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奋笔疾书“脱贫答卷”

甘孜日报    2016年08月23日

——我州上下同心聚力扶贫攻坚
      
石渠县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劳务收入分红大会。石宣供稿
   ■本网记者 田杰 周华 陈杨 马建华
   我州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和全省扶贫攻坚“四大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任务极其艰巨……
   贫穷,客观存在。脱贫,使命神圣。
   这,是一场特别的战斗。
   立奔康之志,鼓奋进之气,我州举全州之力,誓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作出“不落下一乡一村一户一人,不给全国全省拖后腿,不做同步小康的最后一块拼图”的庄严承诺,排除万难,决战决胜,奋笔疾书“脱贫答卷”。
   创新扶贫思路
   加快脱贫攻坚进程

   为进一步加快全州脱贫攻坚进程,州委、州政府采取超常举措,创新扶贫思路,在省下达我州2016年度213个退出贫困村、2.8513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上,自加压力,将退出贫困村调整为281个、脱贫人口调整为3.2275万人。确定了“1564” 脱贫攻坚思路和“358”示范工程(其中“1564”思路,即:“一个纲领、五大行动、六项工程、四重保障”,一个纲领是指“4+12+N”的一套行动纲领;五大行动是指高寒牧区解困、生态绿色扶贫、金融资本互动、定点单位帮扶、基层力量参与;六项工程是指产业示范、创业明星、外出务工、希望助学、天使阳光、关爱温暖工程;四重保障是指人才、机构、资金、纪律保障。“358”工程示范工程,即:3个脱贫攻坚示范县、50个脱贫攻坚示范村、800户脱贫攻坚示范户。)。同时,还建立了脱贫攻坚“1库6制”即:扶贫攻坚综合信息库,扶贫攻坚咨询评估督查制、上下衔接制、数据监测精准制、考核评价制、社会力量参与制、行业扶贫考核制。
   到目前为止,2016年度全州3.2275万脱贫人口中,实现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1.5561万人,完成生态扶贫和移民安置0.1193万人,纳入低保政策兜底0.6979万人,纳入医疗救助扶持0.2630万人,完成灾后重建帮扶17户。同时,2016年度281个退出贫困村中有118个村实现了有硬化路,190个村实现了有卫生室,230个村实现了有文化室,281个村实现了有手机网络覆盖。目前,全州共有9087名贫困人口完成了脱贫任务,中央、省、州、县四级财政共到位各类扶贫资金24.71亿元,为脱贫攻坚首战必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携手奔康路
   庞大民生棋局展开

   到2020年,全州18个贫困县(市)和136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4.84万户贫困户和19.36万建档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全州贫困群众在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2016年务必实现3.2275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281个贫困村“摘帽”。
   这是一盘庞大的民生棋局。
   接受挑战,除了勇气,还需要睿智。脱贫攻坚是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精细化是关键。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
   从河谷到平原,从游牧到定居,从帐篷、草坯房到明亮、宽敞的砖房、楼房。红顶白墙的新居,平整干净的水泥路,忙着装修的村民,还有不时传出的欢笑声……这是7月18日,记者在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看到的喜人景象。
   该村牧民扎西和往常一样,把牦牛放到草场后,他回到家里,悠闲地喝着酥油茶,兴致盎然地带着记者参观他正在装修的房屋。
   记者在扎西正在装修的牧民定居点看到,现代化的电器、卫生间一应俱全。扎西说:“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把家里空置的房子租给木雅泽朵公司,他们花钱装修搞开发,我坐在家里领钱就是了,旱涝保收,收入有保障。”
   据了解,由政府搭台,引进木雅泽朵公司,开发打造以俄达门巴村为核心的木雅景区。通过群众资产入股方式,将49套空置的牧民定居房租赁给公司整体开发包装。2015年,村民领取临时用工工资约36万元,村集体运输队领取运输费约75万元,村集体分红36万元。同时,贫困村民可优先选择从事景区服务性工作,公司每年出资40余万元,为170户727名村民购买医疗保险和适龄人员农村养老保险。
   “省委统战部第一时间派驻‘第一书记’蹲点帮扶我乡俄达门巴村。积极筹建该村第一家乳制品加工厂,并在州职业技术学校、省旅游学院,开展‘双语’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呷巴乡党委书记兰卡泽郎告诉记者。
   该村立足牦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培育牦牛产品加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按照“产业主导、龙头带动”的思路,目前,正积极对接蓝逸集团,通过“奶站+奶吧”的模式,力争形成牦牛奶收购、运输、销售一体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同时,该市计划投资1000万元,在俄达门巴村实施通村通达工程,建设通村公路10公里;计划投资56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确保村民安全饮水有保障;计划投资1000万余元,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45户用电难问题;积极与电信公司衔接,力争今年通电话、通宽带;围绕打造国道318线最美景观大道重要节点,投资60万元,实施318沿线加水点风貌改造工程,把14个加水点建成集加水、餐饮、休闲、特色农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小型特色综合服务站。投资92万元,实施生态提升工程,实现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干部心中都装着一本明白账。记者走进色达县旭日乡精准扶贫办公室,只见档案柜里一盒盒贫困户档案摆放得整整齐齐。翻开卷宗,贫困户姓名、所在村组、家庭人员情况、家庭经济收入、生产生活条件、帮扶责任人员、帮扶规划方案、帮扶实施情况,一应俱全。
   全州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在旭日乡可一斑窥豹。要脱“穷帽子”,先挖“穷根子”;要挖“穷根子”,开准“药方子”。挨家挨户地走,一家一家地问,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和认真分析。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每个“第一书记”都有了一份“民情档案”和“民情地图”, 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一清二楚、了然于胸。
   建卡“点对点”,我州将“挂包帮”、“转走访”作为扶贫开发最重要、最具体、最基础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将扶贫发展资金与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挂钩,逐村逐户量身定制脱贫良策,通过实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的“五个一批”行动,通过实施“六大战略”,确保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以及社会保障等精准到村到户,真正帮到最需要的人、扶到最关键的点,切实做到分门别类、分层实施、分兵突围,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协作性、提高实效性,按照“3+10”扶贫攻坚方案,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通过对各乡镇、村和贫困户开展“解剖麻雀”式的调研,号准“脉搏”,摸准“病灶”,找到“短腿”,深化精准扶贫措施,“对症”开“处方”,实现靶向治疗、精准“滴灌”,真正做到一乡一计划、一村一对策、一户一方法。
    帮扶兴产业
    激发致富的新能量
    “精准扶贫记心上,政治责任肩上扛;增收减贫是核心,产业增效切莫忘。”在丹巴县中路乡俄满村 “第一书记”蒲吉星的驻村笔记上,笔者看到了这首“扶贫诗”。
    “输血、失血、再输血、再失血”,曾经是扶贫中的“恶性循环”。甘孜在思考,如何走出脱贫返贫这个“怪圈”?那就是有产业脱贫生底气——摸穷底,集中先啃“硬骨头”;挖“穷根”,创出脱贫新模式;兴产业,激发致富新能量。
    在色达县旭日乡江达村中药材实验基地,“第一书记”刘成章正指导着贫困村民管理铁皮石斛。这个由绵阳农商行帮扶建成的试验基地投资25万、占地10亩,种植了铁皮石斛、秦艽、羌活、大黄等二十多种药材,基地将对比种植结果挑选适合高原生长、市场经济效益好的药材“择优”在全乡甚至全县推广种植。刘成章告诉记者,在推广中药材种植中,将做好与市场的“对接”,确保这个产业能持久发展,确保群众种植能增收致富。
    走进泸定县杵坭乡松林坪村,看到田间头的蔬菜长势喜人,丰收的喜悦让这里的村民笑逐颜开。“我们村的蔬菜还未上市,很多菜商已经和我们联系好了,今年赚个万把块钱是没问题的。”村民德吉对“行情”十分看好。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泸定县确定了“优农强工大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打造“连通内地、服务全州、辐射西藏”的“菜篮子”供应基地,已发展核桃6.23万亩,特色水果3.5万亩,魔芋1.5万亩,花椒2.5万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3万亩,建成蔬菜产业基地21个,蔬菜种植面积达3万亩;建成中药材基地0.7万亩,羊肚菌等食用菌基地1500亩。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创建了泸定“红樱桃”、“雪域野农苹果”、“幸福仙桃”等本土农产品品牌。
    看真贫、扶真贫是情怀,兴产业、真扶贫是能力。在“精准扶贫”中,我州响亮地提出——“输血”摘“帽子”,“造血”拔“根子”,通过发展致富产业,增加‘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钱袋子’鼓胀,全力助民增收,实现真正脱贫。
    干群齐发力
    吹响整体脱贫冲锋号
    今年2月28日,在我州2016年脱贫攻坚大会上,18个县(市)就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签订责任书。这是一种仪式,彰显出坚决拔掉穷根、建设富裕甘孜的意志和决心;这是一个标志,吹响了责任帮扶、限期摘帽,力争到2020年全州整体脱贫的冲锋号。
    誓师动员,凝心聚力;勇士壮行,势在必胜!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扶贫工作之于我州,不是一项工作,而是全局和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民生之首、发展之要、赶超之策。
    脱贫攻坚等不起、慢不得、玩不起,需用“精”字搞实施,更要以“严”字来管理。通过对42个乡(镇)51个村的暗访督查却发现基层扶贫“软肋”,州委书记刘成鸣怒批“分管领导一问三不知,建卡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政策一无所知;帮扶只送高压锅,对贫困户帮扶仍停留在‘柴米油盐’; 基层不敢管,‘第一书记’走读不走心;‘抓阄’确定贫困户,让富人戴帽,穷人落榜”四大怪象,切实解决职责不清、明责不够以及验责不严、问责不力等问题,着力解决攻坚“劲头不足”、奔康“办法不多”以及“工作差不多就行、过得去就算”等问题,果断“挥泪斩马谡”。通过如此一“逼”,“逼”出实干、“逼”出担当,“逼”出我州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严实作风、干事激情和务实作为,让各级干部真正做到“承责于民、闻责起舞”。
    脱贫奔康的攻坚大幕在雷鸣战鼓与冲天号角之中拉开,脱贫攻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都已确定,攻坚的节奏骤然加速。
    在雅江县米龙乡程章村,“第一书记”陈银军正在走村串户,忙碌不停。“藏香猪养殖场已经建成,可喂养200头猪,还得忙大蒜种植的事,2020年要脱贫奔小康,时间紧迫啊!”
    着急的不只陈银军,全州1360名“第一书记”都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按照“每年有新变化、三年上新台阶、五年全面脱贫”的要求,到2020年,全州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136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两不愁,三保障”),让贫困地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强大的决心、更创新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超常的力度,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穷则思变,贫则不安。宁可苦干,决不苦熬。着急的也不只是帮扶干部,渴望脱贫致富奔康已经成为每一个贫困户的强烈愿望。“人家驻村干部都使起老命帮我们,我们再也不能抱着‘穷就穷到住,政府有照顾’的想法过生活,我们也要发展产业挣票子摘‘帽子’。”巴塘县夏邛镇孔打伙村村民桂英拉姆满怀感激,也满怀信心。桂英拉姆原来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去年养了100多只鸡和40多头猪,年底卖了8万多元。现在,她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修建了一栋五层楼房,准备搞民居接待。通过扶贫干部实实在在的帮扶,脱贫奔康效果立竿见影,贫困群众心劲高了,信心足了,更上层楼的雄心有了。
    从以往的“一人帮”到“大家帮”,从“一厢情愿”到“同频共振”,众人拾柴火焰高。脱贫攻坚,全州上下精力再聚焦、财力再聚焦、合力再聚焦!铿锵誓言响彻康巴大地,神圣使命铭刻干群心间!坚持定力,开足马力,精准发力,深处着力、增强实力,部门合力,干部有为,群众主动,人心齐泰山移。我州干群正在共烧热脱贫这口“锅”,同搬开贫困这座“山”,共划发展这条“船”。
    行走甘孜,解码扶贫,看到的是全州上下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看到的是以愚公移山之志苦干实干,看到的是精准扶贫扶出了志气、夯实了人心、振奋了精神、推动了发展。
    
   
   
      
      
      
      
     
   
  • 上一篇:省委宣讲团到我州宣讲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
  • 下一篇:我省明确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