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田园牧歌唱幸福

甘孜日报    2019年04月15日

雅砻江上游4县交界地区24个深度贫困乡镇集中攻坚纪实

今年雅砻江上游4县24个深度贫困乡镇攻坚任务

一是计划27个贫困村退出,1080户4308人脱贫。二是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2349人,移民搬迁安置一批1719人,低保政策兜底一批2808人,医疗救助扶持一批2592人。三是完成324户住房、294户安全饮用水、153户生活用电和683户广播电视建设。四是新增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10个,新改建贫困村通村硬化路7个村115.55公里、卫生室8个、文化室10个,完成7个贫困村通信网络建设。五是新改建乡镇中心校6所、便民服务中心8个。

◎边强/制图 本网记者 马建华/文

4月的雅砻江畔,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村民新居建设卓有成效,产业发展有声有色,电子商务崭露头角,多点开花、多极发力的局面初步形成;脱贫后的村民喜上眉梢唱着幸福的牧歌……这是4月上旬记者在雅砻江上游德格、甘孜、石渠、色达县交界地区24个深度贫困乡镇采访时看到的动人景象。

“截至2018年底,雅砻江上游4县交界地区24乡镇实现87个村退出、4582户19690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7.92%下降至5.81%,创造了甘孜扶贫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打下了坚实基础。”州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开发局局长杨庆华亮出的该地区到2018年底的脱贫战报,让人倍感振奋。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脱困攻坚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之际,4县广大干部把贫困群众当亲人,把扶贫事当家事,进一步帮助贫困群众摆脱“头脑中的贫困”,树牢主体意识,增强内生动力,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州、县和对口支援帮扶部门进一步抓重点、补短板、探路子、创优势,让贫困群众不仅能摘掉“穷帽子”,还能栽下“摇钱树”、捧上“金饭碗”,实现稳定脱贫,进而致富发展。

贫困不除寝食难安 小康不达誓不罢休

质朴、纯净、苍茫,雅砻江源头水系造就了石渠宽广的高寒草甸牧场,涓涓细流汇聚,无论在德格县还是甘孜县境,江水悠游散漫,滋养了石渠、德格、甘孜、色达等县近10万农牧民群众,然而,旖旎风景的背后,却是无法绕开的深度贫困的现实,2013年底,4县交界地区24个深度贫困乡镇共有173个行政村、89063名农业人口,贫困村114个、贫困户5910户2486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7.92%,作为全州公共服务的落后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宗教管理的薄弱区、各类案件的高发区、脱贫攻坚的难点区、基层组织的弱化区,是全州同步小康的最后一块拼图,也是最难的一块拼图,“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州委向中央、省委和全州人民立下的“军令状”,“今年实现藏区贫困县全部摘帽”既是党中央、省委的要求,也是州委向全州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温波镇40个床位需容纳429名学生,住宿条件非常‘吃紧’。另外20所乡镇学校,共有教职员工297人、在校学生6306人、学生寝室223间、床位1430个,‘大班额、大通铺’现象突出。瓦须乡、长须贡玛乡、长沙干玛乡没有修建学生寝室,只能‘走读’。石渠县5个乡镇没有‘一村一幼’,其他村幼儿园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临聘人员。24个乡镇共有基层医技人员155人,每名医务人员平均服务近600人,工作后参与过专业培训的仅占38.7%,能熟练操作专业仪器的不足20%,服务对象多、服务质量弱,稍重的病情只能到县人民医院就医,成本大、隐患大。群众普遍反映,上县取款要车费,在商店里按3‰—5‰支付手续费,既增加成本,又不利于‘一卡通’管理。从公共交通看,除阿须镇开通至甘孜县的班车线路外,其他乡镇均无公共交通专线,干部群众到县办事绝大多数打‘野的’,安全得不到保障。……”2018年8月到9月,州委组织部、州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通过深入调查后,形成的雅砻江上游4县交界地区24个深度贫困乡镇综合调研报告指出,该地区每130户农牧户共用一个厕所,每115户农牧户才有一处垃圾收集点,所巴乡至今未建有公共厕所,德格县9个乡镇绝大多数没有村级垃圾回收点,乱扔乱弃、乱排乱放问题突出,同时,该地区包虫病患病率在5%以上的有7个乡镇,燃姑乡发病率甚至接近10%,石渠县长沙干玛乡、卡龙乡结核病超过800人,无畜户6486户,占31.4%,雅砻江上游4县24乡镇是全州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环境最脆弱、社会发育最缓慢、经济发展最滞后、基础设施最薄弱、产业培育最艰难的地区,是全州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艰中之艰”。

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既是9万农牧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脱贫攻坚到了总攻时刻,靠的是意志,拼的是精神,搏的是勇气。州委号召广大干部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第一线,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笃定滚石上山的韧劲,坚定战之必胜的信念,闯关夺隘、攻城拔寨,贫困不除寝不安,小康不达誓不休,以干部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如期兑现24个乡镇“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扎实推进雅砻江上游4县交界地区24个深度贫困乡镇加快发展、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确保贫困群众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州委、州政府发出了集结号和动员令,于是,24名州级领导和州级部门蹲点脱贫攻坚的方案随之出炉,切实可行的基础设施帮扶计划、产业发展规划、一个个扶贫项目资金落地落实……州县和对口支援广大干部,不怕高寒缺氧,不惧山高路远,不畏边远落后等困难,拿出“浑身解数”,使出“洪荒之力”,千方百计发展产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春日的雅砻江畔,春意融融,生机勃发,走进万木葱茏的春天,雅砻江畔的干部群众正在奋力谱写脱贫奔康的宏大史诗。

不遗余力集中攻坚 交出精彩脱贫答卷

人间四月,春和景明。

“留主去支,顶端留三,深挖苗坑,基肥给足,厚土隔肥,入苗压实”。在德格县温托乡地茶村,技术人员正在教村民栽黑枸杞。

地茶村村民巴桑跑过运输,到过成都,看到家乡的落后,他希望带着村民改变贫困的生活,可望着贫瘠的砂土坡,他不知所措。2018年秋天,省里来的驻村干部提出了黑枸杞种植计划。

“产于我国西北的黑枸杞,适合我们这里的生长环境,而且药用价值与经济附加值高,售价150-200元/斤,如果种植成功,我们村民就可以脱贫了。”巴桑一脸喜悦。

道路蜿蜒,直通乡村,车辆飞驰往来,为风景优美的高原生机勃发。

德格县燃姑乡麻邛村离县城318公里,50公里的通村土路由于缺乏管护,常年不通,几乎成了“断头路”。

“以往到主干线浪扎路(浪多乡——中扎科乡)都要走四五个小时,到县城要走一整天,现在有了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跑县城只要四五个小时,快得很。”对比今昔,村民伍金泽仁满脸喜悦。

记者走进中扎科乡呷依村,一排排大棚跃入眼帘,一条水泥路若隐若现。正在大棚劳作的村民扎西顿珠告诉记者,这是远近闻名的大蒜基地,有了这条路,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大棚前,商户可以直接到大棚拉货,给生产和销售带来极大方便。

2016年至2018年德格县投入阿须、温拖片区全口径扶贫资金高达12.48亿元。注重“大阿须”格萨尔文化主题集镇建设。目前,“一园一镇”已投入2.3亿元。将在温拖或中扎科谋划节点式集镇建设,有力推动温拖片区高位发展。

在推动沿雅砻江百公里有机农业产业带建设中,突出“家门口”现代农业园区“三圈层”带动,核心区由龙头企业直接带动,辐射区由龙头企业联盟带动种养大户和合作社,收益区由龙头企业通过技能培训、育苗配送普遍带动千家万户庭院经济。今年,投入800余万元购置良种,庭院经济播面将达5200亩。该县将充分利用民族手工艺特色优势,力推家门口“扶贫车间”建设,预计今年底前建成20个,带动一大批贫困群众就业创业。

色达县大则乡卓更塘村第一书记陈洪杰驻村一年多来,通过党员大会、群众大会、入户走访等方式,搭建“农牧民夜校”“群众讲堂”等平台,开展主题教育30余场次,受教育牧民党员、群众达4000余人次。组织干部深入130余户牧民家中开展惠民政策、安全生产、医疗卫生、适龄儿童入学等宣传,有效确保宣讲全覆盖、无遗漏。精心制作贫困群众家庭收支“一本账”,让“一本账”真正成为群众脱贫的“明白账”。推行“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工作模式,在村民活动中心建立移风易俗“爱心物资兑换超市”,通过群众到超市兑换、工作组送物品上门的方式开展兑换。定期开展环境卫生、移风易俗、控辍保学等评比评选,评选“小手拉大手”好少年、移风易俗“星级文明户”,深入实施“润育工程”,让先进获表彰、后进上台亮相,通过一点一滴重塑民风。

落实村干部轮流坐班值班制、工作例会制、村务决策机制和“五公开”等制度,组织村干部召开“两委”会商会议32余次,解决问题64个。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构建“1+N”组团式服务模式,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共同参与、责任到人管理村级日常事务,有效监管村内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等工程项目,做到每户群众都有一名党员或村干部联系。通过党员带动,全村建立了畜牧养殖合作社、牧草种植合作社等专合组织,实现贫困户、非贫困户全覆盖。鼓励支持1名农牧民党员在县城承包帐篷城“藏家乐”,帮带1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组织60余名牧民群众参加摩托车维修技能培训班和裁缝培训班;协调落实贫困家庭13名牧民在“家门口”参与项目建设短期务工,实现增收7万余元;安排11名贫困牧民从事乡村级公益类岗位,实现增收68496元。建立畜牧产品代购代销团队,每年为群众人均增加收入500余元。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参加全县造林种草合作社,让困难群众在主动作为中增加收入,参加合作社的群众家庭人均增收近2000元。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脱贫战报,这是一份凝聚着广大干部心血的脱贫答卷,5年来,4县24个乡镇的贫困人口已减少19690人,贫困发生率从27.92%下降至5.81%。切实抓好志智“双扶”,在农牧区实施宣教聚力、文化浸润、文明引领、法治普及、典型示范“五大行动”,开展“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和“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办好农牧民“夜校”,深化“润育工程”。深入开展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大提升、“和谐乡村行”大宣讲、社会氛围大营造、文化大下乡活动,充分依托活动组织,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雅砻江畔,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实现全域脱贫摘帽

“我接受包虫病手术后恢复的不错,去年虫草季节,我还上山挖虫草,为家里赚了不少钱。”石渠县瓦须乡瓦须村的德吉兴奋地说。

2016年11月15日,她到州医院实施了包虫病手术,花费了58986.79元,医保报销41823.92元,包虫病专项救助17162.87元。

中央财政对包虫病手术治疗患者补助8000元,四川财政补助1.7万元,共计补助2.5万元,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包虫病项目补助、民政救助等政策,部分患者实现了零付费。

得益于国家一系列卫生惠民政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了遏制。

搭上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这趟“时间有限的列车”,把中央和省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政策“真金白银”的“红利”在甘孜落地见效,24个深度贫困乡镇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今年,州县将重点抓好农牧区交通、水利、电力、农村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50.62公里农村公路路面整治和336.16延米危病桥改造;通过打井和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项目,切实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等问题;通过实施农网改造升级、电网延伸替代光伏供电工程,让农牧民群众用上“放心电”“舒心电”;加快农村公共厕所建设,把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一项让“群众受益、百姓满意”的基础工程、民生工程来抓,通过就近聘请贫困劳动力担任农村公厕管理员等方式,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开展住房安全摸排行动,实施藏区新居、避险搬迁、农村土坯房改造工程,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抓好产业配套和就业安置,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全面改善乡村人居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生活幸福指数。

以全域旅游统揽产业扶贫,有序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稳步推进甘孜县扎科乡、德格县温拖片区特色农业基地。因地制宜,在甘孜县达通玛片区、石渠县扎麦片区、德格县阿须片区、色达县泥曲片区建设集体牧场。建立“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和益贫机制,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积极培养一批电子商务人才,打破交通制约瓶颈。依托现有成熟的景区景点,将24个贫困乡镇串联起来,形成康巴文化深度体验线路产品,带动该区域旅游发展。

全面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新改扩建规模寄宿制学校、乡镇中心校、镇村幼儿园;增强师资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一村一幼”辅导员轮训;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应助尽助,确保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应读尽读,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5%以内。年内完成德格县阿须镇、温拖乡、石渠县温波镇、甘孜县查龙镇、色达县泥朵镇中心卫生院医共体建设。加大乡镇金融服务覆盖力度,通过恢复金融服务点、创建综合金融服务站等形式,让农牧民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金融便捷。

抓好就业扶贫十五条政策落地落实,新建就业扶贫车间,积极动员州内资源开发型企业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通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牧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增加就业,增加收入。

雅砻江上游4县交界地区24个深度贫困乡镇作为全州生态环境的脆弱区,进一步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全力保护草原生态。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构建“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立体生态格局,积极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教育引导群众增强卫生、环保、文明意识,提高文明程度,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 上一篇:润心育心更暖心 有志有智有奔头
  • 下一篇:振奋精气神 攻坚大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