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红色甲洼 今非昔比

甘孜日报    2016年11月18日

理塘县甲洼镇新貌。

    ■叶强平 /

    红军曾经住过的理塘县甲洼镇卡娘村正嘎家,虽然土坯房早已变成了条石藏房,但66岁的她对丈夫爷爷讲过的红军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甲洼”藏语意为彩虹,因天空经常出现采虹故名,离理塘县城30余公里。

    193663日,肖克、王震率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三十二军在理塘县甲洼镇向阳寺会师,受到向阳寺及附近群众的欢迎。红三十二军到达甲洼后,成立了甲洼博巴政府。博巴政府成立后,他们积极为红军筹备军粮及牛、羊肉等食品。红军途经理塘,在县境内历时46天。

    在甲洼向阳寺,红军赠送的行军锅被作为“宝贝”至今珍藏,可惜的是方帕、茶壶不幸遗失,老僧人用藏文记叙的红军在甲洼的纸张也丢失了。在俄顶村,红军住过的土坯房至今残存。卡娘村正嘎说:“听丈夫说,爷爷讲红军住在他家时,很守纪律,40多人坐了5天,吃不来糌粑就喝汤汤,草鞋全是烂的,但精神很好。可惜的是,我们家也穷得叮当响,没有更多可以帮助红军的。”

    正嘎所住的卡娘村,地处高寒的半农半牧区,海拔3600多米,过去是在全县出了名的穷村,是一个连讨口子也不愿来的村,在甲洼乡当地也流传这句民谣:再穷不要生在卡娘村,有女也不要嫁到卡娘村。1956年民主改革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卡娘村渐渐发生变化,随着青稞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的推广,村民们吃得饱了、穿得暖了、粮食有节余了,生产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村民们还学会了养猪种菜。

    如今,卡娘村基本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以前村里90%都是土坯房,现在全部都是条石楼房。全村69户村民中,拥有拖拉机64台,耕地拖拉机36台,脱粒机28台,播种机42台,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42户村民骑上了摩托车,大部分村民看上了彩电、用上了电动打茶机,手机、洗衣机、太阳能成了村民生活的好帮手,1.5公里的柏油路也通到村上,一部分村民买起了大卡车跑运输。今日卡娘村,人人衣食丰足,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成了理塘县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卡娘村是甲洼镇的一个缩影,过去农民一直靠种植青稞填饱肚子,且饮食结构单一。2012年,县农牧和科技局在该乡进行了“康青7号”、蔬菜大棚、地膜洋芋的推广示范,示范户从中尝到了甜头。江达村的土地含磷量高,适合种洋芋,种出的洋芋淀粉含量高,口感好,所以市场的行情也看好。2012年,卓玛拥忠种了5亩地膜洋芋,亩产高达1500多公斤,由于块头大,上市早,卖了个好价钱,除去自己吃外,增收近万元。今年她还要扩大种植面积,希望这个被她誉为“金蛋”的洋芋能带来好收成。像卓玛拥忠一样,全村56户都忙着准备“孵金蛋”。2013年,理塘县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生产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在甲洼镇建立100亩高寒蔬菜基地、100亩优质洋芋种植基地和青稞现代高产示范基地。

    如今红军走过的“彩虹”之乡,在党的惠农政策犹如灿烂的阳光照耀下,青稞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的推广让甲洼走上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路,也走上了富裕文明的康庄路,全镇已完成7个行政村通村公路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电力入户工程等,彻底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问题,圆满打造下依村美丽新村建设,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

    镇党委书记洛绒泽仁说:“我们要在红军精神的传承下,紧紧围绕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一主题,因地制宜,以全面调整产业结构为依托,努力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全力构建富强、民主、和谐、幸福新甲洼。”

    


  • 上一篇:稻城民警成功救助失联游客
  • 下一篇:甘孜县“四好”顺口溜诠释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