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破茧成 蝶

《甘孜日报》    2014年07月15日

——透视炉霍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眺望美丽如画的炉霍城 。杨孝康 摄 

胡筱红  记者 田杰

一座座色彩艳丽的高原特色小城跃然青山绿水之间,一幅幅田园牧歌的画卷展开在“中国西部藏族山歌之乡”。

位于我州交通枢纽带和“康北要冲”的炉霍县,大手笔“描绘”新型城镇化蓝图,并实现了崭新的跨越。截至目前,全县城镇化率达到了29%,让5796平方公里的炉霍大地“容颜一新”,开启了“藏族山歌之乡”变靓的秀美篇章。

7月1日,记者走进炉霍,实地探寻这个“有水无落差、有山无矿藏、有景无景点”的资源相对匮乏的农牧业县在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创新之举。

规划,一张图纸管到底

行走炉霍,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最大的感受就是“规规矩矩”,每栋建筑、每条路网仿佛都安置到了最恰当的位置。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重视规划引领,“一张图纸管到底”是这些年来炉霍县行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亮点——

精致的县城让记者眼前一亮,尤其是城中心的秋日河畔。沿河两岸,风貌整治一新,各色植物交错,常绿树和落叶树并存。景观带内一组组浮雕提示着炉霍曾经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地位。半圆木墙体、巴苏线条、白玛姆措装饰的窗框……步行街两边建筑充分展现出“崩科之都”的定位。而在秋日河东西街与商业街交汇处,还出现了炉霍县的第一盏红绿灯。秋日河畔与炉霍之间,依稀有着府南河与成都的感觉。

这条街整得好,太漂亮了。”步行街边翁姆服饰店的老板娘卓格拉姆,带着两岁的小孙女坐在店门口,悠闲地和邻居聊着天。

亮点,不仅能在县城中信手拈来,而且在广袤的乡村也是随处可见。记者沿着鲜水河谷蜿蜒前行,色彩鲜明的“崩科式”藏式民居散布在道路两旁,那一幢幢“别墅式”的建筑,把整个河谷点缀得如此立体而又生动。

如此立体而又生动的“亮点”,绝非仅仅局限在国道317线上。从县城到乡镇,从社区到农区再到牧区,一个个“亮点”的叠加,进而形成了炉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

记者在采访中还注意到,炉霍将主城区、乡镇和新农村建设整合于一个大框架之中,做好顶层设计,实现了两个一体化——

城区、乡镇、村寨一体化统筹发展。专门聘请攀枝花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炉霍县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全面完成了县域城镇整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特色城市风貌规划,初步形成了城、乡、村梯次规划网络体系,力求实现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新老城区一体化统筹打造。把望果新区开发与老城区改造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新城的城市品质及综合服务能力,又充分发挥老城政务、商业、旅游和文化功能。

诸多看上去有些“生硬”的语言。在炉霍县委书记汪堆看来其实就是三个层次:核心区规划、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规划。他说:“满足群众生活需求,改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衔接产业、优化居住环境是炉霍县规划的最终目标,一切规划均围绕于此。”

采访中,县住建局局长代大鑫告诉记者,目前炉霍县启动建设的朱倭小城镇,聘请了省内知名机构和专家对总规、控制详规、修建详规进行反复论证,围绕“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目标,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坚决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

此外,炉霍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将近期和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因地制宜和突出特色相结合、人文保护和传承相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结合为标准,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推进。

创新,市场运作可持续

炉霍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饱含创新,处处可见市场运作的成果。

有这么一组数据,近5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近7亿元。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从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到如今“借力”推进城镇化,炉霍县运用市场的力量建设经营城镇颇有新意。

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障碍是资金,对于地方财政收入刚刚突破3000万元的炉霍来说更是如此。为此,该县切实建立“政府+企业+银行”的协作机制,搭建新型融资平台,通过“政企银”合作,整合资源,合力推动。

     为加快老城区旧城改造工程的实施,炉霍将本着“以地生财、以财建城”的思路,建立多元化投入、全方位开发、多模式经营的新机制。把城镇作为一种资本和商品,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促进城镇土地使用价值的增值,再以经营、出让、置换土地等方式反辅城镇建设。目前,老城区旧城改造已规划86亩土地用于招商引资开发,西南交大勘测设计院已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今年下半年将启动土地征收拆迁安置和招商引资工作。

在炉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成都市锦江区可谓功不可没。在离县城11公里远的厂龙沟,一座日处理6000吨的现代化自来水厂正在加紧建设中。在海拔3600多米的深沟里,50多名工人正在抓紧水厂主体建筑的施工。“工人们几乎每天早晨7点半开工,要做到晚上7点半。新水厂9月底前建好后,能满足1.5万人的供水需求。”锦江区援藏工作队领队文东日告诉记者。在过去一年,锦江区重点实施了新建厂龙沟自来水厂、完成了秋日河沿线一段风貌综合整治项目、改扩建了炉霍县妇幼保健院、完成了晏尔龙村锦江——炉霍“爱心路”修建项目、完成了炉霍县城镇低收入社区活动中心建设等5个项目;今年还将陆续启动实施秋日河综合整治下段工程、炉霍县境内国省干线50公里绿色长廊项目、雅德乡晏尔龙村旅游新村项目、炉霍县藏医院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以及3座桥梁建设等5个援建项目,预计投入资金将突破5000万元。

在融资创新之举的背后,是炉霍县“有形之手”、“无形之手”和“友爱之手”良性互动的结果,总结起来就是“党委领导、政府投入、对口帮扶、部门协作、群众参与、产业支撑”24个字。

县长巴登形象地用了“养鸡生蛋、借鸡生蛋、赠鸡生蛋、蛋再生鸡”来比喻。他说:“市场化配置资源、调控资源让炉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鱼得水’”。

统筹,产城互动再提速

身临炉霍城市与乡村、大街与小巷,让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气”。初夏的夜晚,县城华灯璀璨,一家紧挨一家且生意兴隆的商店让地处高原深处的炉霍“生机昂扬”。

是什么原因让炉霍汇集了如此“人气”?那无疑是产业。

在炉霍,产业发展始终被当地党委、政府“根植”于城镇化进程中。“抓产业‘龙头’,让城镇充满‘人气’。”干部们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又是什么模式让炉霍实现了如此的“产城互动”?那绝对是统筹。

炉霍新型城镇化建设着眼于经济提速、群众致富,更立足于依靠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

炉霍县从多样性的实际出发,实现了与旅游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特色、与产业发展、与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商贸、与交通区位、与生态农牧业等六个方面相统筹,推出了雪域俄色产业发展、华康水泥粉磨厂、甘酪素加工厂、俄色系列产品开发、以唐卡为龙头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以及康北地区唯一的加气混凝土砖厂等独具特色的“产城互动”样本。

这是活生生的例子——

7月1日,记者在炉霍雪域俄色有限责任公司包装车间看到,14名身着白色工作服、戴着白色口罩、手套和鞋套女工正在全神贯注地装袋、封口、入盒、装箱,动作是那样的娴熟,操作是那样的规范。见此情景,公司董事长土布有感而发:俄色茶产业带动了基地、农户、企业的发展,从事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民和企业员工已突破了3500人,公司年产值达到了2000万元。随着35万亩雪域俄色产业基地的建成,一条集俄色茶生产、加工、技术辐射和商品贸易中心于一体产业链将成为产城互动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位于城市规划区的华康水泥粉磨厂是一个具有绿色效益的产业,只需在水泥熟料添加适量的混合材料进行磨细而产出成品水泥。目前,企业年产量达60万吨、年产值3.6亿元、年税收2500万元。既是炉霍名符其实的税收大户,也是重要的就业基地,更带动了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以唐卡为“龙头”的民族民间手工艺、甘酪素加工厂、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以及金宏加气砖厂等的新建与发展,将为秀美的炉霍涂抹上亮丽的色彩。

……

因地制宜的统筹,让炉霍的“产城互动”再度加速,不但经济发展、群众增收,更进一步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接受采访时,巴登坦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让群众参与、共享发展成果是炉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我们将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切实改革城镇建设管理体制,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康北要冲’建设得更加靓丽。”

  • 上一篇:王东明:推动全省各项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下一篇:汪洋深入泸定县岚安乡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