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江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高原新居。

精准摸底。

帮扶生产。

夯实交通。

政策宣讲。
■ 记者 冯晓红 国际在线记者 张黎萍
路好,车就快,比预计用的时间少。一条刚修好的通村公路立马映入眼帘,路、树、藏房、牦牛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
“以前总是想着如果公路也能修到我家门口。开展精准扶贫后,原来的梦想真的变成了现实,发展致富产业有了基础,心里说不出来的高兴。”1月5日,村民赵友生满脸喜悦地说。
这是雅江县河口镇山背后村,虽是数九寒冬,却显露出勃勃生机。
“要致富、先修路”,山背后村的变化开启的正是这些贫困山村村民的脱贫希望。从基础设施短板破解开始,再到产业扶持……“五个一批”正在雅江大地落地落实。
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破解贫困难题,实现小康目标,突破口在解放思想,关键在真抓实干。
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借鸡下蛋———
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真正走出一条适合本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由于资源禀赋、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如何甩掉“穷帽子”、架起“致富桥”,是一件难事。
如今,雅江县众多贫困群众如山背后村村村民一样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摸清家底建卡子
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
贫穷,客观存在。
雅江,贫困人口8810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0.02%;全县113个村,贫困村就有53个。
贫穷成为雅江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基础差、脱贫摘“帽”成本高、致富奔康难度大,这些成为“短板”中深埋的“硬骨头”。
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何以让贫困村民面貌大变?前行路上最明亮的指南是什么?
站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的雅江,认真思索和行举着自己的精准扶贫之策:坚决按照州委、州政府狠抓执行落实的要求,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汇全县之情,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确保全县贫困户在2020年脱贫奔康,没有退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扶贫是全县头号工程,我是雅江扶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在州政协副主席、雅江县委书记阿基布珠眼中,扶贫工作就是全局和战略,是雅江的民生之首、发展之要、赶超之策。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雅江认识到,要脱“穷帽子”,首先就要先挖“穷根子”;找准“穷根子”,还得开准“药方子”。于是,从此次的精准扶贫工作一开始,雅江就将“挂包帮”“转走访”作为扶贫开发最基础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摘帽”等关键问题,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500余名干部直接进乡入村到户逐一调查,实事求是进行摸底建卡。
山高峡深、交通滞后,既是过去造成部分群众贫困的主因,也是今天实施精准扶贫的拦路虎。
牙衣河乡是距离雅江县城最远的乡,不仅要沿着深长险峻的雅砻峡谷穿行,还需要翻越海拔4500米的格隆雪山,如果不刮风下雨、落石塌方,汽车都要走近一天时间。
就在这个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干部们,有些还需要再用步行或摩托接力的方式到居住在陡峭山崖上的村民家做调查,往往去一趟,来回都得两天时间。
就这样,挨家挨户的走,一家一家的问,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雅江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们都有了一份“民情档案”和“民情地图”:哪家哪户是什么情况、困难在哪,详尽清楚。
雅江县在精准扶贫中运用“靶向思维”,有的放矢,要求在情况摸底时力争做到“三个准”:扶贫对象准、致贫原因准、治疗“药方”准。
“全县严格按照《雅江县贫困户登记表》的要求进行登记。对每一个贫困人口,调查人员都会登门、见面,并将贫困状况拍成照片,哪些人需要帮助,应该怎么去帮助,都要了然于胸。”2015年12月8日,正在雅江县呷拉乡进一步核实情况的干部王莉告诉记者。
拿过王莉的《雅江县贫困户登记表》一看,贫困人口的家庭人员、致贫原因、生产条件、劳动能力、收入来源、享受社会保障、月均基本生活开支等一系列指标一一展现,真正做到了全面准确掌握每个贫困户的真实状况、主要致贫原因和脱贫条件。
雅江因地制宜,搞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任务:从扶持生产、易地搬迁、政策兜底、医疗救助、灾后恢复重建等对全县扶贫人口进行任务分解落实;同时因地制宜地结合该县水电矿产资源积极探索建设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扶持带动一批机制,着力探索构建企业、地方和群众之间利益共享长效机制,合理分配资源“红利”,用于扶持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一些人戴惯了‘贫困帽’,觉得‘冬暖夏凉’有实惠,舍不得脱。我们要严格识别,该脱‘帽’的一定要脱。”雅江县委领导要求,首先“人头”要准。
在“精准扶贫”中,雅江深化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认真开展“回头六看”,通过乡村两次倒排,精准识别贫困户,对建档立卡数据进行认真比对复核,将因购车、购房、财政供养人员等识别不准的贫困人口剔除,将符合贫困条件的贫困人口重新纳入,做到应退尽退,应增尽增。
通过对各乡镇、村和农牧户开展“解剖麻雀”式的抽样调研,建立完善档案资料。按照农户申请、村民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等程序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坚持分类施策,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建立完善全县贫困对象档案,印发扶贫手册9000本(乡、村、农户各一本),做到“户有卡、村造册、乡(镇)立簿、县归档”。
找准“病灶”,找到“短腿”,深化精准扶贫措施,“对症”开“处方”。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是感情也是能力。
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雅江集中部门、乡镇等各方力量,在面上突出整体联动,在点上突出实效落地,按照经济基础、发展方向、人口素质等,全面完善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对确定了的贫困户,“量体裁衣”、量身定做,对每村每户量身定做针对性脱贫规划与方案,开出“小处方”,靶向治疗、精准“滴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一名结对干部,“号”准了脱贫的“脉”,对症下药,分类施策,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立足造血找路子
搞好“精滴灌”,鼓胀“钱袋子”
“输血、失血、再输血、再失血”,曾经是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扶贫难以消除的“循环怪圈”。雅江在思考,如何走出脱贫返贫这个“怪圈”?
摸穷底,集中先啃“硬骨头”;挖穷根,创出脱贫新模式;兴产业,培育致富长效“路”……雅江人在谋划、在行动,要用可持续之策来替代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旧模式。
“只有发展致富产业,增加‘造血功能’,才能让贫困群众‘钱袋子’ 从一时鼓胀转变为持续鼓胀,实现真正脱贫。”县委副书记、县长旦灯给雅江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精准推进的路线图。
在“精准扶贫”中,雅江县响亮地提出——“输血”摘“帽子”,“造血”拔“根子”,全力助农增收。
一手抓输血、一手抓造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成为该县扶贫攻坚的总原则,新型的扶贫模式“五子登科”亮相前台——给票子,扶贫资金作“小引子”,撬动“大扶贫”;打底子,让贫困人口得到基本保障;探路子,让每户贫困户有脱贫产业,让每个贫困村有集体经济;活脑子,扶贫扶智,让贫困户有致富意识和致富技术;拔根子,增加贫困户“造血”功能,不再返贫。
“没实施精准扶贫时,扶贫有时就像大河淌水,漫到哪儿算哪儿。资金用了,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县扶贫部门总结“教训”。
在开展精准扶贫中,雅江从以往的“大水漫流”到现在的“精点滴灌”,在做到点面结合的基础上,实行点对点的“靶向”扶贫,确保覆盖全、帮扶准、效果好。
去年12月22日,冬至,雅江县呷拉乡湾地沟村村民王东元家,前来买藏山羊的人络绎不绝。王东元告诉记者,刚卖了一只羊,收入2900元。王东元家的藏山羊存栏近200只,产值近50万。该县在呷拉乡、祝桑乡、红龙乡等近1000户贫困户中开展牦牛、藏鸡、藏猪、藏山羊等特色畜禽养殖,这些高原特产即将为贫困户迅速脱贫致富创造出产业增收的新渠道。
抓住产业脱贫致富这根“牛鼻子”,鼓起“钱袋子”。雅江以四个“依托”、四个“着力”为手段,有效拓宽了全县贫困人员增收渠道:依托“农村合作社”这一基础,着力发展特色种植、劳务运输;依托“企业+农户”发展模式,着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依托“基地”建设,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着力发展大棚蔬菜;依托优势资源开发,着力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在着眼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经营性收入的基础上,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落实惠农政策,增加农牧民转移性收入;探索财产增资方式,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
结合全域旅游、新村建设、水电开发库区移民,雅江也超前谋划扶贫工作,扶持发展观光旅游业、特色种养殖业和各种加工服务业,为53个贫困村确立了107个支柱产业、为1990户贫困户确定了3457个致富产业,并为每户制定帮扶方案,明确脱贫时间,确定定点帮扶人员,让扶贫落到实处,确保贫困人员和贫困家庭扶得起、稳得住、能致富。
光有产业这个“形”,并不能取得长效,还得有推动产业良性发展的“神”。在大兴产业扶贫的同时,以扶志气、增智慧、强技能三大“造血”举措为抓手,雅江同步开展了惠民政策、实用技术、致富信息进乡村活动,大力培养观念超前、技术过硬、善于经营的新型农牧民,累计培训劳动力10107人次。
用好扶贫资金是抓好扶贫工作的重要前提,雅江把精准使用扶贫资金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增强资金使用针对性和实效性,每笔钱的用途,都用在刀刃上。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和制度,第一时间启动落实,以“严”字来管理,用“精”字搞实施,在“准”字上出效果。另外,雅江更加强化资金到村到户到人,全面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制度。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增强扶贫对象发展能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让每分钱滋生最大的财富。
着眼全局迈步子
齐按“快捷键”,共划“致富浆”
1月2日,虽是元旦假期,但雅江县米龙乡程章村的“第一书记”陈银军却还在走村串户,忙碌不停。“羊肚菌大棚项目落实了,现在在忙藏香猪养殖项目,2020年要脱贫奔小康,时间紧迫啊!”
着急的不只陈银军,雅江的每一个帮扶干部都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整合工作力量,抓好驻村帮扶,目前雅江已选派238名优秀机关干部帮扶113个行政村,组织全体机关干部与全县农牧民结对认亲,贫困群众结对认亲率达100%,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在53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脱产蹲点,“专职”脱贫工作。
按照“每年有新变化、三年上新台阶、五年全面脱贫”的要求,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雅江县以乡(镇)为单位,分年度制定了到村到户的扶贫脱贫计划。2019年前,881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5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两不愁,三保障”),让贫困地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要在短短五年脱贫奔康,必须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强大的决心、更创新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超常的力度,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着急的也不只是帮扶干部,渴望脱贫致富奔康逐渐已成为每一个贫困户的强烈愿望。“人家驻村干部都使起老命帮我们,我们再也不能抱着‘穷就穷到住,政府有照顾’的想法了,我们自己也要攒劲起弄啊。”雅江县波斯河乡邓科村村民扎西满怀感激,也满怀信心。
领导责任实、基层组织强、工作要求严、驻村帮扶细、群众行动快……雅江脱贫攻坚步履正铿锵。
“不少贫困群众都存在‘等靠要’思想,现在开始慢慢有了一些新变化,他们开始和我们一起主动商量着如何脱贫了。”一位“第一书记”在驻村日记中道出了深刻感触。
部门合力,干部有为,群众积极,人心齐泰山移。从以往的“一人帮”到“大家帮”,从“一厢情愿”到“同频共振”,“众人拾柴火焰高”,雅江干群正在共同烧热脱贫这口“锅”,共同搬开贫困这座“山”,共同开好发展这条“船”。
扶贫,看似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大山,但雅江人用“摸清家底是卡子”的举措,确保扶贫工作的广泛摸排、全面覆盖和精细深入;用“立足造血找路子”的思路,确保扶贫工作的一手抓输血,一手抓造血“双管齐下”的实效,为贫困人员的可持续脱贫培育产业、技能、意识革新之路;用“着眼全局迈步子”的决心,确保干群一心、众志成城,营造全民动员、全域推进的扶贫态势……
“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小康的如期实现,事关全县‘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的统筹推进,我们必须以对组织和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群策群力,切实把扶贫工作抓全面、抓精准、抓落实、抓长效,从而造福雅江人民。”阿基布珠如是说。
冬日的高原,艳阳总是温暖着向阳的人们。高山峡谷里那些为精准扶贫忙碌的身影让我们仿佛看见,一条驶向脱贫致富奔康的深山之船,正在雅砻江畔激情劈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