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新时代的必答题

四川日报    2018年12月18日

   蜀平

(一)

  40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如同一声春雷唤醒神州大地。

    “不搞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深刻反思中,中国号列车驶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沿着历史前进的逻辑和时代发展的潮流,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40年后的今天,壮阔东方潮,澎湃新时代。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坚定宣示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征程上。

    一脉相承、字字千钧的两句话,穿透40年的时空,交相辉映,照亮过往和前路,给人信心和力量。

    四川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之一。

    40年间,四川率先推进农村改革、国企改革、科技改革,积极探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国家试点,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收获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不到200亿元起步,到今年即将迈上4万亿元台阶,正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历史的节点,往往是从来路中汲取力量的关键点,也是面向未来继续前行的新起点。

    此时此刻,改革开放的荣光映照在每个四川人的脸上,在分享辉煌的同时,我们也面对着一个重大问题——怎样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这是新时代的必答题。

(二)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思之深,则行之远。回望人类历史,每一次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无不是以思想大解放为先导。改革开放40年历史亦如是,每一个石破天惊的实践和理论创新,无不是从解放思想出发。对四川而言,思想解放有一个特殊的“对手”——盆地意识。

    30多年前,一场持续数月关于“盆地意识”的大讨论席卷巴蜀大地。四川农村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为何城市改革滞后?商品经济已在全国风起云涌,四川人为何还满脑子“计划”?为何四川的很多改革“起大早赶晚集”?……大家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自足、自满、自大的“盆地意识”。破除“盆地意识”的课题,时时摆在省委和全川人民面前。今年4月中旬开始的全省“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再次向“盆地意识”亮剑。

  走出自然的盆地容易,走出思想的盆地难。这些年,一些落后封闭的意识在四川已经没有了市场,四川人也尝到了解放思想的甜头。从成都市郫县敲响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让沉睡的资产苏醒,到雅安创立农村垃圾处理的“高岗模式”,只要三角钱,就能让农家里里外外干净一整天,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它们无不是挣脱观念束缚、扫清思想障碍的结果。但“盆地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表现,人们这样用“三气”总结——视野狭窄的小气,小富即安的惰气,思想僵化的暮气。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仅需要思想再解放的勇气,更需要提升走出思想盆地的能力。

    只有彻底走出思想盆地,才能找准在时代大势和全国大局中的历史方位,才能找到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金钥匙”,轻装上阵再出发。

    走出思想盆地,必须既立足四川又跳出四川,不断锤炼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抓准事关四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问题;不断对标先进加强学习,加快弥补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和开拓精神,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以思想大解放促进理念大提升、工作大落实、发展大跨越。 

    解放思想不停顿,改革开放方能不止步。

(三)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改革开放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更无垂手的书本照搬,一切只能在实践中去探索,对的坚持,不对的及时改正,做得不够的不断补充,如此一步一步前进。有人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秘笈”,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越是危难之际,越是矛盾重重,越考验实事求是的定力与担当。

   10年前,四川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袭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接踵而至。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凭借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厚物质财富和事不避难、攻坚克难的精神财富,多条战线同时作战,不断化危为机,一路闯关夺隘,不仅创造了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的人间奇迹,也开创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只“5·12”汶川特大地震,改革开放40年来,矛盾和问题始终与四川的发展相伴相生。如今,与全国一样,四川的改革开放也进入到了“深水区”,新老问题交织叠加,形成不少难啃的“硬骨头”。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仅需要改革再深化、开放再扩大的决心,更需要提升攻坚克难、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必须熟悉“深水区”,唯如此,哪些改革需要大刀阔斧,哪些改革需要循序渐进,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必须了解“硬骨头”,唯如此,才能抓住重点工作、关键环节的问题症结和短板差距,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去解决,用改革之箭射中问题之靶;必须掌握“新规则”,唯如此,才能既立足改革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做好顶层设计,又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开放也是改革。改革为开放创造条件,开放又倒逼改革。当前四川正在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对内重塑四川经济地理,对外拓展四川发展空间。有人评价,“激活源动力”与“融入大循环”相得益彰,解决全面开放合作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难题,需要更多这样的“组合拳”。

    在发现问题中探路,在解决问题中进步,改革方能再深化,开放方能再扩大。

(四)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四川而言,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各族人民,是“初心”所系。

    一个多月前,“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凉山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悬崖上的基站”模型,在“大国气象”单元展示出来,精准诠释了改革开放洪流中,国家命运与个体命运的关系。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省份之一,省委将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也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其背后的逻辑在于:让9100多万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能激发9100多万人推动改革开放的更大潜力。

    但要让9100多万人共享精神物质成果并非易事。如果说改革的目的是利益共享,那么改革的过程就是利益调整。改革开放带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同时也让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更加频繁,调整利益关系的难度在加大。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仅需要始终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需要提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需求的能力。

    更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必须清楚不同群众的关切所在。近来,一则“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的故事刷爆朋友圈,反映出人们对优质公共资源如何均等化的关切;一篇“2500万人的力量”的文章引发共鸣,反映出人们对有梦想的普通人如何获得人生出彩机会的关切;一张“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照片争相转发,反映出人们对如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关切……只有把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方法,精准施策,才能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画好改革开放的“最大同心圆”。

    人民有期盼,改革开放有回应,砥砺前行才有力量。

(五)

    改革开放40年来的沧桑巨变,生动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个朴素的真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时代的必答题,人人都是答卷人。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个个闪亮的历史时刻接踵而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更大力度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几天前,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通过3公里长的跑道,今天的四川正与世界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看似不经意的每一次出发和抵达,共同孕育着改变四川历史方位的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出发、抵达、再出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坚定迈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 上一篇:伟大的变革:国家记忆 四川足印
  • 下一篇: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