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加快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

四川日报    2016年09月05日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王东明
 
编者按
    《中国旅游报》2016年9月2日发表了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的署名文章 《加快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本报今日予以转载。
    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纽带,是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旅游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期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把旅游业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十二五”时期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07万亿元、旅游经济总量升至全国第5位,正加快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
    旅游业已经成为四川重要支柱产业
“天下山水之观在于蜀”,四川旅游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这里自然风光独具魅力,拥有世界遗产5处、占全国十分之一,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保护区4处、全国排名第1。这里民族风情浓郁多姿,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的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神秘的民族习俗令人神往。这里多种文化交相辉映,有金沙—三星堆古蜀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彰显着历史的演进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旅游业走过了从“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再到“产业支撑型”的发展历程,正在快步迈入大众旅游新时代。
旅游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一个产业蓬勃兴起是顺应现代经济发展大势的结果,其培育、发展、壮大必然建立在经济健康发展基础之上。近年来,四川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坚定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全省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迈上3万亿元台阶,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特别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全省建成进出川大通道27条,高速公路、铁路通车总里程分别达6176公里、4700公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去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220万人,随着天府国际机场加快建设,成都将成为国内第3个拥有“一市两场”的特大型区域航空枢纽城市。这些为四川旅游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提供了有力支撑、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四川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引擎作用,把旅游业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意见》,成立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设立100亿元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深化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依法治旅规范市场工作,打出了政策扶持、资金保障、依法管理等一套“组合拳”,开启了四川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近5年,全省新增5A级景区7家、总数达到10家,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7个;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6.9%、连续跨过5个千亿元台阶。去年,接待国内省外游客2.45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273.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210.5亿元,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5.19%,已经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全民旅游和个性旅游为主的阶段,全域旅游是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简单而言,就是要改变单纯建景区、修宾馆的传统模式,推动资源、资金、政策、服务等围绕旅游业聚集和布局,从供给侧整体提升一个地区的旅游品质,让游客感到“一山一水总关情、一景一物都入心”。这些年,我们以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为突破口,强化成都增长极地位,推动成德绵广眉乐、成渝旅游经济带建设,支持川西北、川南、雅攀西、川东北四大特色旅游经济区错位发展,加快1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大成都、大峨眉、大攀西、大巴山等重点旅游目的地,初步形成全省旅游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
    四川民族地区特别是藏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们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突出文化生态特色,高水平规划发展中国最美藏区全域旅游,重点抓好稻城亚丁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康定环贡嘎山国家生态旅游区等建设,推动形成“北有九寨黄龙、南有稻城亚丁”的四川藏区旅游黄金品牌。同时,大力发展“藏家乐”“牧家乐”,对藏区城乡建筑精心设计,深度挖掘雄奇高原景观、浓郁民族风情、神秘宗教文化等特色元素,让游客处处体验藏区旅游的独特魅力。
    芦山地震灾区也是四川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地区。重建中,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以全域旅游为重点推进服务业重建,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新农村建设等都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培育打造大熊猫、茶马古道、蒙顶山茶等旅游品牌,推动乡村度假、农事体验、山地生态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去年,灾区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52.3亿元、比震前增长近一倍,成为我省发展全域旅游的一次成功探索。
    坚持做好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旅游业是最快走出低谷的产业之一。特别是随着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竞相涌现,旅游资源范围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市场边界不断拓展,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而且正当其时。
    四川是“农家乐”的发源地,培育旅游新业态一直比较活跃,既做大了旅游“蛋糕”,又促进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比如,我们深化农旅结合,发展集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初步形成环城市天府农家、川西藏羌风情、川南古村古镇等乡村旅游特色。比如,推进文旅结合,充分发挥四川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了宽窄巷子、水磨古镇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国际非遗节永久落户成都,彝族火把节被誉为“世界三大狂欢节之一”。比如,探索康旅结合,推出海螺沟冰川温泉、遂宁“中国死海”、绵阳北川药王谷等旅游产品,攀枝花正在打造全国首个阳光康养旅游城。
    在这个过程中,深入实施“旅游+互联网”战略,整合旅游、气象、环保、公安等资源,搭建联动指挥、户外应急救援和多语种旅游咨询等平台,初步形成集管理、服务、营销为一体的智慧旅游体系。我们还将进一步拓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等,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让大家到四川旅游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舒心。
    用市场的办法增强旅游发展新动能
    经过多年发展,旅游业开放性、包容性、竞争性特征更加鲜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旅游,尤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真正由市场说了算、向市场要活力。这些年,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大力实施旅游投资促进“双千亿”工程,连续两年举办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连续3年举办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创新方式搭建线上线下投融资平台,引进万达、华侨城等一批知名企业。2013年以来全省旅游招商签约3857亿元、完成投资2724亿元,为四川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营销是旅游市场化最直接的体现。我们围绕加快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大张旗鼓推介四川:打造大九寨、大熊猫、大香格里拉等“金字招牌”,去年面向全球推出“四川,不仅仅有熊猫”的旅游新口号;与美国内华达州、韩国首尔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法国、日本等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营销中心;精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欧洲熊猫粉丝四川探亲之旅”系列跨国营销活动。通过这些务实举措,充分展示四川对外良好形象,不断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四川旅游热”持续升温。
    始终把旅游富民作为根本目的
    旅游业是最典型的富民产业。据统计,1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能带动5个人间接就业。四川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始终把富民作为发展旅游的出发点、落脚点,通过创建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旅游商品等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目前,全省有400多万人从事旅游服务,以旅游为主导产业或重要产业的行政村超过5000个,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达到15万户,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提前奔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我省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既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方。我们把旅游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制定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实施“百A景区创建工程”,大力推进旅游扶贫示范区、示范村、达标户“三级联创”,加大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探索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参与旅游开发,建立门票分红、生态补偿等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近3年全省乡村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6%、去年达到1708亿元,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35万元,旅游扶贫直接带动50余万人脱贫,有力增强了贫困地区造血能力,让贫困群众背靠山水美景摘下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明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大会将在成都举办,我们诚挚邀请海内外朋友走进四川,畅游大美四川的好山好水,亲身感受天府之国的无穷魅力。
    (原载2016年9月2日《中国旅游报》)
  • 上一篇:​用好干群互动平台 践行网上群众路线
  • 下一篇:G20杭州峰会举行 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