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搬出“穷窝”进“福地”——德格县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甘孜日报    2021年02月04日

德格县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美丽的雨托村。

美丽新居。

农村书屋。

大棚蔬菜富了民。


   ◎德格县融媒体中心 文/图

   冬日的德格高寒地区,早已滴水成冰,草枯地黄,一派荒凉,然而,在一处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牧民的房顶上炊烟袅袅,为寒冬带来勃勃生机。

   一家家搬迁群众围在钢炉旁边惬意地喝着酥油茶,吃着糌粑和奶渣子,在温暖如春的房间里,充满着欢快的笑声。

谁能想到,几年前,他们还住在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的高山上,简陋的住房,一到冬天,寒风倒灌,屋子的墙壁上结满了冰渣。

   “当初政府动员我们搬迁,我还舍不得,虽然条件艰苦,但毕竟是祖祖辈辈居住过的地方,现在想起来,真是太不应该了”德格县龚垭镇雨托新村一名搬迁户激动地说,现在家家户户单门独院,公路直接修到了家门口,开车到县城也就是半个多小时。他直说村民们是从“穷窝”掉进了“福窝”。

   切实改变“五不通”

   群众住进“洋房子”

   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面、整齐漂亮的易地搬迁新房……建筑结构、色彩搭配都凸显出大气厚重的德格文化特色,站在村口制高点的观景台上,蜿蜒的金沙江从村子脚下缓缓流过,龚垭镇雨托新村已成为金沙江畔一道美丽风景。

   “我们以前住在高山上,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手机网络、不通广播电视信号,是出了名的‘五不通村’。看病就医出行都很恼火,住的是简陋的土坯房,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穷了几代人,年轻人出去打工,都不愿意回来。”现年70岁的村民松吉谈到过去在山上的苦日子,感慨万千。

   生存环境恶劣,就要想方设法改变。德格县委、县政府打算改变“五不通”村,实施雨托新村建设项目,使全村117户531人整体搬迁至金沙江畔。

   该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成都高新区对口支援资金2200万元,新修建住房117幢,还建有村级活动室、文化室、公共厕所等设施,实现了路、水、电、网络、广播电视“五通”。

   “看病村里有卫生员,买东西楼下有超市,特别方便。”2017年,松吉一家搬入新房。两个女儿除务工外,还兼职环卫员、治安员公益性岗位。“天气好的时候,我就去广场锻炼身体,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推开德格县错阿镇马达村曲珍家铁门,走进宽敞的院落,一条两米宽的水泥过道将其一分为二:右边是厕所和安全饮水井;左边是一块菜畦,蔬菜等长势喜人。步入房间,宽敞的客厅、锃亮的炊具……100平方米的套三房子,处处彰显新生活的幸福。

   像曲珍这样住上舒适新房的,还有111户村民,村民只需负责屋内装修。

   “过去到了冬天,我们一家人就不敢在屋里坐,太冷了,只有捡牛粪回来取暖。”1月13日,走进德格县竹庆镇更龙村集中安置点建档立卡贫困户松加家,宽敞明亮的室内摆着崭新的家电,他指着院落里32平米的菜地里说,这块菜地在夏天可以出产很多新鲜蔬菜。

松加说,过去他家长期不通电、不通路,没有安全饮用水,经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

   “政府帮我们住进这么漂亮的房子,还教会我们种地,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吃住了。”松加说,2019年,德格县委、县政府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让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居住环境恶劣,不通电、不通路、没有安全饮用水的扎龙村,整体搬迁至更龙村。

   “现在,我们不仅住上了好房子,建起了蔬菜大棚,随时都可以吃上自己种的菜了。”松加露出幸福的笑容。

   德格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搬出穷窝子、拔掉穷根子”的德政工程、“头号工程”,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是全州易地扶贫搬迁量最大的县之一。

   多措并举破“六难”

   高质搬迁厚福祉

   为了避免“低水平”“低层次”搬迁问题,德格县注重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县委统筹协调“主引擎”、部门项目资金“主渠道”、乡镇党委一线作战“主干线”、村支部带领群众“主力军”作用,实施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破六难”行动。

   破“观念转变难”。针对守住“穷窝子”不放的观念问题,通过逐户动员、到示范村观摩、党员带头等方式,润化群众心灵,从“不愿搬”变为“主动搬”,从“挪一挪”变为“搬到位”。

   破“集约用地难”。针对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土地管控“小圈子”问题,通过土地乱象整治,在贫困群众普遍认可的相对区域内“腾”出土地,解决易地搬迁土地需求。

   破“顶层设计难”。针对规划布局上经常出现“掉链子”问题,通过专业公司统一规划、专业人员实地指导、现场办公把脉问诊等方式,规划具有德格特色的美丽藏房、美丽藏寨。

   破“产业增收难”。针对住上好房子却过着“穷日子”问题,通过产业扶持、抱团发展等方式,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破“同步推进难”。针对无劳力、无技术贫困户“等靠要”问题,通过组建劳务队、干部帮扶、成本性包工等方式,确保贫困户建房“跟上趟、不掉队”。

   破“地方取材难”。针对地方建材短缺且破坏生态等问题,通过“砂石定点采、木材统一购”等方式解决地方建材,所需木材由村为单位、乡为单元统一在青海西宁、四川成都木材交易市场“团购”俄罗斯木材,让搬迁户用上了“外国料”。

   德格县点多面广、公共服务配套差,县委、县政府着眼脱贫奔康、乡村振兴美好蓝图,突出点位布局“四个贴近”。2016年以来,集中安置10户以上安置点共33个,安置100户以上的点位3个,实现整村搬迁4个。

   据德格县扶贫开发局负责人介绍,德格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际实施1756户7666人 ,投入3.85亿元资金,其中,共建集中安置点10个550户2326人(含同步搬迁254户1355人);整村搬迁4个(包含原所巴乡芒布村、龚垭乡雨拖村、白垭乡尼珠村、错阿镇马达村同步搬迁集中安置点)281户1491人( 同步搬迁196户1001人);分散安置1170户4959人,按照1人—3人10万元,4—7人11万元,8人及以上12万元, 同步搬迁1人户5万元、2—3人8万元、4—7人9万元、8人及以上1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贴,最大限度减轻了贫困户的经济负担。

   产业鼓起“钱袋子”

   农民“变身”成“市民”

   搬得出,还要留得住,能发展。德格县从搬迁科学选址、夯实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富民等方面突出搬迁成效。

   利用城镇吸附能力,引导群众“贴近”节点集镇,变“农民”为“市民”。迁入竹庆镇206户、马尼干戈镇67户,所有迁入户在集镇布局红线内集中或插花安置,使其成为人口城镇化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公路干道便利条件,引导群众“贴近”公路干道,破“闭塞”为“通畅”,沿国省干道、主干县道集中安置30户以上点位4个。

   利用产业带、产业园区带动效应,引导群众“贴近”产业布局,变“养不活”为“能致富”。围绕产业特征及形态,所有搬迁点位有机融入“1371”产业布局之中。利用主体村组辐射功能,引导群众“贴近”主体村组,育“多个分散小组”为“幸福美丽新村”。针对部分贫困村“组多且分散”实际,以公路沿线主体村组为依托,实施整组搬迁。

   直面农牧区脱贫奔康,产业发展是最大短板。德格县扶贫产业可谓“白手起家”。该县切实补短板、强弱项,“家”产业线注重精准帮扶。通过庭院经济、发放奶牛、安置公益性岗位、小额信贷等方式精准滴灌,力促贫困户增收致富。“村”产业线抓实“一村一品”。通过蔬菜种植、果树种植、藏香猪养殖、乡村旅游等方式,办好一村一合作社、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并围绕“小基地、大产业”思路,将村产业基地有机融入到大产业之中。

   “乡镇”产业线培育“一乡一特色”。通过村基地有机串连,形成乡镇特色产业布局。 “县”产业线构建1371扶贫产业布局。针对德格是畜牧大县实际,培育以马尼干戈为中心、辐射带动雀儿山以东牧区乡的高原牦牛产业圈;针对德格是面积大县实际,培育沿雅砻江种养结合百公里万亩有机农业产业带、沿金沙江产村融合百公里万亩干果产业带、沿国道317线文旅融合百公里康巴文化产业带;针对德格是文化大县实际,着力推进七个文化旅游为主产业园区,建设康巴文化中心旅游目的地;针对德格是生态大县实际,保护性开发景区景点,打造青藏高原最美湖泊群之旅。

   “对口帮扶”聚焦产业发展。按照对口援助资金80%以上用于脱贫攻坚要求,德格县将帮扶资金重点投向扶贫产业,主要用于一个高原牦牛产业圈、两个百公里产业带、三个百村抱团发展产业园区、五个旅游扶贫新村建设及培育,让产业支撑实现搬迁群众能致富、能稳住。

易地搬迁改变了村庄面貌,更改变了村民的精神状态,大家从“要我干”到“我要干”,铆足劲头奔小康。

  • 上一篇:砥砺奋进写华章
  • 下一篇:从破房烂屋到美丽新居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68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