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二郎山下好风景

本站原创    2015年04月20日

——来自省级文明村泸定县冷碛镇团结村的报道 
团结村的产业路。

团结村的羊肚菌大棚。

团结村漂亮的农家小院。

团结村新貌。

团结村余应忠家的客厅。
   ■记者 周华   文╱图 
    一色的粉墙青瓦,家家窗明几净,环村道畅通舒适,小村干净整洁、生机盎然。4月13日,当记者走进泸定县冷碛镇团结村时,顿时被这个像画一样美丽的村子给吸引住了。
村里的活动中心小广场上正在召开泸定县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充满希望的田野,村民们正忙着移栽玉米、管护大樱桃。四通八达的村道边,一个个宣传栏、一只只造型别致的垃圾桶、一辆辆疾驰而过的汽车、一个个不起眼的羊肚菌种植大棚、一张张幸福的笑脸,都在述说着这个村已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村宁静、祥和,是名符其实的康巴门户,但在宁静的背后,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年,曾经是个后进村 
   泸定县冷碛镇团结村位于有名的二郎山下,这个村有259户人家、940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但在几年前,这个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后进村。团结村二组组长周小林告诉记者,在2010年以前,这个村的房屋老旧不堪、垃圾遍地、蚊蝇乱飞,吵嘴打架、偷牛盗马现象时有发生。
   村“两委”班子软弱,群众观念落后;打牌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抬头;村风不正、村貌不佳、民风不淳、交通不畅、收入不高,是这个村的当年的真实写照。用该村村民肖福奎的话说,“当年的团结村,是一个‘麻烦’的村子,不但经济落后,且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
  “党员干部老化,加之离城区较远,信息闭塞,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虽然区位优势明显,但村民的收入却一直上不去,到2010年,这个村的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2000元,在全县行政村中排在倒数第二名。”冷碛镇党委书记、镇长陈继勇的一席话,把当年的团结村勾勒在了记者面前。
蜕变,建章立制抓管理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解决发展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班子的问题、观念的问题,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基层组织队伍。2010年12月,在县委的支持下,镇党委本着“党委主导,支部核心”的原则,对团结村“两委”班子进行了调整,把一批敢于碰硬、勇于担当,懂管理、有发展头脑的党员放在了关键岗位。加强了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健全完善了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一事一议和“四签字一会章”等民主决策制度,充分行使村民的参与权、决策权,让决策更民主、更符合村民意愿;健全财务管理和民主理财制度,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村规民约,将20多项制度都按要求上墙,定期公开村里的支部建设、财务、惠农项目等情况,让村民更加了解村务,积极参与村子的管理和建设,赋予村民更多的知情权,请村民对村务管理进行监督。
   同时,紧紧围绕县委“133”发展思路,发挥村党支部的带头引领作用,及时梳理、研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亟需解决的共性问题10多个、个性问题30多个,为团结村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还多方筹资130万元,在团结村一组、二组分别建成了“形神兼备”、“六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型基层阵地两个。
强基,改变村容村貌 
  “业兴路、家富路、人和路、康庄路……”记者在团结村采访时,发现村里的每条村道都有自己的名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单从这些名字上看,会让人误以为是到了哪座城市。
   通村主干公路、环村硬化路、入户水泥路,在这个村里,记者见得最多的是蛛网般的公路。但在几年前,这种情景不过是当地人的梦想而已。
   虽然村后就是国道318线,虽然黄金通道近在咫尺,但几年前村里的运输仍然以人背马驮为主。肖福奎告诉记者,当年要把自家产的水果变成现金,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妻子接过话茬说,每到水果成熟季节,村里人早上三、四点钟就得起床,用三、四个小时才能把水果从村里背到川藏公路边,等卖完水果返回村子时,天都已经黑了。
   面对如此景况,县乡镇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着力改善团结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整合、投入1000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团结村的水、电、路、民居等。先后扩建、新修通村公路8.6公里,新修村道2公里,维修通村公路4公里,硬化主干道5公里,硬化入户人行便道33公里,建高标准农田260亩,完成台田改土100亩,建蓄水池5个,完成农灌堰整治4100米。
  “从2012年至今,团结村完成‘三改两建’(改厕、改厨、改风貌,建院坝、建卫生间)259户,安装人畜饮水管道8000米,新建村级活动室1个,农家书屋2个,改建学校一所,新建村卫生室1所,绿化国道观景台1处,对所有农户住房进行了风貌改造。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使团结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今天的团结村,班子强了,村子美了。”冷碛镇党委副书记刘俊介绍说。
立业,倾力筑就致富路 
   虽然道路修好了,民房漂亮了,村子更美了,但怎样才能提高群众的收入,真正实现致富,是县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于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摆上了议事日程。针对该村毗邻川藏公路,远可辐射泸定、康定、雅安、成都、西藏的实际,村里把发展水果、蔬菜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3年,这个村建起了伟昌合作社,建成了占地300多亩的棚室蔬菜种植园区,栽种大樱桃300亩、青脆李200亩、核桃400亩。同年,村主任周祖祥带头在团结村成立了我州第一个面积220亩的特色观光农场,投资120万元,流转38户农户的328亩土地。目前,该农场已经种植高品质杏李80亩、核桃150亩、日本甜柿98亩。此外,该村还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建成占地15亩的羊肚菌基地一个,建成1000亩大樱桃基地、500亩核桃基地。
   村民余应忠告诉记者,自从公路修通后,家里的水果就不愁销路了,收成好的年份,他家仅青脆李一项的年收入就有上万元。4·20地震发生后,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家还完成了灾后农房重建。现在,全家不仅住上了新房子,两个儿女也即将完成学业,正准备考公务员。谈到未来的生活时,余应忠的妻子说,现在村里的生活环境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家庭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相信未来的日子会比蜜还甜。村民肖福奎则说,现在自家一年的收入有10多万元,不仅全家住上了好房子,还抱上了孙子,将来还准备买辆车子。话音刚落,他家整洁的院子里,传来了爽朗的笑声。
   另据了解,通过近4年的努力,团结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已从2010年的2000元,一举跃升到现在的7800元,在全县124个行政村中排名第3位。 
内涵,文明新风扑面来 
    “我们通过开展民风大讲堂和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革除陋习,提高村民的素质,使团结村初步形成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好局面。”在谈起团结村的变迁时,泸定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对记者说,近年来,该部立足幸福美丽乡村建设,从提升文明素质和乡村文化内涵的角度入手,下大力气提升田坎、路边文化,倡导“德、孝、贤、和”的传统美德,把宣传教育的触角伸向乡村,打造了一批像团结村一样的生态文明示范村。此外,县乡村还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开展读书日活动,动员村民们勤读书、提素质。同时,开展了“五好家庭、卫生模范户、党员示范户”创建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经过努力,2014年,省文明办授予团结村省级文明村称号。
在团结村村民活动中心的一面墙上,有一幅画讲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周小林说,他不太清楚这个故事的真正意思,但他亲历了团结村人由蛮横到谦让的过程。
    行走在团结村的环村路上,记者不仅看到了一面面文化墙,就连村里的道路界石、宣传喷绘、宣传牌、宣传标语都别具一格。通过宣传,做文明人、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创文明村,已经成为了村民的价值取向。在这个村采访的当天,记者走遍了团结村,居然没有看到一点纸屑垃圾,一个个造型新颖的垃圾桶,一幢幢别致的农家小院,一棵棵滋长着希望的果树,都在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崭新的团结村。
 
  • 上一篇:炉霍俄色茶促数万农牧民增收致富
  • 下一篇:美丽校园成了农牧民孩子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