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关注中小微 | 和甲骨文、谷歌、微软正面较量 这家川籍小微企业为何能以小博大?

四川日报    2020年07月06日

  当前经济形势正面临全新变化,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该如何应时而动?又该如何乘势而起?这是摆在所有中小微企业面前的考题。

  创业

  是分行李“散伙”,还是咬牙接着干?有客户无意中一句话,大家敏感捕捉到背后的市场需求,决定推倒重来,尝试用全新技术路线解决瓶颈,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竞争

  众多国内外厂商涌向国家气象信息中心,IBM、微软……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花了整整10个月进行逐一测试,最终敲定虚谷伟业

未来

  始终坚持深耕某个细分市场,最终做到全球顶尖。公司理想就是保持一个不大的规模,在一个垂直领域保持领先

养成记

2002年

开始涉足数据库技术研究

2008年

公司接近“山穷水尽”重新寻找方向

2009年

开始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

2014年

以分布式数据库相关技术,成功拿下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项目

2020年

营收预计超过5000万元

绝招

押对技术路线,更靠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和对创新的“死磕”

追求

保持对一个垂直领域的深耕和专注

  “老鼠”与“大象”站上了同一个舞台。

  6月24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产金融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测试评选结果出炉,仅4家公司通过测试。从公司体量看,结果足以让人大跌眼镜:和入选的中兴通讯、阿里云计算等3家庞然大物相比,这家名为“成都虚谷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四川民企实在是太小了——截至去年,营收还不到3000万元。

  数据库,本应是属于“大象”的舞台。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它吸引了全球IT巨头同台竞技。其中核心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早已是甲骨文、谷歌、微软、阿里等世界级巨头激烈厮杀的战场。

  在此背景下,虚谷伟业取得的成绩令人觉得不可思议:5年间,先后从巨头手中“夺下”中国气象局、自然资源部、国家统计局等重量级订单。它“以小博大”的实力从何而来?背后又藏着川籍“小巨人”怎样的成长秘籍?

□川报记者 熊筱伟

在市场“红海”中,小微企业也能和巨头正面较量?

贴身肉搏 实力取胜

  6月29日,在成都城南一栋不起眼的办公楼里,记者见到了虚谷伟业公司产品总监明玉琢,了解到那场测试的更多细节——4000个网点、2亿个账户、每秒钟转账交易1万笔以上……所有指标都按最“严苛”的来。不少企业被卡在“交易时间”这个指标上。而虚谷伟业成功做到小于100毫秒,和国际巨头甲骨文相当。

  甲骨文,是所有受访者都反复提到的一个名字。这不仅因为它是全球数据库领域的头部企业,更重要的是截至目前,业内人口中的“标配”(IBM小型机+甲骨文数据库管理系统+EMC高端存储)依然占据了国内数据库市场大部分份额。

  换言之,要想在数据库管理系统这片“红海”中发展,只有和巨头正面较量。

  最著名的一次较量发生在2014年,竞争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项目。该平台是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核心业务系统。随着数据增多,原有的甲骨文系统只能处理7个月数据,开始“不够用”了。升级系统迫在眉睫。

  消息一出,众多国内外厂商涌向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所在的中关村南大街46号。IBM、微软……“你想到的没想到的都来了。”公司副总裁李旗笑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花了整整10个月进行逐一测试,最终敲定虚谷伟业。

  胜出原因,还是靠硬实力。“客户要求每分钟处理入库数据的能力得有5万条,我们达到19万条,是所有竞争者中最高的。”李旗表示,我国自成立气象局开始搜集的所有数据,都可以放在新系统中统一调用。

  经此一战,公司销售打开了局面。副总裁张少颖介绍,近年来公司营收保持快速增长,预计今年营收至少翻倍。

不到百人的研发团队,怎么就能赶超国际巨头?

细处求生 死磕创新

  一家研发团队只有不到100人的四川民企,怎么可能在技术上赶超国际巨头?直接原因并不难理解:押对了技术路线。

  “2009年,我们就开始研究分布式数据库,属于全球最早一批研究这种新思路的企业。”李旗介绍,传统集中式数据库,就是把所有数据都存在一个“仓库”里,所有服务器用数据都在这儿找;而分布式则是各服务器自建“仓库”存放数据。

  这背后有一个关键:传统思路里只有一个“仓库”,再怎么拓宽变大,毕竟有物理极限;分布式思路则可以接入无限个“仓库”,理论上有无限的扩展性。事实证明,这更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需要。

  记者追问:为什么公司就能“押对”?李旗苦笑着说:“都是被‘逼’出来的。”

  公司起源于2002年。眼看数据库有“钱途”,一群技术发烧友挽起袖子租了个宾馆包房就开始干起来。埋头干到2008年,公司接近“山穷水尽”:性能始终追不上国外巨头,寄托所有希望的国内某重大项目也没争取到。一时间,所有人都没了方向。

  是分行李“散伙”,还是咬牙接着干?“有客户无意中一句话把我们点醒了——他说甲骨文也有瓶颈,数据一多就处理不过来。”大家敏感捕捉到背后的市场需求,决定推倒重来,尝试用全新技术路线解决瓶颈。

  当时,分布式理念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落地技术难点之多可想而知。明玉琢举了个例子:有一次遇到一个分布式存储难题,怎么都没办法。无奈之下,研发人员把国内外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论文全部拿来看,最终在1983年一篇国外论文中找到可借鉴的思路。

  从2009年到2014年“一战成名”,虚谷伟业和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死磕”了整整5年。复盘过去,李旗认为坚持、专注,以及敏感把握住用户需求变化,是得以“押对”的重要秘诀。

“分布式”已成业界公认方向,如何应对蜂拥而至的竞争者?

垂直深耕 保持关注

  暂时跑在前面,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

  如今,分布式数据库已成为业界公认方向。以谷歌、亚马逊2017年发布相关产品和论文为标志,国内外大批资本和竞争者涌入。目前仅国内做分布式数据库的企业就超过100家。

  怎么维持既有优势?看当下。张少颖谈到和华为、曙光、浪潮等服务器巨头的合作——公司分别签署相关协议,将通过软硬件合作方式,共同争取新基建项目,“红利来临时,我们毕竟准备得早,合作可以扩大优势。”

  看长远。李旗聊起柯达公司的故事: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诞生在柯达,但公司却把这个项目砍了。“根本原因是大企业决策链太长,和一线合作伙伴离得太远,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就迟钝了。”他说,公司管理人员刻意保持始终在一线,就是为留住面对变化的敏感和灵活。

  李旗毫不掩饰对日本、德国那些“隐形冠军”的欣赏——公司不大,但始终坚持深耕某个细分市场,最终做到全球顶尖。虚谷伟业为此专门明确一个原则:只做数据库管理系统,“拿造车打比方,我们永远只做‘发动机’,永远不做整车。”他说公司理想就是永远保持一个不大的规模,永远在一个垂直领域保持领先,“有多的钱就投入研发,不去想其他的。”



  • 上一篇:绿色是一道“必选题”
  • 下一篇:各地多措并举 为高考保驾护航|高考天气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