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搬”出一片新天地——巴塘县贫困村民走出深山当“市民”

甘孜日报    2019年11月12日

地坞移民新村新貌。

巴塘地坞移民新生活。

◎本网记者 马建华 /文 张兵 /图

深秋时节,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的鹏城巴塘,硕果飘香,漫山遍野一片金黄。县城步行街古色古香的亭台楼宇,小桥流水人家,十字路口的“大鹏莲花灯”“天珠灯”“走马灯”高高悬挂展示巴塘独特魅力;在乡村,家家户户的院坝里晒满了金色的玉米棒子,别墅般的楼房在万里晴空下,气势恢宏,屋顶上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和院落旁停放的私家小车格外引人注目……美丽的景色、舒适的环境,让住在巴塘县城附近的“新市民”喜不自胜。而曾经的他们饱受泥石流、滑坡、雪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十分突出。

为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恶劣气候条件、无路可走等不利因素对高山地区农牧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巴塘县委、县政府和广东、双流等援建地区一道不断将避灾、扶贫、生态恢复等融入搬迁主题,让乡亲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完成了由“高山农牧民”向“市民”的跨越。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发挥制度优势,减少贫困、改善民生、促进山区新型城镇化与防灾避险并举的路子,让农牧民千百年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些搬迁群众的生活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心酸的泪

跨悬崖丢性命苦难言

11月5日,巴塘县城阳光灿烂。记者驱车几分钟就到了由该县地巫乡中真、甲雪、坝伙3个村庄农牧民新组建的“桃源地坞”新家。

坐在宽敞的客厅里,村民扎西泽仁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距县城100多公里的甲雪村,从村子到公路有40公里,走路要三天时间,遇到大雪封山就只能等雪化了才下山,进村开展工作的乡干部遇到这种情况,也只能呆在山上。因为山体滑坡、恶劣气候等影响,村民种庄稼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他们被纳入了整村搬迁范围。

在距离桃源地坞仅2公里的“桃蹊甲英”新村,汽车在蜿蜒的柏油路上行驶,一幢幢两层楼的民居依山而建,村口“易地搬迁斩穷根,安居乐业感党恩”的标语分外显眼。

正在村里看望留守妇女左久爱人的甲英乡党委书记陈幺妹和村支书阿登把记者迎进了左久家。

陈幺妹说,甲英乡地势偏僻,距县城120余公里,平均海拔4600米,一旦遇到大雪封山,深处大山之中的村民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2015年,陈幺妹上任乡党委书记,在和时任县长(现县委书记)汪玉琼一道走访波戈溪村时,汪玉琼信心满满地说,县上将争取资金,把甲英乡贫困村的公路修通,把电弄通,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让村民能够脱贫。当她们走进一户贫困户家时,只见家里一贫如洗,连像样的家具也没有,而且得知恶劣的环境几乎让村民们失去了生存能力时,汪玉琼和陈幺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汪玉琼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让乡亲们挪出“穷窝”。

甲英村支部书记阿登眼含热泪地说,到甲英乡根本无路可走,正常情况下,走到县城要3天,遇到大雪封山就没有办法出行。村里遇到难产妇女,抬到途中,大人和娃娃都救不过来;去年,村民格绒扎西突发重病,村里组织壮劳力抬他下山,才走了一半路程,他就去世了,连死因都不知道;他还曾亲眼看到过8起死于下山途中的村民,阿桑是被垮塌的山崖压死的,次本康珠不小心一脚踩滑,坠入深渊,村民居冕被突如其来的雪崩埋葬……,往事历历,让阿登不寒而栗。

因为不通公路,村民连上学都很困难,每年征兵,因为需要初中毕业以上文化,全乡竟然找不出一名初中生。2017年,经过三届双流援藏人员的努力,投资80余万元的县城到波戈溪村的道路贯通,但甲英村、普达村仍然不通路、不通电。

长期以来,波戈溪村、甲英村、普达村贫瘠的田地种不出足够的粮食,更别提蔬菜,全村人基本不能实现温饱自足;缺水,不通电,“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就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受益于党中央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巴塘县对土地贫瘠,自然灾害易发、频发,不具备生存条件,贫困发生率最高、扶贫成本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波戈溪村、甲英村、普达村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城郊打造“桃源地坞”和“桃蹊甲英”新村,让曾经一贫如洗的贫困村民,华丽转身成为优越舒适的“新市民”。

幸福的笑

住新房兴产业能致富

“2017年,县委、县政府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决心,借助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成都市双流区援建平台,正式启动了甲英整体易地搬迁项目,将波戈溪村、甲英村、普达村87户、392人全部整体搬迁到县城边。”巴塘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家志告诉记者,总投入6000万元以上的“桃蹊甲英”新村搬迁项目于2018年5月初动工兴建,经过6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于11月底全面完成房建、总平等工作,并于12月1日组织所有村民全面入住。

这标志着巴塘最偏远最贫困的村民们真正走出深山、挪出穷窝、喜迁新居,在脱贫奔康的道路上迈出最坚实的历史性的一步。

“我们的群众终于可以走出大山,搬进这做梦都不敢想的地方,真的感谢县委、县政府,双流区、广东等援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扶,还有双流援藏干部、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一行等人员的无私付出。”陈幺妹激动地说。

卵石镶嵌的入户路,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块蔬菜地,白菜、萝卜郁郁葱葱……走进村民扎西泽仁的家,一楼的客厅足有20多平方米,电视、沙发、茶几、藏床一应俱全,客厅和过道上种满了仙人掌、兰草、菊花等花卉,花香扑鼻,楼上有三间卧室,房顶安装了太阳能。“国家把房屋主体(即清水房)修建完成后,我利用贴息贷款装修了房屋。我们桃源地坞新村村民比县城市民的住房还要宽敞,还要漂亮。”扎西泽仁满脸自豪。

小院满园绿色,西红柿、辣椒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煞是好看。“政府给我们分的房子特别漂亮舒适,到县城看病就学半个小时就到了,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我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扎西泽仁笑容满面。

地巫乡中真、甲雪、坝伙3个村原址距县城约150公里,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灾害频发,群众就地脱贫难度极大。

2016年,全县对3个村无条件自主搬迁的44户、19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同年9月,双流区对巴塘援建力量介入,不断向集中安置点输出人力、财力、智力支持,集县内外各界智力打造的“桃园地坞”扶贫新村逐见“雏形”,目前在基本完成44户搬迁群众住房建设、附属设施配齐的基础上,计划投入3000余万元,按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产村相融”理念,将该项目建设成为以桃为特色主导产业的旅游新村。

按照“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的思路,利用23亩闲置土地建设桃花林观光区,发展民俗接待和水果采摘销售产业,带动群众增收。景观化处理各户房前屋后约200平方米空地,打造富有康巴风情的藏家园林,开辟藏家菜地,发展民俗接待,促进群众增收。规划了农产品展销区、弦舞广场、红星广场“一区两广场”作为集体资产,为发展集体经济奠定基础,拓展小区后续管理经费来源渠道。按照“风貌传统、功能现代”的思路,优化住房风貌布局,植入红色文化及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配套完善公厕、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奠定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利用光伏电站分红、打造50亩桃园、公益性岗位安置、劳务输出、发展民居接待……走在“桃源地坞”和“桃蹊甲英”新村,到处都可见村民们幸福的笑容,因为如今的他们已经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上一篇:理亚路:从“网红”到“经典”
  • 下一篇:色达县大力解决义务教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