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步履坚实踏歌行——甘孜县70年发展变迁记

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28日

美丽的甘孜县城。 刘炳科 摄

村里生产的家具。 程莉 摄

甘孜光伏发电。 郭昌平 摄

◎李珍兰/文

这是一片充满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充满魅力的热土! 这是披荆斩棘、顽强拼搏的70年!这是励精图治、克难攻坚的70年!

7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甘孜县解放思想解难题、改革创新创新业、创先争优竞一流,实现了发展质量的明显提升,城乡统筹快速推进、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幸福感大幅提升……

盛夏时节,穿行于甘孜县城乡,见到的是四通八达的路网、鳞次栉比的高楼、宽阔整洁的街道、绿树掩映的农村、气派典雅的民居。听到的是人民群众由衷的赞扬之声。在各项目建设场地,机声轰轰,呈现一派繁忙的火热气氛,给人一种时不我待、催人奋进的力量!

脱贫攻坚的“甘孜标准”

“以前我们农村只能用太阳能发电,电压太低、功率太小,我们从来没用过电饭煲、电磁炉等家用电器,就连电视机都没法正常启动。10多平方米的房间点一盏100瓦的电灯都是黑漆漆的,娃娃做作业还得点一盏酥油灯,现在国电通了,电压稳了,不仅电灯亮了,电视可以看了,我还可以买洗衣机和电冰柜了。”甘孜县麦玉龙村贫困户觉波说起农村配电改造工程带来的实惠,高兴得合不拢嘴。今年6月,继甘孜县“四好农村路”实现5个100%之后,历时3个月建设的甘孜县扎科乡麦玉龙村配电改造工程竣工投运,标志着该县219个行政村实现国家电网覆盖100%。这得益于脱贫攻坚工作在甘孜大地的全面实施。

129个贫困村,3387户1570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4.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这是甘孜县面临的脱贫攻坚形势,全面小康征途上需要攻破的贫困堡垒! 截止2018年底,该县已减贫2629户、1247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5.13%,98个贫困村退出。这一组组数据,不仅饱含了温暖和汗水,更凝聚了该县干部群众的无穷力量。

据甘孜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杨志刚介绍,近年来,该县不断优化扶贫思路,整合各类资源,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通小康致富路、喝上安全干净水、点亮群众新生活。实施通乡道路整治、村道连接线、村内联户路280公里,建设村内道路774.55公里,桥梁建设及维修72座,实现通村路、联户路100%覆盖;实施农区安全饮水2094户,实施57个贫困村饮水工程改造提升,全面解决2094户1096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全面完成98个贫困村电网改造工程和线路改造项目,有效解决2000余户贫困户安全用电问题,并全面实现扎科乡海拉村、协巴村、大巴口村、银达村、昂达村5个贫困村通生活用电的历史性突破;实施太阳路灯项目采购、环卫设施项目,建设69座公厕、105座垃圾池和排水沟盖板项目,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实施完成2772户藏区新居项目,完成1390户抗震加固任务。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甘孜县构建双组长的指挥体系和州、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组织体系,纵向到底;以22个扶贫专项为龙头,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横向到边。实行1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指导1个贫困村、联系2—3户贫困户,每个县级部门帮扶1个贫困村,129个州县“第一书记”带领工作组驻村开展工作,2920名干部联系帮扶3387户贫困户,实现对129个贫困村“五个一”帮扶全覆盖。县委政府与22个乡镇、18个扶贫专项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和部门,县乡村层层立下军令状,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干部有担当。全县所有工作重心向脱贫一线倾斜、工作力量向脱贫一线加强、干部队伍向脱贫一线集结,所有部门进一步优化力量、各展所长、强化帮扶、全力攻坚。

一笔笔惠民资金的注入,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实施,一个个体制机制的建立。如今,甘孜县贫困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住房保障成效显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产业富民的“甘孜路径”

8月是达通玛草原最美丽的时节。8月5日一大早,甘孜县卡龙乡六组一村村民不约而同地朝村级活动室走去,活动室内人声鼎沸,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原来当天是村上合作社分红的好日子。

接过2600元分红款的甲花,笑得合不拢嘴,兴奋地在现场开始数了起来,他说:“从牦牛合作社成立到现在,时间这么短,分红一次比一次多,这是驻村工作队和大家一起努力的硕果,感谢他们的付出,让我们农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据悉,甘孜县群众一直有养牦牛的传统,但受制于技术、资金、销售和养殖规模等因素,传统单家独户的养殖模式难以让群众脱离贫困,因此,该县按照“园区+合作社+集体牧场+牧户”四位一体的方式,建立起集体牧场,通过托管分红、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等,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该县累计投入3846万元,新建集体牧场75个,建成22个集畜暖棚、贮草棚、补饲槽等为一体的规范化集体牧场和53个集中饲养点。截止2018年底,集体牧场牦牛存栏9225头,牦牛出栏2120头,每头牦牛销售按5000元,可收益1060万元,涉及74个脱贫村、3000余户,实现人均增收670元左右,经济收益十分可观。

甘孜县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精准施策,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着力拓宽产业发展路子和群众增收门路。坚持“大产业”破解发展困局,实施贫困村飞地经济——格萨尔王城暨百村产业基地项目;按照农区、牧区不同产业优势,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畜牧业发展,启动实施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康北牦牛生态产业园为核心的“两大”特色产业链,积极探索“产业园区+村级专合组织+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中产业”提升产业品质,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219个贫困村党支部因地制宜建设集体牧场、优质农作物种植生产基地、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合作社113个,示范带动户均增收1000-2000元以上,以“小产业”持续稳定脱贫。

受益于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踏上了致富快车道。

交通先行的“甘孜样板”

今年55岁的甘孜县茶扎乡银多村支部书记呷呷担任村支书已有20多年,银多村的道路状况对他来说,有着切肤之痛,2004年前,到县城130公里的路程,汽车要行驶5个小时,来回就要10个多小时,因为路况差,车辆少,村民到县城十分辛苦。“2016年,通往县城的公路改建为高等级的柏油路,到县城缩短为80公里,村民家家户户都买了摩托车,有的牧户还买了货车、拖拉机和小汽车。”呷呷自豪地说,现在我到县城只需要1个多小时了。

路通了,好走了,人员流动也多了。给甘孜县老百姓带来的,是更多的新鲜事物、更加开阔的眼界以及更多的创业经商机会。如今的银多村在脱贫攻坚政策雨露下,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平合,虫草、贝母、獐子菌、耗牛肉、奶酪等中药材和畜牧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正源源不断销往内地,牧民群众收入大幅增加。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是甘孜县农村公路建设带动全县乡村诸多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孜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公路规模、路网结构、路域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交通呈现“加速度”发展,为甘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据甘孜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张涛介绍,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甘孜县委县政府作出决不能让一户群众因交通问题掉队的庄严承诺。该县累计投入11亿元,全县22个乡镇、219个行政村新建成通乡通村公路1409公里。率先在全省民族地区实现了通乡通畅、通村通畅、通寺路硬化、场站建设、安保覆盖5个100%,并在全省民族地区成功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从无路到有路,从通达到通畅,再到飞机即将通航,可以说甘孜交通已经连通了地空网,近10年的发展变化,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毫不为过。”张涛说。

“脱贫攻坚、产业富民、交通先行……”记录着甘孜县在近70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发生的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引下,甘孜县各族人民步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征程,全县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保障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繁荣景象,古老的甘孜大地勃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发展大跨越。今日甘孜,正在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创业激情、空前高涨的昂扬斗志、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在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上踏歌前行,谱写富民强县、全面小康的新篇章!




  • 上一篇:格萨尔王城崛起的甘孜密码
  • 下一篇:扬帆起航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