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党建激活南多乡

甘孜日报    2017年10月09日

    在举国欢庆祖国68周年华诞和喜迎党的19大隆重召开之际,101日一大早,甘孜县南多乡青卡村村支书泽仁康珠来到县城买回一面鲜艳的国旗。在村民的帮助下,她把国旗悬挂在了自己家的新房顶上,崭新的国旗在房顶上迎风招展。

悬挂国旗庆国庆。

 

村民在收拾厨房。

 

    ■本网记者 田杰 马建华 白玛 文/

    泽仁康珠把记者迎进她的新家,楼上的一层是去年底才修建的,单是工钱就花了15万多元。因为甘孜县木料奇缺,村民修建藏房所需的木料要到道孚县或新龙县购买,木料价格十分昂贵,她家这个新藏房的造价已经超过了60万元。

    泽仁康珠今年54岁,入党后就担任村支书,迄今已经有28年了。“我的父亲曾经是南多乡政府的文书,母亲一直当大队书记。我一共有7个弟弟妹妹,在我25岁的时候,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了。抚养弟妹的重担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回首艰苦岁月,泽仁康珠流下了伤心的泪水,那时候,没有水、没有电,吃不饱、穿不暖。

    由于没有分家,弟弟妹妹都和泽仁康珠一起生活,家里一共有7个人。尽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作为村支书,泽仁康珠总是乐观进取。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后,青卡村除了种植青稞以外,没有支柱产业。“我们村的村民除了挖虫草和捡松茸以外,还可以挖贝母、人参果、羌活等中药材,在农闲时节出去打工,一天可以挣150元钱。我告诉村民,好日子要靠自己勤劳争取,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动员村民学技术、送娃娃读书。”泽仁康珠喜上眉梢,她的侄儿贡布泽仁是村里有名的画师,村民都挣到钱了,新修了住房,对画师的需求很大。贡布泽仁由于技术精湛,村民排着队请他。一天的工钱由300——500元不等,月收入轻松上万元。贡布泽仁从小喜欢画画,在学校学到了不少藏画技巧,经过多年的磨砺,现在,他堪称大师级。“我的侄儿不仅在甘孜县有很高的知名度,在白玉县、阿坝州等藏区都小有名气,因此,他一年到头不缺活干。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传承他的技艺,他目前已经在开始招收学员了。我建议他多带一下我们村的年轻人,让他们学会技术后,也能够多挣钱。但他收徒条件很严格,人品不好,好吃懒做的人坚决不收。这段时间,他带着他的徒弟去阿坝州挣钱去了。”泽仁康珠细数着家里的收入情况,一脸幸福。她们一家的年收入早已超过了15万元。

    “党员带着群众干,群众你追我赶奔致富的愿望非常迫切。”南多乡党委书记张瑛说,过去,南多乡干群关系不是很和谐,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乡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坝坝会、谈心会等形式,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通过润物无声的宣传和沟通,群众有了矛盾纠纷,愿意找乡村干部解决。群众一门心思寻找挣钱门路,主动让乡干部帮忙推荐活儿干。张瑛谈到群众前后的思想变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周末,她正在值班,村民感到很惊讶,告诉张瑛,现在村民都在忙于挣钱,你们完全可以放心大胆的耍周末,群众不会无缘无故上访。

    “国家的惠民政策让村民享受到了实惠,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过去发展党员,是村支书上门做动员工作,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我们村委对要求入党的年轻人进行了严格审查,确保党员质量。”泽仁康珠自豪地说。

    “因为南多乡距离县城只有5公里,村民的思想意识比较开放。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高涨,因为他们已经明白送子女入学,今后找到工作,可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过去,一到开学的日子,乡村干部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动员村民送子女入学上。现在,全乡适龄儿童上学率达100%,为了让子女接受到良好教育,很多村民还到县城租房子‘陪读’,有的还买了小汽车用于接送孩子上学。”南多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扎西罗布说,这样的可喜变化还在于,在外求学的子女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带回了新鲜的观念影响家人。

    扎西罗布说,全乡242户人家,就有近百人财政供养人员;截至今年9月,全乡有1名在读研究生,10余名在读本科,30余名在读大中专生。目前,在南多乡形成了读书为荣的好风尚。

    每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扎西罗布说,在南多乡无论开坝坝会、群众耍坝子,还是开展群众性集体劳动,悬挂党旗、国旗已经形成一种惯例,党员必须佩戴党徽亮明身份,让国旗高高飘扬在南多乡的家家户户。

    本报派驻南多乡青卡村第一书记唐书伟告诉记者,他第一次进村的时候,村民对干部是排斥的,连照相都不准。记者在他和乡干部的陪同下,走进曾经的贫困户生龙尼玛 家, 生龙尼玛在县城经营一家小餐馆,每个月除去开销,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这比打工强多了。今年,他准备再贷点款,扩大一下,能增加就餐的人,增加收入。为了送两个孩子到县城上学,他买了电动三轮车,再也不怕下雨下雪了。

    生龙尼玛的妹妹扎西启珍是个觉姆,现在还俗在家。她腼腆地把记者迎进家里。在一楼,130斤一袋的青稞码了数十米,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足足有1.5万公斤,价值7万多元。记者不解,村民为何要储存这么多粮食。扎西罗布笑称,这是甘孜县农牧民长期养成的习惯,主要是为了避免饥荒。

    走进厨房,锅碗瓢盆、钢炉、茶具、地板纤尘不染,客厅里收拾得整洁有序,干净如新。在记者的要求下,扎西启珍 坐在花丛中,笑脸如花。因为家里日子好过了,同时,家里也需要人手,她就还俗了。

    “通过党建引领和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村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科学发展种养殖业,主动思谋致富产业,青稞亩产量近400斤。”唐书伟告诉记者,今年青稞刚刚收成,青卡村青稞产量共有39万斤,产值达 111万元。

    “现在我们和乡干部相处得像一家人。我们距离县城近,无论发展蔬菜产业,还是发展养殖业,都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有县城这么大的消费市场,不怕卖不掉。乡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天天在村里转,我们想办什么事情,不知道办事流程,乡干部和第一书记搜集我们的诉求后,帮我们办得妥妥的。现在的干部让我们感到暖心。”记者走在南多乡的村村寨寨,听到村民这样赞许乡村干部。

“我们村正在创建省级‘四好’村,按照‘四好’村的标准,村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了12000元。在我们的宣传下,村民逐步养成了洗手爱卫生的好习惯,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改善。”唐书伟告诉记者,贫困村不仅要摘帽,还要创建“四好”村,这是乡村干部努力的方向,也是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愿望。

 

  • 上一篇:“十·一”黄金周泸定红色旅游火爆
  • 下一篇:炉霍从传统文化中发掘脱贫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