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秘境九龙 精彩跨越

甘孜日报    2018年12月24日

正在建设中的九龙新城。

改革开放前的九龙县城。

九龙县呷尔镇华丘村新貌。

在吉丰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上班的华丘村村民。

◎本网记者 陈斌 文/图

前言

越来越多到过九龙的人,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不吝溢美之词——“九龙真美!”

九龙的美,在于其人文之美、景观之美、环境之美、城市之美、宜居宜业宜游之美,更是愉悦着当地人以及牵动着四面八方游客的心。

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40载。这40年,九龙县城建设突出特色,适度超前,老城区完善功能,新城区形成框架,县城规划面积由0.8平方公里扩大到7.9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由0.48平方公里扩大到3平方公里,从而有力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乡面貌显著改善;这40年,九龙县不断整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程度,着力发展高原生态特色产业,社会经济向好发展。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足迹,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九龙城乡的发展变迁。九龙正在完成着精彩的跨越,阔步前行在建设美丽生态城市的康庄大道上。

一座城

如椽巨笔绘美景

隆冬时节,登高远眺,环顾今日九龙城区,那笔直宽阔、明净美丽的通衢大道,像一条条绚丽的丝带;那独具特色、蔚为壮观的体育场馆,将现代气息与地域文化巧妙结合;那鳞次栉比的幢幢建筑,拔地而起,错落有致……

在当地土生土长的尼苦乌各,现已从九龙县检察院退休。在他的记忆里,40年前的九龙,只有三条街,一条是团结街,另两条是绵九街和顺山街;街上没有路灯,街面坑洼不平,街两边的建筑大多是石木结构,而且不高,两层建筑也算是城里的“小洋楼”。

像尼苦乌各一样的本地人都清楚地记得,原来团结路不足1公里,现延伸了1.2公里,新增了入城大道、伍须东路和伍须西路2.8公里;原来的九龙县城面积小,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现在的人口是原来的10多倍。不仅如此,近年来,部分城镇居民从石木院落搬进了“安心”房和商业住宅小区,这些居民的老宅一带建成了室内体育馆和民族广场。今天,这些地方不仅成为城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许多节日庆典在这里精彩呈现。

街多了,路宽了,楼高了,灯亮了,景美了。现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美化、山体亮化、体育馆、民族广场、伍须西路休闲长廊、木雅小广场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也应运而生,把秀美九龙点缀得更加妖娆多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城市建设有休止符。近年来,九龙县把推进城镇化战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提质扩容、完善功能、综合治理、强力推进”的思路,突出“规划、建设、改造、管理”四个关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综合化管理,多载体推动,城镇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城市发展需要规划先行,建管结合,才能提升城市品味。”县城乡住房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苏正华向记者介绍说,近几年来,九龙县把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的原则,成立了规划委员会,严格实行“一书两证”规划管理制度,严格推行城市规划会审和建设方案评审制度,使规划在指导建设中真正发挥了作用。在城镇建设中,坚持“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开发、改造和提升工程,大投入兴建市政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三纵四横的道路网格局;同时,坚持建管并重,以管促建,大力实施以“绿、亮、美、净”为主要内容的“四化”工程建设,实施山体亮化工程和入城大道绿化工程,统一店招店牌,强化城市卫生管理,用新理念推动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品味。

据了解,近年来,九龙县先后投资500余万元,聘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完成了县城和2个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县城旧城区、河西新区和立壁桥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累计投资1.3亿余元,实施了民族广场、民族体育馆、伍须西路、伍须东路、入城大道、伍须西路休闲长廊、城市路面整治等一批重点工程;投资16060万元,完成801套安心工程建设任务;投资1360万元,完成228套廉租住房建设任务;以BT模式投入2800余万元启动实施九龙县城市风貌塑造工程。

如今,人们行走在城区纵横交错的交通要道,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入城大道,伍须东路、伍须西路、团结街……一条条宽敞平坦的主次干道,如一张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汇聚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城市建设画卷。

一个人

乡村巨变展新颜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九龙县呷尔镇华丘村,放眼望去,青山碧水环绕,一栋栋错落有致的藏家新居格外引人注目,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华丘村被冬日的薄雾吻醒,村民们在自家客栈里忙着开门迎客,在忙忙碌碌中披着霓裳、迎着朝阳开启了新的一天。

“春暖花开满园、秋季瓜果飘香、冬季绿色常青。我们这里不仅环境优美、空气新鲜,而且没有城市里的喧嚣,很适合游客来休闲度假;游客不仅可以在干净的村道上游玩拍照,饿了累了还有乡村客栈和农家乐……”在自家的农家客栈里,王长生自豪地告诉记者,近几年每到夏季,他家农家乐的入住率都比较高,一年的收入近6万元。他笑盈盈地说,多亏了乡村旅游,不然这里的农民还要世世代代受穷。

现年66岁的王长生曾在九龙县文化馆工作,现已退休在家。“以前一家人靠自己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除了勉强能支付孩子在学校读书的费用外,包里所剩无几,有时候家里有事急需用钱,就得到处借债,那种日子真的不好过。”王长生介绍说,退休后,他和老伴看准商机,利用自家的房屋经营起了农家乐,源源不断的客人让他们每天快乐地忙碌着。

借助当地的资源优势,华丘村从一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发展为一个别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了广大市民周末游乐的“后花园”。

“以前,这里因交通闭塞、地理位置偏僻而贫穷,全村人都以务农为主,是名副其实的穷山村;如今,村里交通方便,产业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舒服哟!”华丘村原村支书、现年70岁的何树明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需要布票,而且数量有限,大家都穿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和蓝色解放装。如今,人们的衣服丰富多彩,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过去农村人想吃饱都是件奢望事,而现在鸡鱼肉蛋成了农家的家常便饭;往年大家都住着石木结构的 “板房”,家里空荡荡的。如今人们都住上了水泥浇筑的楼房,家中的装修华美、精致,一点也不比城市差;过去路都是人们走出来的泥路,一到下雨天,便泥泞不堪,让人难以前进。现在,公路四通八达,私家车越来越多,人们出行更加方便。

一段记忆

锦绣沃野酿芬芳

12月12日,记者驱车来到九龙县乃渠乡七日村,扑面而至的不仅仅是整齐划一的新式住房、铺油硬化的宽敞公路,还有高高低低的花椒树。现在虽不是花椒采摘季节,在路两旁的山山坡坡、沟沟洼洼,依然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

“每年冬季来临的时候,县里的农技人员都要深入田间地块实地指导,向我们传授栽培、病虫害防治、施肥护理等知识和技能,引导大家合理种椒、科学种椒。”望着眼前的花椒树,七日村村民蒋敏慧充满感激地说。

以前的七日村,由于没有产业项目,又缺乏资金、技术和致富带头人,村民们守着几亩薄地靠种植玉米、洋芋等粮食作物维持温饱。近年来,村里调整产业结构,村民们种植花椒,依靠花椒收入,大家的生活有了大变样。

“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只要勤劳肯干,肯定能脱贫致富奔小康。”蒋敏慧说,“去年我家花椒收入近2万元,在村里还不算种植大户,只能算中等规模。这几年,因为花椒价格好,又有了栽培技术,来年,我还准备新栽种一些花椒树,等这些树全部挂果后,我们的收入会越来越高,日子会越过越好。”

“脱贫致富,农民是‘主角’,只有调动村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使村民产生改变家乡环境、增加经济收入的强烈愿望,方能实现脱贫不返贫。”乃渠镇党委书记郑显良一见到记者,就乐呵呵地说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受。

脱贫,关键不在“输血”,而在“造血”。为打造九龙花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九龙县各乡镇全力推进花椒品牌创建工作,建起了合作社,全面拓宽花椒销售渠道,着力解决花椒运输难、销售难,让老百姓长期受益。

“提供政策支持,鼓励群众加入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能人大户等的带动作用,带领更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道路。” 九龙县乃渠乡双富花椒油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永华告诉记者,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免费向农户提供种苗,最终以每斤鲜花椒12元的兜底价进行收购,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合作社还带动当地35户普通农户和15户精准扶贫户户均实现季节性务工收入3600元以上。另外,全村还有10户贫困户以小额贷款的形式每户入股5万元,每年每户可分红4000元,到期后本金由合作社负责偿还。

乃渠乡七日村花椒产业只是九龙县发展特色农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九龙县按照“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总体要求,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对特色农牧产业进行了合理布局,形成了“高山牦牛”“半高山核桃花椒”“山脚茶叶、魔芋”的立体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16年底,全县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7.82万亩,各类牲畜存栏达到20.9万头(只、匹),开发农副产品3类30余种,注册农副产品商品8个,农业产值达 4.18亿元。

“九龙牦牛(驴)、花椒、核桃、茶叶、魔芋并称为‘五朵金花’,必将成为全县产业脱贫攻坚的‘新引擎’。”九龙县农畜和科技局总农艺师杨永建向记者介绍,下一步,该局将在结构优化调整上做足功夫,持之以恒培育壮大以 “五朵金花”为品牌的产业规模,大力发展中药材、黑毛驴、梅花鹿等特色种养殖业;坚持“高山牦牛(驴)养殖”“半高山核桃林果种植”“山脚花椒、茶叶、魔芋、家禽种养殖”的县域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一乡一主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加快全产业链步伐,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以及休闲农业,走农旅结合、农商结合路子,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21年农业产业规模达到 18.32万亩、牲畜达到22万头(只、匹)。











  • 上一篇: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公布
  • 下一篇:州政协机关召开学习州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