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

《甘孜日报》    2016年01月07日

——巴塘县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巴塘县苏哇龙乡王大龙新村新貌。 巴宣供图
    2015年12月13日,周日,下午两点半左右,团四川省委派驻巴塘县党巴乡党巴村的“第一书记”李柯和党巴乡党委副书记洛桑杨平来到党巴村的一户农民家,和村里的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会——本来村里有用于办公的村级活动室,但比较破旧,所以村上开会一般就在居民家中。
    当天会议的内容之一是再次宣传扶贫政策,并核实贫困户和贫困人口。
    作为中国的贫困大省,四川省有贫困人口497.65万,全省有88个贫困县,巴塘县是其中之一,由团省委牵头省黄金管理局、环保部西南督查中心、国航西南分公司对口帮扶。全县有5.3万人,123个村和社区,其中61个是贫困村。
    2015年8月31日,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要求全省1.5万名贫困村“第一书记”全部驻村到位,负责各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到12月中旬,全省各地的“第一书记”已经驻村3个月有余。

    ■ 钟青
    走进党巴村
    派驻党巴村的李柯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复核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即所谓的“精准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根据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精准识别”是指:“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这种新的、精细化的识别方式,有利于让扶贫支持真正精准到户。
    据巴塘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何建新介绍,经过2015年9月以来的最新核查,巴塘县全县的贫困人口数是9042人,贫困户是2050户,相比于2014年8月上报的数据,复核率是52%。这个复核率在全州已经属于很低的水平。
    来到巴塘3个多月,李柯的感受是,由于藏区的条件格外艰苦,多年来的“粗放式扶贫”没有让村民看到显著的实际效果,所以信心不足。
    12月13日,星期天,李柯再次下乡。此前他已经走遍了村里的19户贫困户,在最新的调整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村里开会的意见,剔除了一户贫困户,又新增了两户,现在全村有20户贫困户,91个贫困人口。
    走进泽拉姆家,一开门,一头大白猪就拱到人跟前,几头牛温顺地伏在院子里,缓慢地转过头。在巴塘农村藏房,人畜共居是常态,村民家里一般没有专门的畜栏,白天,猪、牛、驴子在庭院、山里散养,晚上就进到藏房的一层,这里也常常用作“厕所”。
    这天,只有泽拉姆的儿媳妇扎西志玛带着小女儿志玛曲措在家,6岁的儿子错翁次乃在上学,泽拉姆则去了县城。
    李柯和乡里的藏族包村干部伍金格乃向扎西志玛核实他们家的建档立卡资料——家庭成员情况、有多少亩地、多少头牛、多少头猪,家庭收入和支出,致贫原因……扎西志玛和还没上学的小女儿都听不懂汉语,需要伍金格乃全程翻译。
    “愿意养藏鸡吗?”每到一户,李柯都这么问。他计划2016年在村子里建一个藏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贫困户都纳入合作社,免费为他们建立鸡舍、发放鸡苗饲料、提供技术支持。
    扎西志玛只是笑笑。和此前的走访情况相似,一圈问下来,愿意养藏鸡的农户很少。
    “那愿意种高原雪菊吗?”李柯又问。
    扎西志玛仍然觉得很勉强:“地太少了,和弟弟分家后,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扎西志玛家只有1.8亩地,她担心,田里如果不种玉米、小麦,就没有自己吃的粮食和给牲畜当饲料的秸秆,这里的居民不购买饲料,耕地上的产出自给自足。
    第二天周一,李柯再次去拜访村里几个最困难的贫困户。益西次仁一家有5口人:他和老婆拉措及3个孩子。虽然没有老人过多、劳动力过少的问题,但他们家病人多,属于因病致贫。两年前,二女儿丁真正光磕到桌角撞伤了左眼,为了给女儿治病,家里花光了准备用来改造危房的钱,但丁真的左眼还是失明了。现在4岁半的丁真之前还摔到过胳膊,因为家里困难就没去治,现在,丁真的胳膊习惯性脱臼。上周,李柯带丁真去巴塘县医院检查,医生说县医院看不好,可能得送到成都。拉措还患有肾结石,不能干重体力活。
    全家的主要收入是国家每年将近4000元的各种补贴,以及益西次仁每年上山挖虫草和到县里打零工挣的钱。但挖虫草、捡松茸的收入很不稳定,要看年成和运气。巴塘本地虫草资源匮乏,需要到邻近的理塘县去挖,一去就是2—3个月,吃喝拉撒都在高山上自带的帐篷里,条件异常艰苦。根据地质条件的好坏,挖虫草要交700元到4000元不等的“税钱”。
    巴塘县虫草资源匮乏,理塘县较为丰富,过去由于村民们结队跨县挖掘虫草,时常引发群体械斗。为避免这一情况,两县通过协商,由理塘县划分出一部分区域用于巴塘农户挖掘虫草,巴塘县农户则按人头缴纳部分入场挖掘费,作为对理塘县农户让出虫草资源的补偿,有效避免了冲突事件。
    村里也存在完全没有劳动力的家庭。58岁的拥金拉姆和65岁的哥哥阿格是一户,拥金拉姆患有癫痫,阿格患有麻风病,常年在家不外出。
    在团省委驻村工作组到来前,村里还有两名义务教育学龄儿童辍学。在即将开始的2016年春季学期,团省委将帮助两名儿童复学。
    党巴村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这里离县城距离较近,开车30分钟左右。同时,村里各家都有一些苹果树、核桃树。但以往,村民没有余力挖掘这些作物的价值,他们既不剪枝,也不施肥、采摘,苹果长好了,如果有人开着三轮车来村里收,村民就卖;没人收,苹果熟透了掉地上,牛、猪就直接吃了。这里的苹果、核桃和散养的藏猪、藏鸡等都是“原生态”农产品,不过村民没把这些东西当“产品”,因此也并未带来可观经济效益。
    周一下午从村里回到乡政府后,李柯正好碰到县里农牧局的一位股长下乡回来。他告诉李柯,这天党巴乡雅洼村刚挖好了种车厘子的树坑。县里花200万元从山东引进了车厘子树种,选择雅洼村做产业基地,预计明年可以挂果,后年可以稳定产出,一亩地能种48棵到52棵树苗,产量能达到2000多斤。
    “其实开始我们也问党巴村了,但他们村提出要给村民发钱才肯种,一亩地要1300元左右的补贴。”这位股长告诉李柯。而雅洼村的积极性则很高,没提出补贴要求,这两天,村两委正组织全村村民一起挖树坑,为种苗做准备。 
    贫困乡村书声朗
    “扶贫先扶智”,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识的提高是精准扶贫、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
    在走访的贫困户家庭中,他们一般不外出打工。所以,打工增收这条路在这里走不通。
    走访中,贫困户家里的学龄儿童基本都在上学。
    据扎多副县长介绍,由于民众教育意识的提高,生源逐年扩大,巴塘县各级学校目前“人满为患”。
    在离县城两个半小时车程的昌波乡小学,全校有171名小学生,全部住校,宿舍十分拥挤,每个房间里有4张高低铺,8个铺位上常常挤着12个孩子,不少是哥哥带着弟弟,姐姐带着妹妹。
    在巴塘初级中学,2014年新入学的学生中,有300名没地方住,他们被分流到了附近的县党校。学校2015年临时新建了4个灶,才勉强满足全校将近1700名学生的饮食供应。
    援藏教师的到来,对师资力量是一种补充。从成都来到巴塘中学支教的王家全老师现在带8年级5班和6班的语文课。在最近一次月考中,班上考得最好的孩子有80多分。现在,孩子们的语文普遍能及格。而王老师刚来时,两个班共90名学生中,语文及格的只有5人。
    “王帅哥教了我们很多学习方法。”6班的益西银巴说,他们私下叫王家全为“王帅哥”。
    巴塘中学眼下依然极缺高质量的教师。据校长扎西次仁介绍,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压在援藏的14名老师身上。王家全在成都的时候一周上7节课,但在巴塘县一周要上28节课,每天的课时超过5节。在教学中,也存在化学老师兼教数学,英语老师兼教生物的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团省委正在积极联系团中央发起的研究生支教团,帮助补充当地的师资力量。
    在康南高中,学生们对未来有不少设想:上大学、考公务员。一个娃娃脸的高二藏单班女生说:“上学才能找到工作,要做父母的后盾。”
    扎多副县长介绍,全县小学的入学率为99%,小升初的比例是99.06%,初中升高中含中职的比例是80.39%。
    2016年开始,四川省将在民族地区全面推行15年免费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费全免,这将进一步减少入学障碍。
    扎多副县长称,巴塘县也将马上开始“3+3”计划,把各乡的小学改造成学前3年教育加小学初段的教育场所,食宿全免。四年级及以上的小学生全部集中到县里新落成的“教育园区”上小学,同样食宿全免。这个教育园区占地近200亩,位于县城中心地带,包括一所中学和两所小学。这将补足本地的学前教育空白,改善藏族儿童在小学一二年级由于不通汉语,学习效率低下,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
    从巴塘走出的大学生,有些已经回到巴塘,开始参与当地的扶贫脱贫工作。昌波乡锐哇村的大学生扎西彭措现在正在村里组织村民修路,他有文化,能快速搞懂压路机等设备如何使用。虽然毕业才一年,但村里老少都对他很服气,愿意听他指挥。
    据锐哇村第一书记向秋志玛介绍,目前全村在读的大学生和大专生有将近10人,在寒暑假,他们会回来给村上的中小学生进行假期辅导。这也是大学生回馈家乡的一种方式。
    网店卖出苹果干
    除大力提高教育水平外,“产业扶贫”是让农民脱贫的另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当地藏族农民外出打工较少,扶持本地产业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
    在雅洼村,村两委的威信很高,能调动村民一起发展产业。巴塘县农牧局牵头搞的车厘子项目就选择了在雅洼村首先试点。
    党巴乡党委书记胡建谈起试点项目充满期待,两天多的时间,50个村民就挖了300多个直径约80厘米、深1米的树坑,等种上车厘子之后,林下还可以种土豆,进一步增加收入。此前,雅洼村的村民还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他们村在公路边上——向川藏线上往来的游客卖苹果。就这一项,每年最多能为每户家庭带来两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让李柯意识到,村民的脱贫和发展欲望是可以被调动起来的,但关键是如何让村民看到扶贫的实际效果,摆脱多年来已经适应的“扶贫就是发资金”方式。
    目前,团省委正在积极争取省里2016年的“民族团结新村”项目的500万元资金。这笔经费将用于修建通村水泥路,完善村活动室,修整村里“央勒节”耍坝子的场地,搞好民居美化,修建厕所等,以开发旅游资源,逐步调动村两委的积极性和村民的积极性。
    农牧业是巴塘县的主要产业,对各村来说,发展农牧业产业的一个重大难点是如何解决销路问题,而销路受限的最大原因是交通不便。巴塘县与西藏、云南接壤,远离中心城市,距离最近的高速公路有900公里,而驱车前往成都,目前需要15到20个小时。
    仅以县城为市场,无法发展出支撑脱贫的规模产业。李柯认为,跟外部市场对接,需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光靠政府不行,必须有公司力量全程加入。
    团省委目前正整合资源,重点扶持巴塘县大学生创业项目“族迹”。族迹公司的业务之一是通过淘宝网店,为巴塘县的农产品找到更大的市场。目前店里卖得最好的商品是巴塘的苹果干、雪菊和本地生产的核桃油。
    族迹公司创始人宁伟介绍,根据他的前期调查,巴塘县的农产品不施加化肥、农药,十分健康,但由于缺乏QS食品标准认证,在现行食品安全法规下,与外界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品相比没有竞争力。族迹希望先为巴塘县的农产品和外部市场架起桥梁,接下来,再进一步推进本地农产品的标准认证,同时也探索订单农业模式。团省委正在通过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SYE)资助族迹项目,20万元的项目资金即将到位。
    团省委还联系了全国青联委员、省青年民营企业家协会副会长、鑫燕畜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艳来党巴村调查农业养殖情况,指导“藏鸡养殖基地”。吴艳对族迹创业团队也有诸多帮助,她刚刚把族迹平台上销售的农产品带到了“北京优质农产品展销周”活动中展示。同时,团省委也帮助族迹公司在成都黄金地段的武侯祠景区锦里步行街开设了实体专柜。
    巴塘的希望之路
    以往,村干部不算公职人员,工资待遇较低,也较少有上升渠道。针对这一情况,巴塘县委组织部3年前出台了一项政策,在任期内,连续3年村组织和个人都被评优的村干部可以转岗为工勤人员。据县委组织员陈智勇介绍,到现在为止,已有11名村干部通过这种方式成为县工勤人员。目前,根据最新调整政策,任期内任意两年被评优即可转变身份。2016年,村两委工作人员的工资将进一步增加,从现在的每月1000多元增长到每月接近2000元。
    结合“软乡弱村”整治工作,巴塘县财政在2015年拿出了600万元经费,建设5个示范村活动室,并进一步配齐已经建好的42个村活动室的设施,以帮助各村提高凝聚力。
    这一系列措施,从组织建设上,让村一级基层干部的福利和积极性得到了保证,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带头作用,组织村民脱贫致富,推进精准扶贫。
    在驻村第一书记的管理考核上,巴塘县也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县财政为每位第一书记每年安排了6000元工作经费,同时拨出20万元建立第一书记工作项目激励基金。
    巴塘县精准扶贫的另一个亮点是,多年来的援藏工作正在有机地结合到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到目前为止,双流县和新津县作为巴塘县的对口援建县,已累计在巴塘投入1.08亿元;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巴塘县还将得到来自双流、新津的6000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资金。
    在周日下午下乡的时候,李柯对党巴村的各贫困户家庭代表报告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包括省民宗委500万元“民族团结新村”项目、省电力公司200万元电路改造项目、1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建立“爱心助学基金”、发放家庭暖冬包……2015年,对口巴塘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团省委方面已初步整合了各项资金1000多万元。
    在乡党委副书记洛桑杨平给村民们翻译前,大部分贫困户没法听懂李柯在讲什么,他们席地而坐,仍然认真地笑着、听着。
    按照精准扶贫的规划,这天在场的各位村民,2020年前将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硬性指标是,每户家庭中的人均收入要超过2736元。而现在,村里贫困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230元。对李柯和巴塘县其他各村的第一书记来说,精准扶贫是一项艰巨,却不得不攻坚打赢的硬仗。
     
    

   
    
  • 上一篇:雅江宣讲五下乡之“进军营”
  • 下一篇:泸定得妥乡重拳整治环境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