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美人谷”丹巴

甘孜日报    2018年12月18日

如今的丹巴县城一角。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丹巴县城。

新建后的团结路。

柏油路铺设现场。

丹巴美女衣着更时尚。


       ◎本网记者 陈斌 文/图

       前言:

      丹巴县境内高山对峙,峰峦重叠,峡谷深邃,景色独特。这里属川西峡谷的一部分,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青藏高原季风型气候影响,气候呈典型的立体气候,特殊的地质构造,发达水系,使丹巴的自然资源丰富。自改革开放以来,丹巴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古碉·藏寨·美人谷”、“东女国故都”、“大渡河畔第一城”、“天然地学博物馆”等旅游形象品牌已成为了丹巴的代名词。

      一座城 “大渡河畔第一城”容光焕发

      隆冬时节,走进丹巴,一座座特色浓郁的建筑鳞次栉比,一条条宽阔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城市新区拔地而起……目及之处,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76岁的杨成志老人是土生土长的丹巴人,说起几十年前的丹巴,老人十分感慨地说:“以前丹巴县城只有两条街,街道两旁是一些破旧的商铺和平房,在他的印象里当时最‘高大上’的建筑是政府机关的二层楼,街道上没有水泥硬化路,更没有黑色的沥青路面,一刮风满身都是土,晚上街道上黑乎乎的没有路灯,没什么要紧事大家都不会晚上出门。”

      过去,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众多国营工厂入驻这里,不仅拓展了城市空间,也为城市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作为见证者,杨成志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他向记者介绍说:“那时,丹巴有云母矿厂、水运处、402地质队和森工局等四大企业,这些企业在县城纷纷建起了自己的项目部、学校、医院和职工宿舍。这不仅扩大了县城区域面积,也让县城的人气更旺、街道更美、房子更漂亮!”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奋斗和努力,丹巴的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从最初的石木房,到后来的平房,再到现在电梯房……40年来,现已退休在家的杨成志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家都带给他新的居住体验——小区环境越来越舒适,周边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出了小区不远处就有超市、医院,傍晚时还可以去滨河路和步行街休闲散步。

       在县城步行街,记者看到独具嘉绒文化特色的墙画已经与当地建筑融为一体,沿街的店面外立面容貌已经焕然一新,白黄相间的颜色格外醒目,吸引外地游客络绎不绝。

     “经过风貌改造后,县城变美了,步行街上人气旺了不少。我不仅换了新场地,还将店面重新装修了,这样显得更加规范、整洁和气派。”步行街餐馆老板拥中向记者介绍,以后这里的旅游发展起来,人气会更旺,我家的生意肯定会变好。另外,县城的交通变化特别明显,以前一到节假日就堵成“长龙”,风貌改造和集中整治后大伙儿停车规范了,开车也有秩序了,现在都很少堵车了。

       这种良好的宜居宜游宜商环境,得益于近年来丹巴县下大力气对城镇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和提质。该县实施了城市道路、供排水、棚户区改造等一大批宜居城市建设项目,建成了休闲广场、步行街和滨河公园,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加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建成了城市新区,拓展了城市空间,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建筑与山脉河流交相辉映,使整个县城更宽阔、更秀美了。

     “我们本着‘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原则,充分借助旅游资源优势,加力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旨在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整体全面展示丹巴特色风情体系。”丹巴县项目中心主任唐关强向记者介绍,近几年,我们以嘉绒风格的建筑为主,把藏红色、白色和黑色最为作为主色调,融入了古碉、藏寨等建筑元素,对县城进行风貌打造,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川西旅游线路的风貌品质,满足市民需求。今年丹巴县计划投资9100万元,完成总建筑面积252961平方米的风貌改造;目前,风貌改造项目已完工,该县采取自筹方式,已拨付建设资金5739.58万元。

      一个人 百姓衣食住行大变样

      冬日的阳光普照大地,温暖和煦。12月4日,记者在丹巴县太平桥乡一支碉村看到,村庄新颖靓丽、嘉绒藏房连线成片、水泥路通村到户,村容村貌变了样。

      在一支碉村村民高健家,眼前的景象让记者深感惊讶:客厅装饰一新,茶几、沙发、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谈及村民现在的生活,他心存感激地说:“这些年,有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日子越过越好,村里的变化也越来越大。村民们从种洋芋、玉米到种药材,从外出务工到搞民居接待,大家找到了发财致富的门路。”

      “如今村民手里有了钱,盖起了新房,开起了轿车,衣食住行大变样,大家也过起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高健的父亲高天贵在一旁接过话茬,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年近70岁的高天贵当过教师,现已退休在家。“我一直生活在丹巴,现在回忆起来,改革开放后的丹巴变化真的很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他见证了自己及周围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现代人穿着时尚、吃有营养、住有楼房、行有公路,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高天贵介绍说,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贫穷加之计划经济的束缚,每个老百姓一年只有二丈三尺布票,买的布料只能勉强做一身褂子和裤子来遮风挡寒;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的“钱口袋”越来越鼓起来,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男女老少穿着时尚漂亮,衣着各式各样,彻底告别了改革开放前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贫困穿着历史。在那个“土地集体种、粮食集体收、集体分”的年代,无论干部、工人,还是农民,都吃“返销粮”;老百姓能吃饱一顿米饭、面条或者馒头,都能记住一辈子不会忘,几乎每顿都是稀汤和洋芋,那时只有干部、工人和手艺人才有几个零钱花,生活相对好一些。如今物质丰富了,食品种类齐全,想吃啥就能买啥,不愁吃不好,只愁吃的太好有损健康。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农村经济开始活跃起来,老百姓的生活随之改善,农村盖楼房的越来越多,但是造型仍较简单;进入新世纪至今,建造的楼房既漂亮美观,又实用大方,质量也越来越高,遍布城市乡村,永远告别了40年前土墙瓦顶及平房的历史。如今,我们这里也实现了水泥路乡镇通村、村村通,老百姓自购车的热潮十分高涨,私家车遍布城乡。说走就走,交通十分便利,告别了往年“路不畅、车难行”的历史。

       “我们这代是改革开放的亲身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改革开放,使丹巴经济蓬勃发展,也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高天贵激动地说。

       一段记忆 山乡铺就致富路

       12月4日,记者走访了丹巴县部分乡镇,切实体验了农村公路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变化。条条崭新的水泥路、沥青路通向了偏僻山村,宽阔整洁的大道纵横交错,不仅让丹巴县农村“尘土飞扬”和“坑洼泥泞”成为历史,也让农民走出了“出行难,致富更难”的困境。

        过去,“乡间小路”成为捆绑乡村发展的绳索,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盼星星、盼月亮,自从村里通了公路,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村民肖松英向记者述说着令村民们激动不已的大喜事。

       整洁的乡村小道、嘉绒藏式风格的民居、古朴的古碉和东女国遗址……走进莫洛村,一群到这里游玩的游客对该村的环境赞不绝口:“这儿的环境真好,不愧是‘最美乡村’,像公园一样。”

     “近几年,路通了,村里的旅游业火了,我家的生意也更加红火,一年收入十五六万不成问题!”借助村里的自然美景和便利交通,肖松英最先做起民居接待。说及村里这条路,肖松英向记者打开了话匣:“这不仅是一条便民路,更是致富路,打通了穷山村与外界的联系。有了这条路,我们村走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道’,初步形成了以养生、休闲旅游等为主的乡村旅游模式,也加快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以前村子到处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我们种植的水果、蔬菜,养殖的家禽都运不出去;现在出行方便多了,买家可以直接将车开进村里来。”望着眼前这条长3.8公里、宽6米的水泥硬化路,谈起今昔生活对比,莫洛村支部书记泽里贡布感慨万千。

       随着丹巴县农村公路通达程度的不断提高,不仅增强了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拉近了农村与市场的距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对出行道路留下的印象。

    “包干到户前,村里的蔬菜要卖出去,全靠人背马驮。狭窄的土坯路,让村民们受尽了煎熬:从村里到县城,村民出门一脚泥,天黑才返家。”泽里贡布回忆说,不仅如此,很多地方不通车、不通电,人们出行还要看天气。再后来,我们的村道铺上了碎石,一路却颠簸得要命。

     “我们村终于有了一条像样的村道公路,下雨天出门,再也不用担心弄得浑身是泥了。”泽里贡布指着脚下平整的水泥路告诉记者,莫洛村背靠大山,因交通不便,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受到严重制约。2014年以来,丹巴县交通运输局共投入190余万元,将该村原有道路进行拓宽,变石子路为通村水泥路。同时,莫洛村村委会乘着精准扶贫的东风,通过请专家进村“诊脉”、去外地考察论证后,确定以发展“美人脆”苹果作为该村农民脱贫的主要产业项目。

      一条条新建、改扩建道路,给贫困群众带来了致富的希望。近年来,丹巴县以“打通断头路、疏通微循环、推动一体化、建设新农村”为重点,坚持“路跟人流走,路随产业修”,不断加大交通建设力度,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全覆盖。

     “国道248、350,省道211,以及全县的通乡油路和通村水泥路,共同构成了丹巴县纵横交汇的公路网。这些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村道为网络的互联互通农村路网犹如活力四射的‘生命线’,贯通着丹巴的交通动脉,激发了丹巴的经济活力。”丹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益西降初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我们坚持交通先行,全力推进农村公路扶贫。截止目前,全县完成了54个贫困村通畅公路380余公里,投资17700余万元,通乡公路改造升级3条74.96公里,投资11700余万元。全面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贫困村通水泥路。同时,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跳起摸高,自加压力,主动贷款融资,遵循“政府主导、村民自愿、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项目“七公开”制度,采取“一事一议、投工投劳”的方式,层层分解责任,全力推动通乡柏油路、通村水泥路建设。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的恢复力度,严管资金、严把质量,定期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

  • 上一篇: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 下一篇:我省新版首台套“综合险”补偿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