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四川甘孜群众工作覆盖全州农牧民家庭

《甘孜日报》    2014年03月06日


胡昌升在白玉县达科寺开展同心同向活动。 (本报资料照片)

  ■ 中国青年报记者 王鑫昕 
  2014年春节前的一个午后,泸定县杵坭乡杵坭村,高原透亮的阳光洒在村民袁加清的院子里。60岁的袁老汉戴着一顶瓜皮帽,哼着小曲坐在阳光下编竹筐。
  这位神态安详的老人,一年多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候,他儿子生了场大病,家里的危房几近垮塌,一系列烦心事让他几乎崩溃。不过,得益于县里的一位结对干部“亲戚”的帮忙,他在最绝望时,又迎来了生活新希望。
  在甘孜,这样真实的干部“亲戚”结对帮忙带来希望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的背景是,甘孜迄今为止已实施两年、覆盖全州所有农牧民家庭的群众工作。
  干部进村狗乱叫的尴尬
  紧张的干群关系,曾一度让甘孜的许多工作面临被动。
  当地一位干部记得,几年前他刚调到一个乡任职,计划召集13个村的60多名村干部开会,结果只来了14个人。他下村走访开展工作,连走两个村,都没有老百姓愿意见他,唯一开门的是个“脑袋有点问题”的人。
  很多乡镇干部面临同样的尴尬境地。他们进村,村民养的狗见到这些陌生的面孔就汪汪乱叫。不少老百姓认为,干部下村是“来耍的”,至少不是干实事的,他们压根儿就看不起老百姓。
  各种尴尬的遭遇传到州里,引起了不小震动。在州委组织部,大家开始反思,是什么让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如此疏远,甚至处于紧张状态?
  州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雷罡认为,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诸如语言交流障碍,有的汉族干部和藏区群众存在语言隔阂;也有风俗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和矛盾,比如矿产水电开发之类的项目,就极有可能影响到老百姓心中的神山圣水。
  2012年2月,胡昌升调任甘孜州委书记。这位曾在高校任职的官员从调查研究开始,在上任后的两个半月里,跑遍全州18个县,走进了67个乡镇的120多个村调研。
  紧张的干群关系令他揪心。胡昌升在担任县委书记的时候,曾经应对过充斥着尖锐官民矛盾的水库移民问题,他深知和谐的干群关系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这位看去有些“书生气”的州委书记,调研中深深记住了管辖境内泸定桥旁的一句清代碑文:“夫事无大小,期于利民;功无难易,贵于经久。”
  “这就是我们要在甘孜大力开展群众工作的逻辑起点。”胡昌升说。
  2012年7月,州委发布了《关于举全州之力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群众工作在全州全面铺开,进入制度化落实阶段。根据该《意见》,群众工作主要包括6项活动:干部与农牧民“结对认亲”活动、领导干部联系寺庙的“同心同 向”活动、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的“爱心帮扶”活动、“爱国、守法、感恩”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机关与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共创活动、让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幸福工程”活动。
  《意见》要求,全州50833名“吃财政饭”的公职人员,都要和农牧民结为“亲戚”。按照不同的结对数量,最终实现与全州209454户农牧民全部结对,使群众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同时,《意见》还明确,要用3年时间集中开展群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
  冒着生命危险上路
  然而,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在甘孜这个高原上的藏区做好群众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
  数据显示,在甘孜,平均一个公安干警管50多平方公里,一个乡干部管30多平方公里,一个村干部管8平方公里。更麻烦的是,全州平均海拔超过4100米,很多地方连路都不通,通讯信号也没有。
  在下乡途中,一些干部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013年12月16日上午,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世祥前往雅江、新龙等县开展群众工作,在途经高尔寺山时,因冰天雪地、道路奇滑而发生车祸,不幸因公殉职。
  此前一天晚上,毕世祥刚刚从成都开会回到州府康定县。为了在中午前赶到新龙县,他当天早上7点半就从康定出发。在一段人走路都站不稳的冰雪路段,他乘坐的越野车翻下山崖,往下翻滚大约70米后,他被甩出车子,再也没能回来。
  毕世祥殉职的消息震动全川。一位地方高级官员这样逝世,令人哀痛的同时,更令人惊讶。
  此时,正值岁末年初,围绕解决民生问题的群众工作正是甘孜各级党政的重中之重。一批又一批的机关干部在冬季的茫茫雪原中奔走,进村入户解决农牧民的实际困难。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几乎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工作。
  又一个坏消息紧随而来。2014年1月5日,州公安局的一位副局长在前往石渠县开展群众工作时发生车祸,身负重伤。
  按照群众工作的分工,州级机关的群众工作联系点集中在石渠县——距离州府康定县700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四川最北端紧邻青海玉树的一个县。
  宣传部长殉职,公安局副局长负伤,还有同事感染了号称“高原癌症”的包虫病……一个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弥漫在机关各部门。
  群众工作真的比干部生命还重要吗?但是记者采访遇到的每一位干部,都依然毫无怨言地在忙碌着,即便工作之余,他们也在抓紧时间学习当地的文化、提高帮助群众的本领。
  春节前夕,记者在当地采访期间,州委宣传部的干部正密切关注着路况信息,随时准备出发前往石渠。按照州委的部署,所有的州级部门都要到自己的“结对亲戚”家里实地走访慰问,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群众工作是治本之策
  在国家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中,现实利益、思想观念的碰撞和冲突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党群、干群关系又处在其中最前沿、最显著的位置。
  甘孜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我国康巴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地理、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以甘孜为核心的康巴藏区是我国藏区治理的重要部分,历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之说。
  如何安康?如何赢得群众拥护,凝聚党心民心?被列入甘孜党政核心工作的群众工作,是康巴藏区治理的新探索。
  怎样才能做好群众工作?州委书记胡昌升要求各级干部,要“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见其欢怡则为之喜,见其富足则为之乐”。
  他自己以身作则。2014年1月11日清晨,天还没亮,胡昌升带着工作人员从康定出发,赶往北部的色达县。此前,当地发生火灾,造成了一些损失。
  胡昌升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赶路,到达当地已是深夜。他没有休息,就开始慰问僧侣、和农牧民交谈,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他所走过的那条路,冰雪和上个月毕世祥殉职的路段一样厚。
  在胡昌升办公室的一幅地图上,他所去过的乡镇都做了标注,红点记号已经密密麻麻布满地图。胡昌升说,全州325个乡镇,他现在已经去了215个。有些工作难“啃”的地方,他去了很多次。
  他认定,康巴藏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好群众工作才是治本之策。
  按照群众工作的要求,全州正县级以上的干部,都要和孤儿结对帮扶。这样,全州3011名孤儿都有了“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干部们带着自己的家人去孤儿院,去孤儿的家,在甘孜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胡昌升希望通过这些充满人情味儿的善举,让政治不再显得冷漠。
  他要求干部:“什么时候群众需要,什么时候就是我们的上班时间;什么地方有群众需要我们,什么地方就是我们的办公地点。”
  他明确警告“干部不要作秀”,他认为,搞群众工作却不到群众中去就是“吹牛皮”。“光靠开会搞群众工作怎么行呢?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到老百姓家中,那才叫群众工作。”为此,他多次在大会上批评执行不力的干部,甚至单独约谈过一些高级别官员。
  群众工作被纳入了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成为组织部门任用干部的重要指标。在100分的目标绩效考核总分值中,州级部门和各县关于群众工作的分值分别占了6分和12分。
  作为州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雷罡则依据这些工作要求,不动声色地考察着干部们的表现。在群众工作中,他被抽调到州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兼职,群众工作因此成了他考察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尺。
  “干部进村狗摇尾”的新转变
  事实上,群众工作的很多事务看上去只是微不足道小事,比如老百姓来州府看病时,结对的干部要去陪护、帮着办手续,又如年轻人读书遇到困难,结对的干部主动帮着联系资助,等等。
  这样一件件小事日积月累,正悄然改善着当地的干群关系。
  2012年下半年,泸定县农民袁加清的大儿子患上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用到的某种药剂,在省城一家医院的价格是一针7900元。当时,袁家只有500多元的积蓄。
  一家基金会愿意资助6针药剂的费用,前提是需要当地民政局出具相关证明。可是,目不识丁、更不会写字的老袁完全不知道怎么办理这个手续。
  就在最绝望的时候,他想起了和他结对的干部“亲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劲。后来,在朱劲的协调下,县民政局副局长亲自帮老人办好了相关手续。这位老农感受到了“县里有人”的便利。
  后来的经历证明,袁加清在遇到难题时,这位县里的干部“亲戚”总能助他一臂之力。2013年7月,他家盖起了新房子。此前,他那破旧的土房子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在朱劲的帮助下,他申请到了7000元的改造资金,朱劲和同事还捐款支持,有时候还来帮忙干活, 为老袁省了不少工钱。
  类似的干群之间的温情故事越来越多。
  石渠县一位藏族老阿爸赶了700公里的路,到康定看望州民政局的一位干部,这位干部是老人的结对“亲戚”,曾帮他家解决了不少困难。老阿爸说:“我活不了多少年了,就想来看‘亲戚’家一眼,怕以后没机会了。”
  团州委的年轻干部仁孜克珠曾经帮自己的结对“亲戚”办理医保报销的手续,老人家感激不已,不停地说谢谢。这让仁孜克珠同样感慨万千:“老百姓太淳朴了,医保其实是国家的好政策,而我仅仅是举手之劳就让老人如此感激。”
  对干部而言,在群众工作的落实中,曾经的制度要求正逐渐变为发自内心的行为习惯。随着干部“亲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来走村串户,乡亲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了,当年乡干部进村狗乱叫的尴尬,变成了干部进村狗摇尾的喜乐场景。
  干部真正走近了群众,群众也就认可了干部。

  • 上一篇: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
  • 下一篇:胡昌升:围绕七强化抓落实 确保全州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