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释放“生态红利” 共享“绿色福利”

甘孜日报    2016年09月01日

——我州加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本网记者 马建华
    生态“生”黄金 在家卖风景
    “这里的风景太巴适了,早晨还没起床就能听见放牧姑娘的歌声,一出门,雪山、草甸、牦牛进入眼帘,环境优雅、风景秀丽的山庄,确实值得到此一游。”8月25日,来自重庆的游客蔡先生对康定市新都桥的一户民居接待清幽的环境赞不绝口。
    “我开办民居接待十分注重美化和绿化环境,门前的花草都有人看管,从不让人乱踏乱踩,所以花草才这么茂盛。”民居接待户邓珠告诉记者,游客大老远的跑到我们康定来看什么?就是看风景呀,所以,我想尽办法也要把民居接待环境绿化好,风景好,赚钱就更多。
    江河波涛奔涌、草原芳草萋萋、湖泊烟波浩渺、森林百鸟翔鸣……大山大水大美甘孜以秀丽身姿聚焦世人目光。
    时而凭窗远眺,时而举起相机,窗外的皑皑雪山跃然跳进了相机里,8月24日,北京摄影爱好者李先生被康定市雅拉乡中谷村的美景深深吸引:“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清新空气、舒适温泉,能在这样惬意的环境中住上几天,比神仙还舒服。”
    中谷村位于“康定—塔公—新都桥”旅游环线的起点,全域为山地峡谷,有丰富的温泉地热资源。即使是寒冬腊月,在木格措景区,多个高山湖泊和温泉,原始森林、草原和雪山景观互相交融,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小村庄游客熙熙攘攘、分外热闹,目前,中谷全村发展民居接待户40余户,星级乡村酒店2家。去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解决本村就业1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近1000万元,民居接待户年均收入大多在16万元以上,乡村酒店最高收入则在60万元以上。“我家这栋三层楼的客栈,有15间房间,一次性可以接待30多人。生意很好,这都是生态建设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村民龚显康满面喜色。
    行走在甘孜藏区,藏式民居与当地蓝天白云相映衬,形成美丽的风景线。随着道路向前延伸,自然风景在变,藏式民居的结构造型、外观颜色也在变,可谓“一县一景”。道孚民居是集绘画、雕塑、雕刻、建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前来参观过的游客纷纷赞叹其 “规模宏大、精美绝伦”。民居内唐卡彩绘连壁,雕镂精细,粗橼巨木,龙抱虎伏,客厅神龛上,历代藏传佛教主宝像庄严,佛龛下香烟缭绕,盏盏青灯荧荧,别具风情。融民族建筑、宗教文化、民族风情为一体,堪称“康巴第一藏房”。
    近年来,道孚县大力发展藏族民居旅游项目,以当地独有的壮美风景为基础,大力发展家庭式旅游接待项目。在道孚县民居协会的促进下,已鼓励当地150户藏族家庭加入民居协会开展家庭式旅游接待项目,从旅游项目中获取更多收益。
    干净的街道、整齐的谷仓、崭新的藏式民居,草场的尽头掩映着巍峨雪山。这就是道孚县协德乡街村如今的全新风貌,来村里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
    “街村的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有历史遗迹,附近有温泉、亚拉雪山,发展旅游潜力巨大。”协德乡党委书记约来说,“美丽新村”建设项目针对发展潜力大的村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风貌改造,打造旅游新村示范点,辐射带动更多类似山村发展致富。
    “看雪山、看草原、看民居,美丽的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去年十一黄金周,我们家就挣了1万多元,去年一共挣了近4万元。”村民孔多科自豪地说。
    开展全域旅游,我州生态“红利”凸显。生态旅游产业成为甘孜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以保护促发展”的原则下,我州初步形成了以冰雪、森林、湿地、草原、湖泊、温泉等生态旅游为主导,民族文化风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生机勃勃的生态旅游产业如一家家“绿色银行”,帮助我州农牧民“借景生财”,不断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记者从旅游部门获悉,今年,我州力争接待游客1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87.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75亿元。
    生态治理 留住碧水蓝天
    “没有想到植被十分脆弱的色达高寒县城也有碧波荡漾的湖泊,黄鸭戏水,碧绿的山坡倩影倒映湖面,实在是太美了。”来自深圳的游客牟女士站在位于色达县城郊区色曲河上的果根塘湿地内湖大坝上激动地拿着手机玩起了自拍。
    绿草青青的人工岛上,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正艳,一条势如长龙的铅丝笼坝沿着色曲河蜿蜒而上,呵护着一片片绿茵茵的草地。数公里长的人行道上,行人如织。市民、游客纷纷点赞,湿地公园让游客多了一个美妙的去处,气候也不再干燥了。
    “两年前色曲河果根塘区域还是乱石嶙峋、垃圾成山,荒漠化严重。通过实施果根塘生态保护与治理项目,这一现状正在改变,河变湖(湿地)正在成为现实”。在色达县工作了20多年的周恩军告诉记者,色达县城海拔近3900米,气候寒冷,不利于植物生长,植被覆盖率极低,生态脆弱。滔滔色曲河从县城边经过,除了带来满河的泥沙外,河边俨然就是一处天然垃圾场。夏天臭味扑鼻,冬天尘土飞扬、黄沙满天。
    2013年,县住建局正式启动了果根塘生态保护与治理项目总体规划工作。建设规模及内容包括治理色曲河果根塘区域河道长约7公里,治理区域总面积为7345亩,包括河道治理、湿地恢复、草地治理等,属“政府投资类规划”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资金7753.5万元,全部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2014年8月8日,由县项目促进中心牵头负责实施的果根塘生态保护与治理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内湖修筑、拦水埂和透水坝砌筑、湿地岛垒筑、溢流坝和匣坝的坝体浇筑、河道疏浚、铅丝笼护岸、植被绿化、管理用房、海漫、坝体桥面、外湖湖底平整等施工。该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该项目建成后,可有效保护果根塘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湿地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增加色达城区空气湿度和含氧量,提升人居的舒适度,为动物提供很好的栖息地。” 县项目促进中心主任谭光翔告诉记者,等正在规划建设的白塔公园建成后,这里将形成水天一色,湿地、公园共存的景观带。
    石渠县城海拔4200米,有世界高城之称。高海拔,带来生态保护的高难度。来自省林业厅的检测数据显示,石渠县沙化面积已达60%,且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每年1-5月均有30次以上的沙尘暴、黑风暴,全县每年八级以上的大风日达56天;地下水位下降日益明显、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沙进人退、鼠进人退”情况已在该县不同程度发生,是我省生态环境恶化最突出的县。
    石渠县提出坚决打赢保卫家园生态治理攻坚战,还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在播种牧草,恢复草场方面,该县以点带面,通过落实责任制,把牧草种植和国家草补资金发放相结合,对超额完成牧草种植的牧民,全额发放草补资金并予以奖励,对未完成牧草种植任务的牧民,给予警告和一定处罚,色须镇红旗一村的黑土滩经过两年治理,上千亩黑土滩变为绿草原。
    在草场管理方面,从20亩到100亩,根据牧民实际情况,把大围栏变为一个个小围栏,把上千上万亩草场,细化到每一户牧民头上,解决了过去大围栏大草场管护不力的现状。在小围栏管护模式下,每一个围栏的内牧草由每一户牧民自行管理,自己使用,多劳多得。通过这种方式,牧民管护牧草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优质牧草逐年增多。
    在利用生态原理消灭草原鼠害方面,该县积极探索改良已有水泥柱鹰架,使用更为简便易行的塑料管制作高度适宜的鹰架,引鹰捕鼠。这种新型捕鼠鹰架易于制作,易于安放,成本低,可以大量安置在鼠害严重的草场。
    “十多年前,我望着逐步退化的草场忧心忡忡,因为我们生计的家当是牛羊,而牛羊是离不开草场的,现在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后,看着退化的草场又充满了生机,我的担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8月26日,理塘县禾尼乡禾然色巴村牧民昂旺洛绒充满信心地说。作为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项目试点县之一,该县先后承担了八期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项目,600余万亩退牧还草效益已开始凸显。
    8月20日,色达县环林局作业工人拉波对已种下的草籽进行薄膜覆盖浇水。他说,在317国道沿线栽种了云杉、高山柳上万株,撒播披碱草、孔雀草、金璐梅、紫花苜蓿等花草种子300余斤,现在已经全部完成种植。今年,色达将投入600余万元,对色达县翁达镇到县城可种树种草种花路段42公里进行全面绿化。
    在全州,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攻坚战已经打响。今年,我州启动实施《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定《甘孜州生态保护条例》;积极申报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加快推进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区清理核查和规范管理工作;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3.86万亩,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和退牧还草工程,兑现草原生态奖补资金4.97亿元、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84亿元;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度,大力实施沙化治理、鼠虫害草地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依法管理国有林 7127.3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万亩。义务植树200万株,完成国省干线绿化150公里。加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启动海子山国家级湿地保护工程。抓实森林草原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水土流失和沙化治理工作。
    守住生态红线 建设美丽生态甘孜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2015年召开的州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了以“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为抓手,着力构建“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格局。
    这是足以让每一个甘孜人自豪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州森林面积465.32万公顷,约占全省森林面积的三分之一。良好的生态,使我州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全省各市州前三甲。
    当环境改善愈发催长生态红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生态已成为我州和谐发展的最大资本和优势。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我州发展的“关键词”,更是发展的“主题曲”。“十三五”期间,我州将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合理划分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形成统领全州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格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州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 进一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不断深化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认识。据州环境保护局负责人介绍,因为触碰了“生态红线”,近年来,我州把三十余家企业拒之门外。
    “牢固树立‘决不允许有裸露大地’的理念,以最严厉的措施,保护好‘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让甘孜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2016年州政府工作报告上这段话道出了甘孜人对生态环保心存敬畏。我州坚持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奋发有为,乘势而上,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建设美丽家园。
    结合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我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建设幸福美丽新村20个,全面改善农户居住条件,到2020年,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开展农村卫生环境治理工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极具生态和谐的幸福美丽新村。
    “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走生态路,环境改善惠民生,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使农牧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干部和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猴儿啊,快下来哟……”8月23日下午1点,随着色达县环林局职工曾云的呼喊声,霍西乡山林上茂密的树枝开始晃动,上百只藏酋猴陆陆续续出现在眼前,就像孩子一样迅速来到曾云身旁争抢他带来的食物。猴群与人和睦相处,描画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图景。
    据曾云介绍,从今年初,他就开始喂养猴群,共有四个喂养点,喂养猴子近五百只。眼下,这几个喂养点成了游客到色达旅游的“著名景点”。曾云说:“过去看不到这么多猴子,这几年生态好了,森林覆盖率增加了,野生动物也多了。”
    随着我州生态建设的推进,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特征更加显著。我州有哺乳动物360余种,仅高等植物就有近400种。这些生态资源成为我州生态旅游的重要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
    青山不语自多情,绿水无言却流深。随着我州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这里的青山绿山开始成为“金山银山”,为跨越发展不断释放着无尽红利。
    
  • 上一篇:​我州政策扶持创业有效带动就业
  • 下一篇:李在远赴炉霍县蹲点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