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和谐乡村景象新

《甘孜日报》    2014年11月06日

——九龙县彝藏汉民族团结一家亲
 
彝藏汉群众互助建新房。
 
  ■ 本报记者 田杰 马建华 文/图
  金秋十月,九龙山村美。美在风景,美在人文。九龙是一个藏汉彝族群众混居的地区,在这丰收的季节里,藏汉彝族群众欢聚在一起,跳起欢快的彝族达体舞和藏族锅庄,欢声笑语飘荡在彝家藏寨汉村。国庆期间,记者走进九龙藏汉彝族聚居区,感受到藏汉彝族群众亲如一家的和美氛围,到处是一派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
  无房户搬新家
  10月23日,记者在子耳乡万年村见到了彝族村民木古挖石。彝家藏寨汉村的房屋风貌改造已经完成,木古挖石欢天喜地地住进了崭新的彝家新居。
  他激动地拉着记者的手说,没有藏族、汉族、彝族兄弟姐妹的帮忙,他现在也许出去讨口去了。
  木古挖石今年48岁,因一场意外,他大腿骨折,走路十分艰难,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儿子今年19岁,眼睛残疾,但还能够看见一点东西,父子俩依靠“低保”艰难度日。
  在他生活极度艰难的时候,他的5个哥哥和村民向他伸出了援手。今年8月,乡村干部帮助木古挖石争取到新建房资金2.5万元。由于木古挖石是无房户,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所有建房材料需要新买,资金缺口很大。
  “我们这个地方由于通村公路路况很差,运输成本很高,一车建材的运费高达1300元。那点钱显然差得远。但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不能坐享其成,我们兄弟几个放下手中的活路,帮弟弟建设新房。”木古挖石的哥哥木古长命说。8月开始修建,村民们几乎都来帮忙,分文不取。
  藏族村民送来腊肉,汉族村民送来大米,彝族村民送来蔬菜,像对待自己家里的事情一样。大家投工投劳83个工,终于按照新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帮弟弟把新房建好。木古长命告诉记者,在村里,农忙秋收,修房造屋,藏汉彝族群众调工还手,不分彼此。弟弟没有能力还上这些人情账,但他们兄弟几个记在心里,替弟弟来还。人家帮了你,要心存感恩。
  木古长命说,弟弟生活贫困,兄弟们没有少帮助他。村民也没有嫌弃,有什么好吃的,都没有忘记他。在修建住房时,村民王磊无偿送了两车砂石。工程队的老板送了他4袋水泥。
  民族团结的力量让木古挖石感到很温暖。“现在住房的问题解决了,我不会露宿野外了。我也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儿子还有点能力打工挣钱,我们要依靠自己把生活过好,尽量不给村民增添更多的麻烦。”木古挖石说。
  在万年村,不管是藏族彝族,还是汉族贫困户,村民们都给予了悉心照顾。
  数百村民送终孤寡老人
  子耳乡万年村村民朱长命78岁了,是一个孤寡老人,为了不增加政府和村民的负担,朱长命和弟弟王文学相依为命。王文学今年59岁,带有一个孙女,今年考上了绵阳的专科学校,因为家里没有钱,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两个老人穷困潦倒,村民们心里惦记。“我们杀猪宰羊,做了好吃的,都要给他们送过去。”万年村村主任朱长青的嫂子告诉记者。
  不管藏族、汉族,还是彝族,谁有困难,大家都会鼎力相助。“哥哥瘫痪7、8年了,我的身体也不好,腿脚不利索,照顾他的能力有限,但村民们却随时想到我们。”王文学说。
  今年4月,朱长命不行了,他没有留下什么遗憾去世了,带走的是村民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
  “安葬他那天,村里数百村民都来了,有拿腊肉的,有拿菜的,有拿酒的,大家都来帮忙,按照村里的风俗热热闹闹地把朱长命掩埋了。村里的小伙子把他抬上山,老人不孤单,他不像是一个孤寡老人。”王文学说。
  “我们万年村藏汉彝族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虽然来自不同民族,大家风俗习惯各异,但祖祖辈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胜过亲兄弟,有难大家帮,有福大家享。”朱长青说,三种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弘扬真善美,摈弃陋习,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有的村民还会说藏汉彝话。
  朱长青说,彝族邀请藏族、汉族参加他们的火把节;藏族邀请彝族和汉族过藏历年;汉族邀请彝族和藏族过春节。过节的时候,大家充满了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三种民族聚集在一起跳彝族达体舞、跳藏族锅庄,唱彝族、藏族敬酒歌,歌声飞扬,情深意重,大家情同手足。
  残疾人有房有媳妇
  国庆这几天,魁多乡江郎村小堡子组的彝族小伙阿奴志兴可谓双喜临门:在藏汉彝族群众和乡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和哥哥阿奴古破搬进了新房子。
  兄弟俩命运多舛,五兄妹都先后去世,只剩下兄弟俩。阿奴志兴双手残疾,阿奴古破有语言障碍,咿咿呀呀不知所云。两兄弟是残疾人,生活没有着落。穷得连一张瓦都没有。
  村民十分牵挂兄弟俩。前几年,村主任王长生和村支书王长命动员藏汉彝族群众张罗着帮阿奴志兴找媳妇。好不容易谈好一门亲事,但娶媳妇要花钱,村民你10元、我20元,王长生和王长命各给了10000元,终于把媳妇迎娶进门,可惜一周不到新媳妇暴病而亡。
  新村建设启动以后,乡村干部商议绝不落下兄弟俩。组长沈小军帮忙采购建材,安排工期,村民们无偿投工投劳折资达20000多万元。州政府副州长唐强是兄弟俩的结对亲戚,也伸出援手。众人拾柴火焰高,两层近200平方米的新房落成,兄弟俩高兴得手舞足蹈。
  “现在还有厨房和院坝没有修好,这个房子总投资达到了8万元,我们乡村组干部正在想办法加以解决。”王长生告诉记者,房子修好了,大伙儿又在帮阿奴志兴找媳妇。
  亲戚和村民筹钱帮助阿奴志兴找媳妇,家族最高的给了2000元,成亲那天,阿奴志兴穿戴一新,兴高采烈。藏汉彝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祝福的话儿说不完,幸福的歌儿唱不尽……
  村组干部热心帮乡亲
  “我们这个乡的村民贫富悬殊很大,有的住房价值几万,有的高达上百万。但无论贫富贵贱,三种民族和谐相处,先富裕起来的不忘拉一把贫穷的村民。”魁多乡乡长苏华荣告诉记者。
  藏族村民英布扎石说,王长生办法多、点子多、门路广,先富裕起来,新村建设开始后,村民需要大量砂石,他办了一个砂石厂,但他从来不收我们的钱。一车沙27立方米,原本要3000多元,他却分文不取,光他送给我们的砂石就价值数十万元。
  “身为村干部,我不能在贫穷村民的身上刮油,村民不富裕,我于心不忍。我希望村民都能够挣到钱,早日摆脱贫穷。”面对村民的赞誉,王长生有些腼腆。
  子耳乡万年村彝族村民沈大勇在新建房时,还差3000块砖,主任朱长青办有砖厂,他二话不说,赊欠给沈大勇。村民都在朱长青那里赊欠砖,一共赊欠30000多砖,价值60000余元。村民修建房屋差钱,1000元、2000元,朱长青只要能够拿得出来,他毫不吝啬。  目前,他借给村民的钱也达20000余元。
  “如果没有朱长青的鼎力帮助,我们村的风貌改造不可能这么快完成。”村民牟永春说。
  为全身心投入村组工作,朱长青把一辆罐车卖了,也不出去包工程挣钱。“我要让藏汉彝族村民都住上漂漂亮亮的新房子。”这就是朱长青的心愿。
  “在新村建设前,村上80%的村民住的是石板房,70%的农户不通路。赶场都是依靠人背马驮。群众既然信任我,我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受穷。”王长生说。
  “在彝家新寨建设中,还有许多像王长生、朱长青这样默默奉献的村干部,他们筑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县委农办副主任朱成勇说。
  “彝家新寨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农村风貌,30户率先富裕起来的村民修的是欧式建筑,成为我们魁多乡的一道靓丽风景。”苏华荣告诉记者。随着彝家新寨建设的整体推进,乡村风貌大为改观,但村民的陋习必须要改过来,乡上正在考虑由村民出资请清洁工打扫村道,村民打扫联户路的方式,解决乡村的脏乱差问题。村民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希望通过村规民约进行约束。
  “彝家新寨建设,基础设施必须跟上,我们在抓好风貌改造的同时,同步跟进联户路硬化,让村民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朱成勇说。
  沉寂千年的彝家藏寨汉村,藏汉彝族群众心手相牵、一脉相承,他们传承着文明,也传递着希望和未来。

 
 
  • 上一篇:干群齐心修桥补路
  • 下一篇:康定集中整治行动雷厉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