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青春无悔献高原 倾情援藏写人生

《甘孜日报》    2016年05月19日

——成都市双流区第三批援建巴塘干部群英谱(上)

姜凯,男,35岁,现任巴塘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副局长。

王良红,女,47岁,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从事护理工作,现任巴塘县人民医院院长助理。

袁野,女,26岁,双流县东升小学体育教师,现为巴塘县人民小学支教老师。

吴林,女,38岁,双流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现任巴塘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陈永才,男,汉族,29岁,本科,预备党员,现为巴塘县人民小学支教教师。

胡宏伟,男,46岁,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骨科医生,现为巴塘县人民医院中骨科医生。
    
付家毅,男,汉族,35岁,中共党员,工程硕士研究生。现任巴塘县安监局副局长、地巫乡中珍村第一书记。

李彦自,女,37岁。现任巴塘县发改局副局长、地巫乡坝伙村第一书记。

王家全,男,52岁,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高级教师。现为四川省教育学会心理专委会理事,巴塘县中学支教老师,半年来写了约10万字的《援藏日记》。

钟玖金,男,40岁。现任巴塘县夏邛镇党委副书记、波戈溪乡普达村第一书记。

唐燕,女,36岁。现任巴塘县文旅广体局副局长、夏邛镇架炮顶村第一书记。

周云峰,男,48岁,现任巴塘中学政教处副主任。

吴松,男,50岁。现任巴塘县中学校长助理。 
   ■ 本网记者
    编者按:
    两年前,成都市双流区第三批援建巴塘的22名队员,从富甲一方的川西坝子双流来到了康巴高原小城巴塘,当他们一走进巴塘时,就意味着要面临人生中最大的考验和挑战。
    两年来,广大援藏干部时刻把巴塘农牧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为贫困农牧民办实事、做好事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和始终目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增进两地干群的深厚情谊,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涌现出杨金富、王蕾、赖琳琳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本报从今天起将连续两期推出《青春无悔献高原,倾情援藏写人生——成都市双流区第三批援建巴塘干部群英谱》。敬请关注。
    铮铮誓言 无悔援藏
    ——记巴塘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姜凯
    2014年8月,姜凯离开还沉浸在爱情蜜河的新婚妻子,告别家中已届古稀的多病双亲,抛开内地优越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毅然决然来到条件艰苦、经济滞后、交通不便的川滇藏三省交界的巴塘县挂职锻炼。
    刚来到巴塘,不顾高原反应带来的头晕、胸闷等不适,利用1个多月的时间先后深入措拉、德达、苏哇龙、夏邛等乡镇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农牧民生产生活、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协助领队梳理出了巴塘县2015-2016年援建项目目录和基本情况。对需下乡调研的工作安排,主动争取从不推诿,下乡交通条件差,吃干锅盔、喝酥油茶、睡大通铺也从不叫苦叫累。去年5月,他乘车2个半小时走过蜿蜒山路,然后骑马3小时翻越2座4500米的山峰,再步行3小时来到全县交通最不便的甲英乡波戈西村,这里不通公路,不通电,没有通讯和网络,也没有卫生室和学校,全村35户、140多农牧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世外生活,46名适龄儿童还没有上学的地方。到达该村后,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和头痛,立即和领队一道,对双流援建的波戈西村小学进行了检查,指导村民校舍搭建,解决校舍室内防风等问题,详细了解学校开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就教师配备、教学设施、教学用品等同县教育局同志进行沟通协调,拟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方案,确保小学能如期开学。入夜,在村长家中与群众围坐在一起,认真交谈,了解群众对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想法,仔细做好记录,为制定波戈西村精准脱贫方案做好基础铺垫。
    两年来,姜凯心怀藏区群众,恪尽职守,指导苏哇龙乡王大龙村100户农户完成整村藏房“四改、三化”工程(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庭院的硬化、绿化、美化),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帮助当地建起了集基层阵地、劳动保障所和标准化村级医务室为一体的王大龙村村级活动室,并购置了相应办公设备和医疗器具,提升了公共的服务水平,协调各方克服诸多困难,参与建设了全州设施最完备、最现代的集政务服务和残疾人康复就业一体的巴塘县便民服务中心,极大的提高了巴塘县政务服务硬件水平,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实现肢体康复和就业,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肯定,也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两年来他为2800多名城镇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和困难群众子女送去越冬大衣和棉服,温暖了高原藏区同胞的心。
    去年6月,由于工作需要,他被借调到巴塘县委组织部从事全县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工作,刚到组织部就立即投入到全县软乡弱村的调查摸底中去,认真学习省、州、县相关文件精神,虚心请教领导同事,主动前往竹巴龙、苏哇龙等乡,掌握弱村资料,帮助拉哇乡洛毕村、夏邛镇生奔扎村编写完成集中整顿的实施方案,得到县委组织部的认可。
    姜凯始终坚信高原是人生大舞台、大考场,始终恪守“选择援藏 无悔青春”的坚定信念,选择了援藏、也选择了坚强,更选择了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生动情怀。
    牧民心中的好门巴
    ——记巴塘县人民医院院长助理王良红
    她是一个护士,一个母亲,一个妻子,她不仅全身心的在巴塘奉献了快3年,还把她的老公也“诱骗”到了巴塘县中学支教。她就是被誉为“牧民心中的好门巴”—— 王良红。
    初进巴塘,顾不得很好的休息,王良红便主动要求下乡调研。尽管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是藏区极其艰苦的医疗条件、严重匮乏的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都让她感到难过和震撼。在乡村、在老乡的家,看着牧民或因为贫困、或因为缺医少药而遭受病痛的折磨,看着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王良红一次又一次地落下了泪水。
    “我不能立刻改变巴塘的医疗现状,但是我必须要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王良红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从第一天上班, 她就给自己定下以 “爱心、细心、贴心、关心、用心”对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的原则,把心奉献给了巴塘的父老乡亲。病人不熟,她以微笑服务、以真诚服务,一天下来,手都酸麻了、脖子都僵硬了、脚都走痛了;语言不通,她就请人帮忙翻译或用手势询问病情,抓紧时间向同事和病人学习藏语以及专业医疗语言;病人太多,她就每天提前上班、推迟上班,甚至牺牲中午和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给老乡治病,让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都满意而归,受到了广大藏区农牧民的热烈欢迎。
    去年底王良红利用回家探亲的时间,自费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按摩学校学习了针灸、推拿、按摩、健康管理,还通过了“执业药师考试”。回巴塘上班后,她把自己所学的最新技术应用到临床,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不仅缩短了病人的就诊时间,康复时间,最主要是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大大降低了病人的痛苦程度。受益的病人好多,印象最深刻的好几个。
    今年62岁的格志玛,双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十多年,从未接受正规治疗,经她亲戚介绍到巴塘医院就诊的,入院后王良红为她进行了一系列的护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病人经常竖大拇指夸奖王良红,用并不流利的汉语不停的说:谢谢你,谢谢你……
    49岁的志玛因长期坐位工作,腰部经常疼痛,吃药打针过敏,王良红用她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为病人诊治, 3天病人病情明显好转,病人感慨王良红的神奇,说双流来的医生是神医,并主动向她的亲朋好友进行推荐宣传。每当看到一个个病人满意而归,就是王良红最大的幸福。
    理塘、白玉、西藏芒康的病人也来了……两年多来,经过王良红亲自治疗的藏区群众上千人,她收到锦旗和表扬不计其数,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先进事迹被各级媒体刊登赞誉。2015年双流统战部已将她推选为成都市“民族工作先进个人”。
    这,就是援藏护士王良红。她把家安在了藏区,住进了群众的心里,她和藏区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共呼吸、同命运。她被誉为“牧民心中的好门巴,巴塘人民的贴心人”,她的援藏工作永不停歇,永远走在路上……
    情系藏区 圆梦巴塘
    ——记巴塘县人民小学支教老师袁野
    她,2010年踏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女教师,短短几年时间,就先后获得多项荣誉,不仅在教学工作上展现出其独有魅力,而且在足球裁判事业上也表现出天纵才华。她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对体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对藏区学生的深情关爱,无不赢得大家对她的交口称赞。她就是双流县东升小学体育教师袁野,现为巴塘县人民小学支教老师。
    2012—2014年,袁野连续三年被评为双流县优秀体育教师,2015年获得全国教育部颁发的“年度优秀足球裁判”荣誉称号。2010年,执法了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的女足比赛和全国U系列足球比赛;2013年,通过考核成功执法了全国五人制足球最高联赛(全国五人制甲级联赛),当时四川省参加执法的女子裁判只有2人;2014年,执法了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谁是球王”足球争霸赛的总决赛,并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
    去年8月,年仅26岁的青年教师袁野,主动申请到边远艰苦的巴塘县支教,她要把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带到藏区,把一个关于足球发展的梦想带到藏区,把自己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与期盼带到了藏区。
    袁野老师参加援藏工作,在她内心深处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在高原的绿茵场地,放飞自己追求足球事业的梦想。众所周知,中国的足球事业一直以来发展不够景气,如何让足球这个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不仅是国人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渴望,更是深深植根在袁野心中一种隐秘的痛,而祖国的足球事业更离不开孩子们的热爱与追求,于是袁野选择了藏区高原,选择了这里的孩子们。这里的孩子们踢球,那可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的天然草原,就是广阔的绿茵场。她愿意带领这样一群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与他们一起追梦,一起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这里的孩子们连足球是方是圆都不知道,更别说让他们能踢足球了。然而袁野老师没有灰心,当一切只能从零开始时,她选择了隐忍与坚强。为了培养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她把孩子带进草地,一遍遍重复着为他们进行示范动作,耐心讲解踢守足球的操作要领。孩子们跌倒了,袁野鼓励他们站起又战,孩子们受伤了,袁野亲自为他们包扎止血。当孩子怯懦了、失去耐心时,袁野用真诚的关爱 带给他们自信,让他们有勇气有信心去战胜一切困难。
    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十分繁琐与艰难,不过,袁野为了孩子的足球梦,哪怕是遇到天大的困难,她也咬紧牙关去克服,从来不“哼”一声。付出终会有回报。雪域高原的这些孩子们,在袁野老师精心地培养下,一个个踢起足球来,像一只只小老虎,风驰电掣般在这天然绿茵场上纵横驰骋,很有足球明星范儿。
    去年10月19日,袁野成功组织了本校史无前例的一场班级足球赛,让校区的老师和孩子们都惊奇的瞪大了眼睛,当他们看到足球在绿茵场上飞舞,一个个孩子生龙活虎地在绿茵场上奔跑着腾跃着时,他们向袁野老师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袁野想,如果孩子们中有人能进入国家队,那该多好啊!自己也算是为祖国足球事业尽了一份力。她暗暗告诫自己,还得继续加油!
    真抓实干的援藏大姐
    ——记巴塘县妇幼保健副院长吴林
    她在日记本中写道“困难是礁石,海水敢于进击才激起美丽的浪花,我愿意做敢于进击的海水”,这也是她面对困难的态度,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就是一个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的女汉子,是一名真抓实干的援藏大姐!
    进藏初期,强烈的高原反应毫不留情地开始欺负这位远道而来的外乡妹子,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气急等一系列的高反症状不断的折磨着她,但是为了尽快了解全县妇幼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水平,她克服高原反应、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的困难,不辞劳苦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对全县区乡卫生院采取看、听、访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从管理情况、人员结构、服务能力、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走访和详细的调研,与基层卫生院的院长及医务人员促膝交流,了解他们工作的现状及各项工作开展的难点和困惑,倾听他们意见建议,以便掌握详细真实的一手资料,并撰写了《巴塘县基层妇幼卫生工作调研报告》,详细分析了巴塘县妇幼卫生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并提出了设立妇幼工作规范化试点单位的良好建议,具有较高实用性和现实意义,为以后巴塘妇幼卫生工作开展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积极争取了2万元的妇幼专项资金,用于统一购买产后访视包,并进行了统一培训、统一指导,为保障巴塘的母婴安全夯实了基础。两年时间培训基层妇幼人员200余人,下基层指导数十余次,巴塘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她深深的脚印和辛勤的汗水。
    她是一名有担当援藏干部,去年5月后,医院两名院长同时退休,面临原院长离退和新院长无合适人选的现状,县卫计局经过全面衡量和考虑,决定委以重任,任命她为县妇幼保健院临时负责人,尽管内心顾虑重重,但是为了不辜负领导的重望,她义无反顾地承担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接手初期工作上的误会和不理解也曾让她感到彷徨和迷茫,但是她一直执着的坚持着,没叫过一声苦,没流过一滴泪,“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10月得知了妈妈患肺癌的消息,作为妈妈唯一的孩子她也是妈妈唯一的精神支柱,而此刻她却不在***身边陪伴她,内疚、委屈、着急、担心涌上心头,坚强的她哭了,朋友同事都劝她赶紧回去,但是她还是选择完成了手上的工作后回家。
    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干,作为一名女性,抛夫弃子和年迈多病的父母来参与援藏工作,想孩子时她就只能看着手机上儿子的照片默默流泪,想念病重的妈妈时她就只能饱含泪水的给妈妈打个问候电话,当听着电话那边妈妈被病痛折磨的低沉声音和妈妈不断的啜泣声时她还要装作淡定的鼓励和安慰妈妈,可当挂掉电话的那刻她却已经泪流满……
    正是由于她对工作的尽心尽责,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为推动巴塘的妇幼卫生工作,提高巴塘的妇女儿童生活水平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贡献。她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一名普通援藏干部的高尚品格,她无愧于援藏大姐的称呼!
    为梦追逐 放歌高原
    ——记巴塘县人民小学支教老师陈永才
    2013年8月,陈永才主动申请成为双流县第二批支教教师的一员,赴巴塘县开展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2014—2015荣获甘孜州优秀支教(援藏)教师。
    作为双流县体育骨干教师和青年优秀教师,支教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他追逐的梦想,为藏区教育尽自己绵薄之力。在支教期间,他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本学期他担任四年级、五年级八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协助大队辅导员工作,担任二年级二班的下班教师,负责管理卫生、监管两操、发放营养餐的工作。在工作中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学校的地理环境、学校的场地器材,积极准备、认真备课。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作为音体美教研组长的他,认真做好教研工作,组织教研组老师学习新课标标准和新的教育理论,合理规划、主动参与管理学校的课间操,用一个半月时间教授全校26个教学班的第三套广播体操七彩阳光,当时的他已被毒辣的阳光晒的黢黑和脱皮,当看到孩子们认真和他一起学习的时候心里却是慢慢幸福和喜悦!他认真准备新教师亮相课,由于学校场地器材有限,便利用矿泉水瓶为器材,完成了新教师的亮相课《投掷轻物》,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他还带动学校另外2位体育教师、搞好教研工作。作为一名支教教师,他深深地知道,单纯搞好自己的教学,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在抓好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他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带动全校的体育教研工作,虽然学校只有3名体育教师,但是他坚信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学校的体育课堂,体育活动一定有新的变化。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学校领导去格木村小学,50公里的山路却走了4个多小时,崎岖蜿蜒的山路走得心惊胆赞,看见路途的风景又仿佛觉得在画中,一路的期盼,穿过了一片大草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看见漫山遍野的野花又把我带进了梦中,心里就一直在想这么美的环境,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应该多幸福啊!当他走到学校时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孩子们像看热闹一样围住了我们,有些高兴,有些胆怯,还有些陌生,看见孩子稚嫩的脸上多了一份喜悦!当他走进学校的一瞬间最先吸引他的是学校的篮球架(一棵树上用钉子订了一个木板,篮圈是摩托车的轮胎)孩子还在欢声笑语中尽情的玩耍着,走到教室才发现他们没有椅子,学生坐的是树桩,课桌大的黑板,寥寥无几的课桌构成了一间教室,他的眼睛湿润了,心理是无赖的、寒酸的……这些深深的触动让他觉得支教是值得的,为梦追逐更是有意义的。
    两年的支教生活结束后,他又继续支教。两年半的支教工作,他默默奉献,任劳任怨,品尝了寂寞无奈,品尝了酸甜苦辣,同时,也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忍耐,学会了用一颗平静的、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
    以心为灯 守护生命
    ——记巴塘县人民医院中骨科医生胡宏伟
    去年8月,胡宏伟来到巴塘时,他针对巴塘周边地区医院尚不具备西医骨科,不能开展骨折手术复位类固定,而外伤病人众多却不得不远到成都医院就诊,增加病员痛苦及经济负担的现实情况,着重加强骨折病员手法复位,小夹板或树脂绷带外固定,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
    去年9月初某一天,巴塘甲坡顶村50多岁的村民拉拥被家人急匆匆送到县医院骨伤科,她的左腕部严重摔伤,骨折,肿胀畸形明显,家人要求胡医生予以病员简单固定包扎后立即送成都医院就诊。胡宏伟仔细检查病员左腕部伤情,认真阅片后认为病员虽然为严重的左尺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断端几乎全宽度移位,但为减轻病员痛苦及避免长时间奔波,胡宏伟建议病员接受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病员家属看见病员痛苦状后便犹豫着接受了胡医生建议。在巴塘县医院中骨科医生护士全力配合下,胡宏伟精心为病员进行了左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后X线摄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经2月余精心治疗,病员康复,左腕部功能良好,病员及家属激动的送上一面锦旗,由衷感谢胡医生精湛的医术为病员解除了痛苦,恢复了患肢功能,大大减轻了病员经济负担。之后,县医院骨伤科骨折病员渐渐增加,不少骨折病员慕名前往治疗。
    胡宏伟不仅要完成各类骨折,伤筋病员的治疗,还全力指导巴塘县医院中骨科年轻医生开展工作,毫无保留的讲解传授骨折复位手法技巧及注意事项,甘当复位助手,让年轻医生多操作,多熟习复位过程,以期尽快带出一支业务精,技术强的医护团队。
    包虫病是藏区一种地方性疾病,今年初援藏干部体检中胡医生不幸被发现包虫病阳性,领导及同事们关心他,强烈建议他到条件更好的成都就诊治疗,他考虑到藏区缺医少药的现实情况,还是坚持要求站完最后一班岗,继续留在藏区一边服药治疗,一边工作。
    在工作中,胡宏伟承接上一批援建医生的治疗项目,继续开展四肢骨折与关节脱位的闭合手法复位及外固定、各种普通针刺、电针、中药熏蒸、中频电疗、刺络拔罐、骨质疏松治疗仪、颈腰椎牵引等治疗,同时还进行了新的诊疗项目,如开展腰椎三维牵引、腰椎变量牵引、超短波治疗仪、骨伤治疗仪、耳针,针灸辅助治疗面瘫、中风后遗症等治疗项目,并进行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指导,为广大藏区人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这6个月的时间里,他共诊治门诊病人约80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约100人次。同时为了更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他特地选拨了5名“传、帮、带”对象,手把手进行指导。还在全院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为《休克》,为全院医护人员普及骨科知识。同时,通过各方媒体在巴塘县及周边地区进行中医骨伤科的宣传,扩大中医骨伤科在巴塘县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为当地人民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让巴塘县人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忠诚坚守 倾情援藏
    ——记巴塘县安监局副局长、地巫乡中珍村第一书记付家毅
    2014年8月,付家毅告别年迈多病的母亲和年仅3岁的儿子,主动报名参加了“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计划”,来到巴塘县挂职。
    在援藏期间他始终把巴塘当故乡,把藏区群众当“家里人”,克服高原缺氧困难,主动与援藏队友一道赴巴塘县最远的乡村调查了解情况,为格木村小、昌波中心校、甲英乡中心校送去紧缺的学习用品和教学用具。同时克服种种困难,到尚未通公路、缺水缺电无通信信号的甲英乡波戈西村调研,与村民们同吃同住,一家一户入户面对面座谈交流,细致了解每户村民的家庭情况,认真记录了49户藏族群众的实际困难和最急需求,并主动把波戈西村精准脱贫整村搬迁工作向党委政府汇报并将其纳入了“十三五”对口援建规划。两年来,付家毅与队友们一道,足迹遍布巴塘县19个乡镇,被老乡们亲切的称为援藏“康巴汉子”。
    付家毅始终把挂职当实职,以挂职工作为“分内事”。在挂任巴塘县安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职务后,他主动协助做好巴塘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针对藏区安全生产主要涉及水电站和矿山、且较为分散和偏远的实际,到巴塘后第3天,他就赶赴海拔4500米的夏塞银矿检查安全生产,他还对全县20余家安全重点单位进行安全专项检查,帮助发现隐患53处、整改53处,隐患整改率100%。
    付家毅始终坚持抓援建做实事,以项目推进为“硬指标”。除在安监局挂职外,他还担任了双流对口支援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以及教育援藏项目组组长,他主动对接巴塘县教育局,把援建项目落到实处。为督促巴塘县教育园区设备采购项目尽早完成,他先后10余次到项目现场查看,与业主单位、施工单位认真交流,帮助出主意想办法。为确保教育对口帮扶工作取得实在效果,他多次组织教育局、巴塘中学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协调双流教育局高效完成了“送教进巴”、“名师蹲点”、“跟岗培训”等活动。尤其是每年组织开展的“格桑梅朵”工程“三进”活动,他既要与双流对接活动的方式方法,又要关心巴塘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更要细化到活动全程孩子们“吃什么”、“住哪里”、“是否安全”,费心费力,但他每次都全程跟随陪伴,孩子们在成都的每一点收获成长,都让他深深体会到其中的价值和快乐。
    去年7月底,付家毅在体检中查出了包虫病弱阳性,尽管只是弱阳性,但这个被医学界称为“虫癌”的疾病,也让他经历了重大考验。组织非常关心,家人非常牵挂,要求他暂时不回藏区,尽量在内地吃药休息,可他放不下心中的高原情节、丢不开手中的援藏事业,为给梦想一个回应、给人生一场体验、给承诺一份拼搏,他经过短暂治疗,毅然不顾家人的劝阻返回藏区,边吃药治疗、边坚守工作岗位。去年他被评为巴塘县优秀共产党员。
    高原绽放的格桑花
    ——记巴塘县发改局副局长、地巫乡坝伙村第一书记李彦自
    “真情援藏,无悔选择”。这是双流援藏干部李彦自所恪守的诺言和所践行的行动。
    去年8月,李彦自告别年已古稀的双亲和9岁的女儿,抛开优越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毅然决然加入了省委“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的行列,来到巴塘县挂职锻炼。从那天起,她就始终坚信高原是人生大舞台大考场,始终恪守选择援藏无悔青春的坚定信念。
    作为双流对口支援巴塘女干部,在其他人眼里李彦自就是典型的“女汉子”。对涉及援建项目需下乡调研的工作安排,从不把自己当女人,其他男同志一样吃干锅盔、睡大通铺从不叫苦叫累。两年时间,她的足迹走遍巴塘10多个镇乡。特别是到巴塘县甲英乡波戈溪村调研检查援建项目,乘车2.5小时走过蜿蜒山路,骑马3小时翻越2座山峰,步行3小时到达巴塘县偏远的波戈溪村,到达该村后,没顾得上休息李彦自就立即和其他援藏干部一道,对双流援建的棒空式学校进行了检查,详细了解了学校开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教师配备、教学设施、教学用品等同教育局行了沟通协调,确保小学能如期开学。援藏以来,就是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让李彦自了解了藏区、认识了高原巴塘。
    李彦自按照组织安排在发改局挂职,具体负责援建项目的督促推进工作。为加快项目推进,她主动下乡了解项目推进情况,积极参加与各部门的座谈交流,牵头对双流四年来的所有援建项目进行了全面摸底,建立了双流援建项目的“民生账单、产业账单和基础设施账单”,为进一步细化推进项目奠定基础。她还发挥自身特长,针对项目推进实际,结合调研情况,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提出了建立援建项目月联系会议、周报告制度、进度台账和通报制度等建议意见,有效促进了项目建设。
    在日常工作中,李彦自发现藏区项目管理与内地经济发达区县项目管理工作存在诸多不同,比如项目前期阶段,因经验缺乏而出现立项内容不完整、招投标政策理解不一等。根据省、州委地方性规章制度及下达相关政策文件,理论结合她在双流从事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招标投标实务经验,在巴塘县委党校对全县各部门、镇乡相关项目管理业务人员进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招投标管理培训,全县各部门受训面达100%,参训共近100人。
    在多次下乡调研、多次进藏家走访后,藏区群众的生活、藏区儿童的愿望,让李彦自的心里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她坚定了一个想法,“一定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帮藏区的小朋友,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温暖”。去年5月,李彦自主动申请,作为双流县援建项目——格桑梅朵绽放工程“三进”活动(进学校体验现代教育、进家庭结对认亲、进成都感受祖国繁荣)的结对家庭,如愿成为巴塘县一名小学生益西志玛的汉族“母亲”并全程参加了活动。在活动期间,她把益西志玛接到家里,与自己的儿女同吃同住同玩耍,以一个母亲的身份精心照料益西志玛的生活学习,让益西志玛感受到了汉族家的温暖、感受到了汉藏的深厚情谊。
    播洒希望的种子
    ——记巴塘县中学副校长王家全
    2014年了解到巴塘缺教师,王家全当即就萌生要去援藏的想法。老婆质疑说:“老爸今年90岁了,儿子马上就要高考,你不想要这个家了?”儿子关心道:“你都50多了,颈椎又有病,真是在拿生命开玩笑!”朋友也担心地劝说:“那里高寒缺氧、对心脏又影响,还有包虫病,一旦感染上了,后果不堪设想!”他们的一席话还真把他蒙住了,但丝毫没有熄灭他对援藏的热情,就在他加紧援藏准备时,2015年 7月8日父亲去世了。他噙着悲痛的眼泪交了援藏申请。8月28日,岳父拄着拐棍专门为他饯行,当着全家人鼓励他说:“你去巴塘援藏,我感到荣耀,我们支持你!”王家全最终带着援藏梦想,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两年来,他坚持每天6点钟起床,有时零下十几度,也要提前进教室,从未迟到一次。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他每一次的家访他都要艰难行走一天时间;有时被紫外线灼伤脸要掉一层皮;有时因路途远,住在藏家,晚上零下20来度,冷得戴着帽子和口罩睡觉。去年12月19日早晨6点过,次邓珠两兄妹就开始读书,次邓珠的父亲端着洗脸水跑到他床前高兴的说:“王老师,孩子们变了,过去他们在家从来不读书。”
    王家全用成绩来证明援藏,坚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所教的两个班,成绩不断提高,他与藏族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亲切地叫他“王帅哥”。 学校中途把王家全调回成都上“七中网班”的课,两个班的学生跑到他教室里哭着不走,班主任跑到校长那里去把他要回去。期末考试,所教的两个班考全校第一名,他自己花3000多元买了《中国成语故事》等书来奖励进步的孩子。
    一学期写下10多万字的《援藏日记》,一时间,王家全在双流、在巴塘成了名人,《中国网》报道过王家全的先进事迹。有几篇文章已经在《双流报》、《民进四川省委网站》等发表,国家级杂志《教育》编辑称赞他的《援藏日记》可以对教师起引领作用。去年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记者程曼祺,对他的学生进行了采访。记者问:“将来的理想是什么?”他们回答:“将来做一名像王帅哥一样的优秀教师。”充分说明藏族学生喜欢王老师,认同他,崇拜他,这是对他最好的回馈。
    在平凡琐事中做好援藏
    ——记巴塘县夏邛镇党委副书记、波戈溪乡普达村第一书记钟玖金
    经过2年来,钟玖金不断地向单位里的藏族老干部、汉族干部学习请教,已初步了解掌握了藏区历史和自然环境的来龙去脉,增强了工作热情和信心。
    在夏邛镇挂职工作岗位上,积极学习书面材料来了解夏邛,通过实际工作中更进一步了解夏邛,同时自己也实地开展调研夏邛镇情;从内地经济建设角度来看待夏邛的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发现夏邛镇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积极为全镇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积极争取夏邛镇蔬菜大棚建设推上援助建设项目,为县城人民的菜篮子着想,为夏邛老百姓的经济增收着想。
    在担任健康惠民小组长岗位上,涉及的援助建设项目7个,投资金额多达2300余万元,在援助巴塘县医院建设资金帐务涉及十几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又涉及的施工合同、采购合同及明细多如牛毛,钟玖金先后跑了10几次,耗时近2个月才把资金明细帐弄个水落石出。两年来,他先后联系3个乡镇、2个学校、县敬老院组织双流、新津援藏干部进行了“四送”活动,行程上千公里,送去价值15万元的药品,为农牧民就诊上千人;所到之处,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2015年4月,组织安排钟玖金到县委组织部工作,此时既肩负援藏指挥部人才小组工作又部分担负县委组织部临时安排的工作,自担任临时党支部副书记以来,他经常组织大家一起学习研讨,还主动分担了“软乡弱村”整顿工作中的信息收集整理报送工作,与同事合力采写了一篇软乡弱村新闻信息在甘孜州电视台播放;同时也是承担援藏指挥部与巴塘县组织部的信息交流工作,当好双方的工作联络员。
    近两年来,虽然钟玖金所做的工作琐事平淡,但他总是那样兢兢业业有条不紊的做好每项工作“深感援藏工作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怠慢”正是他这样随时提醒着自己,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由于他工作出色,去年7月被评为“巴塘县2015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无悔的青春选择
    ——记巴塘县文旅广体局副局长、夏邛镇架炮顶村第一书记唐燕
    2014年7月,双流第三批援藏干部出发了,唐燕也和大家一样,背上行囊、告别家人,踏上了无悔的援藏之路。
    接过上一届援藏干部的接力棒,巴塘县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下,面对绝好的机遇,她认真研究了《巴塘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深入海拔4000多米的格聂景区、措普沟景区,克服高原缺氧、饮食及交通极为不便的困难,详细了解了巴塘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撰写了《关于巴塘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等调研文章;为了提高巴塘旅游接待能力,巧借巴塘藏家乐示范户的援藏项目打造,极力发展旅游民居接待,对愿意从事旅游民居接待的原住民进行系统培训,提升整体的旅游服务水平。2015年,因为工作出色,被州委组织部抽调到海螺沟协助景区创建工作。她没有怨言,欣然前往。在海螺沟景区工作期间,她负责完成了景区227个管理制度建设、5个大型营销活动开展、综合环境秩序整治以及国家5A景区创建培训等工作。海螺沟景区于2015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定环节。
    2016年,她再次回到巴塘,并担任夏邛镇甲坡地村第一书记,为推进甲坡地鲜花音乐小镇项目的实施,她走村串户,对工程建设吹毛求疵,村上的书记、村长都说,来了个这样的女书记真是我们甲坡地村的福气啊。鲜花音乐小镇的建设顺利推进,对未来巴塘旅游产业的发展、农牧民的增收奠定着坚实的基础。
    援藏工作对于唐燕的人生是一笔财富,是无悔的青春选择。作为援藏女干部,她有着“忧国忧民”的广阔胸怀,她的援藏生活是快乐的,她坚信的人生态度是:做好个人、带好队伍、干好业绩,才能不失于自己、不负于人民、不愧于国家。
    选择支教 就是选择感动
    ——记巴塘县中学校长助理吴松
    有人说,支教是一种经历,是一种磨练,是一种人生财富,而吴松觉得,它更像是人生的一种奉献和感动。
    2015年8月,他再次踏上援藏支教之旅,怀着满腔的兴奋与热忱,走进了巴塘县中学支教。
    作为一名支教教师,绝对服从学校的安排,本该教八年级的英语。由于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安排他教两个毕业班,他上学期所教的学生听到这个消息时,立刻跑到办公室对他说:“吴老师,您为什么不教我们了?难道您不喜欢我们吗?”很多学生留下了眼泪。看到他们渴望的眼神,他感动了。他对学生们说:“即使现在我不能教你们了,你们也一定要好好学习,记住我给你们平时所说的一切。”最后学生们对我说:“吴老师,我们可以向您提一个要求吗?”他当时我很惊讶,他们会有什么要求呢。他们说:“我们今后有什么问题可以来问您吗?您可以帮助我们吗?”吴松十分感动地说,“无论你们今后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都可以告诉我,虽然我不能教你们了,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们的。请相信我。”学生们听到他说的这些话后,眼里含着泪花默默地离开了。
    “吴老师,您真是一位好老师,您的课浅显易懂,我们很感兴趣。您不仅教我们知识,还给教给我们很多人生的道理。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绝不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
    当听到学生的这些话,吴松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大了,他更加坚信自己选择是对的,自己奉献是值得的。
    “人生几何,岁月匆匆!感谢生活再次让我有这样的经历。感谢两校领导为我创造了良好的特殊支教条件,让我能够从从容容、踏踏实实地书写我的支教生活!支教,它将是我的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让我说支教的感受,我会说,有志而来,有为而归,平淡并享受着,付出并收获着!”吴松在他的援藏日记中这样写道。
    驻足凝思 无悔今生
    ——记巴塘中学政教处副主任周云峰
    清晨六点,天还没有亮,为了不耽误教学工作,得了“蛇缠腰”的周云峰每天却依然坚持准时起床,准备早自习所需教学资料。
    “蛇缠腰”,医学名叫带状疱疹,这个病痛让周云峰半年前吃尽了苦头,但他不是那种矫情的人。在病痛面前,周云峰选择了坚强地工作,决定坚决不回成都治疗,因为巴塘的孩子们需要他,经过一周的医疗与调整,加上学校同事和双流县对口援巴工作队干部与其他兄弟姐妹的共同关心,周老师的病情终于有了很大好转。
    周云峰带病坚持工作的事迹感动了巴塘中学的全体师生,也感动了家乡父老。有记者来采访他,但是他却一口回绝了。他说这一点小病就把人给糊弄住了怎么行呢?也有人说反正学校领导都同意自己病休,何苦还要去巴塘呢?可周老师却回答说做人要有底线,明明可以上班为什么一定要耽误学生们的学业呢!
    周云峰是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他在内地有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但对于藏区,他之前却是白纸一张。一次在与一位同行相聚时,谈起藏区这才促成了他的援藏之路。
    初到巴塘,“高原江南”确实让周云峰欣喜了一把。然而随着时间一长,他渐渐地发现这里的孩子其实比内地的更加需要学习,因为这里的各种条件远不及内地,比如汉语学习环境、教学师资、教学设备、教学教育管理模式及教师们的教学理念等都远远地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为此,周云峰找到同他一起到巴塘支教的华阳一中的李杨老师,讨论是不是可以在学校搞些活动,提高学生们学习汉语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他们向学校提出搞“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的想法。学校领导觉得这个主意很有创意,对他们的想法大加赞赏,并在2013年9开展了这项活动。经过这次活动,学校里真的掀起了学习中国古代经典的热潮。自2013年8月来到巴塘,周云峰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教学活动中。两年多来,他教的班几乎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有人问周云峰你后悔过援藏支教吗?他总是微笑着回答说:绝不后悔。
   
         
        
    

   
    
 
  • 上一篇:稻城色拉乡春耕备耕圆满完成
  • 下一篇:稻城技术培训助力贫困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