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四川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思路

四川日报    2016年08月18日

     ■孙夏 张伯骏
     “十三五”期间,全国计划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1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完成这一目标,并响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深化精准扶贫、创新扶贫理念的号召,各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全面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地貌景观多元,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丰富。同时,省内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在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四川以“旅游兴川、旅游强省”为目标,积极探求旅游扶贫新模式,为提高省内贫困人口收入、推进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优化产业结构
     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成本较低、适用性强、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等特点,发展旅游产业,一方面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潜能,另一方面也能解决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失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相比传统的简单给予资金和物质帮扶的扶贫方式,旅游扶贫的着力点在于开发当地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消费市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由低附加值产业向中高附加值产业转变。
     首先,继续创新旅游扶贫投资模式。旅游扶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多方面投入资金,要拓宽投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结构,推进银行与企业对接、银行与旅游业对接,实现政府引导、社会投资,为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物质支持。
     第二,继续促进旅游资源整合。实现景点、住宿、饮食、交通、购物、娱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打造旅游品牌,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业自主管理、自主盈利的能力。
     第三,继续处理好旅游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协调关系。四川省以“旅游+”作为产业转型的有效路径,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进一步带动了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平武县为例,该县充分整合农业观光、乡村美食、养生药材等优势资源,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支柱、低碳工业为支撑、特色农业为基础的绿色低碳产业结构。
     打造精品旅游
     从“粗放”向“精准”转变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以特色产品为依托。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瓶颈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开发项目同化以及民俗活动形式单一等方面。打造精品旅游,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完善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停车场、洗手间、供水供电、应急救援、安防消防等内容,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游客的观光体验和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为旅游扶贫战略打下坚实物质基础的第一步。甘孜海螺沟改建景区内特色步道及配套服务设施,新增并完善景区各类标示牌约3000个,并对磨西镇度假区内民居进行改造。
     第二,突出旅游特色,提高旅游产品层次。要根据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开发和培育出独一无二的高质量旅游产品,创造旅游品牌。一方面避免相似地区旅游产品雷同,另一方面赋予本地区旅游产品深厚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层次。甘孜积极打造“圣洁甘孜”区域公共品牌,以“酒、肉、果、蔬、茶、菌、药、水、粮、油”十大产品为主导,以非物质遗产文化、情歌文化等为主题,研发各类旅游商品。
     第三,提高游客对于民俗风情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在提高游客的观赏体验,包括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表演这一层面,省内各旅游地做得较好,但在增强游客对旅游地风土人情的互动体验方面较为不足。要依托少数民族各类节庆,开发各类民俗活动,全面展现四川省各少数民族特有民俗风情,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民居文化、民间艺术等,丰富游客的观光体验。
     建设智慧旅游
     从“低端”向“智能”转变

     随着旅游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互联网+旅游”阶段,智慧旅游既能促进游客消费方式的转变,其信息共享的特点,也能推动经营者服务水平和经营水平的提高。目前,省内已有13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33个智慧旅游试点景区。贫困地区打造智慧旅游,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快电网电信建设和升级,提高旅游地WIFI覆盖率,这是打造智慧旅游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采集与处理平台。一方面推出旅游APP与微博微信平台,集食住行等各类信息于一体,为游客提供天气和交通实时信息和景区三维实景等,做到从电脑到手机终端一键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尽快建设和完善旅游运行监管和安全应急管理平台,对旅游地人流量进行监测、引导和分流,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和旅游质量。九寨沟借助“智慧九寨·景区时空分流集成管理系统”合理安排疏导游客,在国庆和春节黄金周等高峰期,也避免了景区拥挤现象。
     第三,扶持贫困地区打造电商平台。积极整合旅游地农副产品以及地域特色旅游产品资源,引导当地商家开展订单化生产,为购销信息双向流通提供媒介,促进贫困地区商业管理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保护生态平衡
     从“短期性”向“可持续”转变

     落实旅游扶贫政策短期内可以为当地贫困人口创收,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客流量的增加,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又会为当地生态带来不利影响。为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在发展地区旅游产业时,要将开发特色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如果一味索取自然资源而不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首先,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全面防治污染。以稻城县为例,一方面推进退耕还林、人工造林、草原禁牧工程,加强生态保护;另一方面实施生态植被恢复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苗木花卉培育基地,推进生态建设。
     第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破坏旅游地生态环境的行为在法律上予以明确和细化的处罚;在执法上要加强环保日常检查和非法排污管理,加大非法开采非法排污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第三,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终身追责制。对旅游地等生态脆弱地区,建议取消GDP考核,转为建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体系,力求保证旅游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完整性。
     此外,四川省还设立了四大片区(秦巴山片区、乌蒙山片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旅游扶贫促进中心,构建“1+4+N”旅游扶贫规划体系。相信十三五期间,四川省还将继续发挥省内旅游资源的强大优势,深入落实旅游扶贫战略,为实现贫困地区早日脱贫、步入小康不断提供助力。
   
   
   
      
   
  • 上一篇:七部门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
  • 下一篇:​川滇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