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318国道上,那些忙碌的身影

《甘孜日报》    2015年10月23日

   在国道318线雅江路段,171公里长的战线、3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山峡谷、草甸丛林纵横交错,冬有冰雪、夏有水患,无论是零下30多度的严寒,还是烈日暴晒的酷暑;无论是日常交通管理,还是突发交通事件,雅江交通警察大队始终忙碌在第一线,被驾驶员亲切地称为318国道的“保护神”。
   ■ 陈昌鹏 谢臣仁
   171公里的“保护神”
   走进雅江交警大队,整洁的大厅、干净的办公室,但办公区内但却看不到几个人。难道是交警们旷工?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找到值班人员徐林峰:“都下去了,不是在国道上执勤就是在县城维护交通秩序。”
  “交警有两个办公区,一个是办公室,一个是路上,路上的时间更多。”徐林峰说,雅江交警大队的干警们常年在路上,经常“不着家”。不论时间地点,不分夏雨还是冬雪,在318国道上总能看到雅江交警大队干警们的身影,大队长秦本友就是最好的例子。
   办公室内窗明几净,摆设简单,就连一台最基本的办公电脑都没有。“一年365天,干警们天天都要上路,对于我来说,协调、处理事故、现场执法一样也不能少。”秦本友说,多在路上多走一分,事故就少发生一例,在路上维护交通才是交警永远的“家”。
从高尔寺山入雅江境再到海拔4000余米的剪子弯山,常常让干警们应接不暇,左右都是30多公里,一趟下来,人困马乏。面对171公里的交通范围,3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再加上1600公里的区乡道路,让只有7名正式干警的雅江交警大队变得忙碌不堪,但他们却忙而有度。
  “虽然战线长、警力少,我们抓住保通和预防事故两大重点,设置了固定卡点、流动巡逻组,制作了安全警示牌和温馨提示语,加大了道路排查力度。”秦本友说,“针对高尔寺山、进出城口、城内、剪子弯山观景台四个堵点,大队制定了预案措施,加大了警力配置,为过往旅客提供了出行安全保障。
   318国道上的热心人
   维地警务站设在雅江县八角楼乡国道旁,高尔寺上下山入境处,简陋的几间板房、4个值守人员,承担着雅江进出车辆的安全检查。长命便是值守人员之一,他来到维地检查站已经7个年头。对于他来说,安全检查只是工作任务其中之一,开展车辆救护和过往旅客救助更成了他工作中经常的事。
   2011年12月7日深夜,一个北京的电话打到长命那里,声称在高尔寺山上轮胎坏了,需要救助。长命及同事立刻起身奔赴现场,经过一番检查,需要更换轮胎,可是大半夜哪里去找换轮胎的?寒风刺骨、天寒地冻,不可能让他们在这山上呆一晚上啊!长命及同事当机立断,用警务站的备用车辆轮胎进行更换。
   “那么冷的天,只有让他们平安过高尔寺山,车胎以后还都行。”长命说,没过多久,这个司机将车胎从北京邮寄了过来,而且经过这个事情,长命同司机牟建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还保持联系。
    道路保畅、车辆救助等已经成为长命及同事的日常工作。46岁的黄文化是警务站年龄最大的一位,因为救助过许多过往车辆,被大家亲切称为“老大哥”。“车胎坏了的、没有油的、引擎抛锚的,这么多年什么事都遇到过,但是既然有人找到了你,就要负这个责。”黄文化说, 多年以来,救助过往车辆已经成为本职工作之一。
   26岁的交警呷让多吉因为工作婚期一拖再拖。同龄的伙伴孩子都有了,未婚妻下了最后通牒:“今年再不结婚,这个婚就不结了。”他说:“一年就春节那几天休息,今年争取把婚事办了,不然煮熟的鸭子都要飞了。”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检查站,多年来,检查过往车辆无数,解决车辆大小安全隐患上千起,排查道路隐患100余次,为过往车辆营造了一个平安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被广大司乘人员亲切地称为318国道的“保护神”。
   营造安全营运环境
    近年来,雅江县建设工地逐步增多,当地群众纷纷投入建设的热潮,务工的务工、拉货的拉货、运料的运料,在就近就业的同时也为群众增加了收入。但随之而来的是部分老百姓为获取更大经济利益,在货运车辆上动起了心思。
    “本来车载重量是40吨,实际却载重60吨,这都是司机违法改拼装车辆的结果。”秦本友说,私自改装车辆将改变车辆结构和承重力,造成安全性能降低,危险性极大。
    一场轰轰烈烈的违法改拼装大中型货运车辆整治活动全面拉开。
    雅江县交警大队牵头,从县内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27人,深入乡镇、建设工地,开展宣传教育和摸排调查,排查出违法改装车辆422辆,设置了3个改装点,每天同时有几辆货运车辆进行改装。
   “不仅如此,在切割违规改装物后,我们还进行了技术参数的喷印、粘贴了反光条码,对车辆进行了立卡建档、一车一档。”秦本友介绍说,在整治违法改装车行动中,做到不漏掉一辆车、不留盲区,做到全面完成,真正营造了一个安全的营运环境。
  • 上一篇:理塘县持续加力缉枪治爆
  • 下一篇:乡城农民有了致富“新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