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康定县灾后重建见闻

《甘孜日报》    2015年04月22日

    ■ 本网见习记者 陈斌 
    康定“11·22”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5个月。如今,灾区群众生活怎样?灾区重建工作进展如何?阳春四月,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康定县塔公镇格日玛村。映入眼帘的是,在倒塌的房屋前,摆放着一堆堆砌墙石,码放着整齐的木料,当地干部群众正在为灾后重建积极准备着。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重建户,都自加压力、迎难而上,采取政府补贴、群众自筹、亲友互帮、邻里互助的方式,正努力描绘着幸福家园的美丽画卷。
    加强管理 确保灾区群众生活更温暖
    在格日玛村临时安置点,一顶顶帐篷、一面面党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
    村民仁洛是该村的重灾户,地震中家里的房屋损毁,去年一家五口人在帐篷里度过了严冬。“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们才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仁洛说,地震那天,在山上放牧的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房子全部垮塌,家园被毁。住进帐篷后,这里每天都有卫生防疫人员来喷洒药水,当地党委政府搭建了淋浴室供灾民洗澡,还有警务室民警在现场维持治安,住在这里很放心。
    在仁洛“家”(安置点住房),记者看到,床上摆放着一叠崭新的被褥,床头的角落堆放着大米、食用油、方便面、矿泉水、花生牛奶等物品。“所有这些都是政府免费发放的,基本生活用品都有了。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看着满屋子的东西,仁洛的妻子激动地说出了心里话。
    “党在哪里,希望在哪里,力量就在哪里。现在各级干部责任明确,县乡村干部包组包户。受灾群众安置、卫生防疫等都落实了包保职责,全面负责、全面保障,进一步强化灾区社会管理,确保灾区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塔公镇副镇长泽仁顿珠告诉记者,受灾群众住进安置点后,当地干部时常主动询问他们的难处,关心他们的疾苦。同时,还为受灾群众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安排了人民调解工作人员,每天对安置点的矛盾纠纷进行一次排查,对排查化解情况逐一登记建台账,出现的问题迅速妥善处置,有效地维护了灾区的秩序。
    注重规划 确保灾后重建规范科学有序
    “以后,新建房屋的四角都是柱子,屋基是地圈梁;用水泥浇得邦邦硬;盖房将享受补贴……”在格日玛村,村民达吉向记者规划着自家即将开建的新房。
    格日玛村离震中不到10公里,国道318线穿村而过。康定县6.3级地震发生后,面对恢复重建的繁重任务,县、乡党委、政府依照规划,着眼长远,敢破敢立,敢于担当,以受灾群众满意为落脚点,举全县之力,切实推进重建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把道路当公园来修建,把产业当景观来打造,自加压力,迎难而上,是塔公镇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确定的总体思路。”泽仁顿珠说,这一思路,无疑给全镇的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走村入户,向受灾户发放“政策明白卡”和“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宣传灾后重建政策,积极推动灾后重建工作。
    “如果说灾后重建仅仅是帮助受灾群众修建几座受损的房屋,那么重建的难度就会小得多。但如果把灾后重建作为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改善农村居民住房和乡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的抓手,那么,重建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康定县重建办主任高晓峰介绍,康定县“11·22”地震受灾面积大、受灾户多,在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工作中,县上将围绕“美丽乡村·产村相融”这一主题,按照“群众自愿、国土选址、水务治理、住建规划、群众自建”的思路,遵循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开泄洪通道的避让原则,采取政府补贴、亲邻相帮、社会互助、银行贷款等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灾民建房在科学选址、规划的基础上,县里还邀请省内外的专家、建筑行家高标准设计规划灾后重建方案。为确保重建资金真正落到受灾群众手中,我们还建立完善项目资金使用监管机制,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重建的“刀刃上”。
    “有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我们就有了主心骨,不怕房子盖不起来”;“建起了新村聚居点,以后,我们这里可能成为旅客驻足欣赏的地方!”……行走在灾区,听着村民们对未来的憧憬,记者深深地感受到,地震虽然摧毁了家园,却抹不去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经受过灾难洗礼的灾区人民,心怀感恩,热情高涨,挥动勤劳智慧的双手,抚平一处处废墟,美丽的家园正在崛起。
   
    
  • 上一篇:康定巡回宣讲农房恢复重建政策法规
  • 下一篇:得荣县域电网成功并入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