屋引水到郎呷村项目,有效解决居住在2800多米海拔处的村民饮用水问题;同时,对95户房屋实施改造,并购置火炉、衣柜、灶台“新三有”,改变了村民生活习惯。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三垭镇副镇长叶建明曾任郎呷村驻村第一书记。刚到村,就面临着村民刚搬下山、一片狼藉的烂摊子。叶建明立即行动起来,走村串户摸清“村底”。由于村子刚搬迁,基础设施薄弱,叶建明积极统筹帮扶资金108.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各方资金20.6万元开展乡村文明建设,建成集“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放映室、标准文体广场”等为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将郎呷村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成为集生活、文娱、办公功能为一体的彝家新寨示范点。同时,将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尚作为有力抓手,把彝族婚丧喜庆事宜宰杀、婚嫁礼金等纳入村规民约。为确保执行力度,村“两委”对村民实行奖励和惩处,督促群众自觉主动遵守村规民约,促进群众自治,化风成俗。鼓励群众开展舞蹈、篮球等健身活动,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只有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才能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叶建明说。

同时,郎呷村积极向县委组织部争取活动室项目建设,并合理规划使用,确保活动室集办公、教育、娱乐等综合功能,让群众有地方办事、办活动。

要帮助村民们脱贫,集体经济必不可少。村“两委”积极探索开展“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建立村级电商服务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建成了一个投资200万元的仔猪繁育场一个,2个投资68万的生态养鸡场,实现年出栏仔猪1000头、土鸡10000只。有了收益又怎么分?郎呷村建立了《三垭镇郎呷村集体经济分红制度》,明确规定按照郎呷集体经济分配比例,其中60%用于村民分红,明确扣分指标和奖励指标,近三年,朗嘎村集体经济从零到有,成功实现全村顺利脱贫摘帽。2020年,郎嘎村人均分红510元,并且实现了股东、工资、分红“三个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3800余元。“脱贫攻坚让我们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共产党政策瓦几瓦!”郎嘎村的村民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激发内生动力 奔向幸福小康生活

早上,天还蒙蒙亮时,郎呷村一组村民甲沙点郎就已起床,到牛圈忙着喂养自家的几头牛。

今年36岁的甲沙点郎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村民,家里人口较多,父母年迈多病。从他记事起,就感觉家里生活很困难。父母因为身体原因,从事不了太多太重的体力活,加上居住在深山里面,甲沙点郎初中读完便辍学在家务农。即使这样,家里经济状况也没有太大的改善,家里7口人人均收入仅有1000多元,2014年,甲沙点郎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近年来,通过精准扶贫好政策,他们一家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通过养牛增加收入。甲沙点郎高兴地告诉笔者,自从他养上了牛,家里的经济状况日渐好转,去年卖了3头,收入近3万元,今年预计还能超过去年的收入。

今年42岁的尼卜阿依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曾经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2016年以前,因为“等靠要”思想严重,一家5口人挤在破旧的土坯房里,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尼卜阿依也曾去县城打过工,但由于文化程度低,又没有一技之长,加上他不愿意干重活,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回到村后,找不到赚钱门路的他变得越来越消沉,慢慢地就成了村里有名的“懒汉”。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村干部们“对症下药”。2017年驻村工作队帮他申请危房改造资金,100平方米的新房子拔地而起;同时,村干部们发动亲戚朋友劝说尼卜阿依,让他参加县里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种养殖技术。同时,村“两委”还安排他到村里的金丝皇菊种植基地务工,每天能挣150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悉心帮扶下,尼卜阿依积极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并养上了羊。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尼卜阿依收入也有了起色,去年光是卖羊就收入1万余元。走进尼卜阿依家里,腌制好的腊肉挂满了厨房房梁,宽敞明亮的客厅收拾得干净整洁,电视、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如今我已经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并由过去的‘懒汉’变成了勤快人,今后我还会继续努力干,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尼卜阿依的言语坚定且自信。

当笔者来到村民沙马乌迪农家小院时,只见这里打扫得十分干净整洁。沙马乌迪外出务工了,妻子尼卜克几莫在家忙碌着。听闻有客人来,尼卜克几莫忙走出里屋迎接。“硬是好看得很哦,以前灰头土脸的,现在还化妆了哈。”看见尼卜克几莫,随行的村干部打趣地说。眼前的尼卜克几莫穿着粉色的衣服,化着淡淡的妆,被人这么一打趣,显得有些腼腆。“以前是太穷了,每天一睁眼就想着今天吃什么,在哪里挣钱,哪还有心思打扮。”沙马乌迪夫妻俩现在每年卖猪和鸡就能收入3万元左右,沙马乌迪在县城务工,每年也有3万余元的收入。

夕阳西下。在落日的余晖下,笔者看到,村里活动广场两旁白色的墙壁上,画着美丽的彝族姑娘和帅气的小伙,穿着艳丽的服装围着火塘,跳起欢快的舞蹈。画面上的美好生活,也正是郎呷村幸福生活的真实展现。







  • 上一篇:丹巴种植千亩仙人掌为绿色森林构建防火屏障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6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