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走进“多彩”甘孜 畅游“醉美”山水

甘孜日报    2016年08月08日

——写在第九届康巴艺术节到来之际
      编者按: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民族地区脱贫奔康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的召开,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十三五”期,我州将深入贯彻中央治藏方略和省委藏区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突出脱贫奔康和长治久安两个关键,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精心组织实施扶贫攻坚、依法治州、产业富民、交通先行、城乡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略”,坚守生态底色、打造全域旅游,创造美丽、传播美丽、分享美丽。
    ■本网记者 马建华
    层叠的山峦、高耸的雪峰、蔚蓝的湖泊、幽深的沟壑、寂静的草原、奔泻的河流,蓝天之下、高原之上,弥漫着一种亘古不变的诡秘和魅力,大美甘孜,醉了天下人。欣逢盛世,百万甘孜儿女奏响了一曲大气磅礴、恢宏豪迈的激越之歌!
    大美甘孜等你来
    雪山冰川、地热温泉、原始森林、高山湖泊、雪山草地魅力无限,古文化遗址风韵独特,民族风情绚烂多姿,扎溪卡草原、德格印经院、新都桥、国道318县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泸定桥、康定情歌等旅游十大亮丽名片摄人心魄,香格里拉之巅贡嘎雪峰,“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稻城亚丁,中国最美乡村“古碉藏寨美人谷”,自然风光大美天成;这里,多民族长期交融交汇,造就了多彩纷呈、地域特征鲜明的康巴文化,中国雕版印刷活化石德格印经院文化底蕴深厚,世界名曲《康定情歌》和《岭·格萨尔史诗》蜚声海内外,英雄泸定桥铸就了红军长征不朽的丰碑,历史文化厚重古朴。
    2012年,我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把全州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按“三圈两轴”布局启动全域旅游。2013年,以备战“稻城机场顺利通航、亚丁景区精彩亮相”为抓手,引领了甘孜州南部和北部旅游。2014年,确立“以全域旅游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着力实施文旅、农旅、城旅、体旅“四个融合”。2015年,启动了海螺沟创“5A”,泸定桥、康定木格措、丹巴甲居藏寨创“4A”等系列创“A”活动,并将甘孜旅游精准定位为“全域山地旅游”。同年8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全域旅游上升到国家层面。
    2016年2月6日,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把我州整体纳入创建范围。
    州委书记刘成鸣强调,全州上下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标,甘孜将制定促进旅游发展相关政策,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丰富旅游业态,优化旅游产品,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的旅游市场。
    国际生态旅游专家杰德·魏恩加腾在谈及甘孜州旅游时说,甘孜州拥有世界级的山地景观、完整的生态体系、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甘孜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文明的结合是绝无仅有的,“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只存在于博物馆内,但是,来到甘孜,游客能体验这些文化,亲身感受到它们的存在。甘孜有许多不为世人了解的珍禽异兽,许多传统手工艺流传至今、无与伦比,格萨尔故事口口相传,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甘孜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惊艳不已。甘孜拥有国际一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发展山地旅游条件已经成熟。”
    蹦恩出生在稻城亚丁景区内康古村,靠妈妈一人劳动,只能解决温饱,21岁的蹦恩必须担起挣钱的责任。正当蹦恩一筹莫展的时候,亚丁景区为应对随着游客增加而加重的工作任务,再一次优先面向景区内群众招聘工作人员。这给了蹦恩一个既能留在家乡又能挣到钱的好机会。
    蹦恩告诉记者,她现在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和600元的生活补助,除了自己的开销和给弟弟的生活费,一年下来还能给家里补贴1万多元。
    稻城县委书记曾关和说,发展旅游,就是要让老百姓从中赚钱,实现旅游扶贫。目前,亚丁景区共有工作人员700余人,其中70%是本地群众,亚丁地区还有不少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依托旅游发展搞起了旅游接待。
    曾经是省定贫困县的稻城依托已建景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通过近几年亚丁景区的发展,稻城县由八七扶贫的省定贫困县,到去年县级财政收入突破1个亿,城乡居民年均收入达到1.7万元。依托在建景区拓宽增收渠道,康定“木雅风景区”则以“政府+公司+贫困村”的模式进行开发,工程建设以使用当地劳动力为主,景区开发公司为当地居民购买医保、社保。农民以房屋、宅基地、草场、森林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伙制、合作制等形式,参与景区开发并从中获得收益。
    2013年至2016年期间已累计投入6亿元,完善各种旅游设施,将稻城送上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快车道。2015年,稻城县共接待游客125.8万人次,相比上一年增长了156.7%;实现旅游收入10.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1.1%。
    我州在发展旅游产业中,紧紧结合实施产业富民和扶贫攻坚战略,依靠农牧业和旅游业双轮驱动,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的新引擎,全力打造“圣洁甘孜”品牌,培育一批品牌旅游商品,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饮食产品,形成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推出具有民俗风情的旅游娱乐项目。同时,以建立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为抓手,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坚持山地旅游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东部环贡嘎山旅游环线、南部环亚丁旅游环线、北部格萨尔文化旅游带建设,形成“两环一带”旅游发展布局。
    我州提出要建设生态旅游经济强州、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和接待人次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达到200亿元和2000万人次,对GDP贡献率上升至40%,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到8万人,占全州从业人数的43%;农牧民旅游纯收入6021元,占农牧民全年总收入的33%;旅游税收占全州财政税收的45%。
    今天的甘孜,山地风光交相辉映,民族风情多彩和谐,特色风物奇异富饶,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投资者发展创业、旅游者休闲体验的好地方。
    文化甘孜踏歌来
    石渠县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以上,藏语称为“扎溪卡”,意为“居住在雅砻江边的游牧部落”。广袤的草原、世界最美的湿地、巍峨的雪山、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勾勒着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牦牛文化”、“部落文化”、“青稞文化”则构筑起这里厚重的人文景观。
    7月30日,来自五湖四海和国内外的嘉宾站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感悟扎溪卡部落深处的恢宏历史文化。第九届康巴艺术节暨“圣洁甘孜、吉祥太阳部落”——2016中国·石渠帐篷节盛大开幕,石渠县委书记袁明光难掩激动之情,他满怀信心地说,十三五期间,石渠县将围绕“世界最美湿地”、“千年唐蕃古道”、“石刻艺术王国”、“吉祥太阳部落”四大名片,建构“一环两带三区”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相关设施,打造精品线路与景点,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争取成功申报一个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此次帐篷节必将成为充分展示石渠风貌、特色民族文化和美丽风光的窗口,有力促进石渠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的转化。
    作为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甘孜州不仅孕育了情歌文化,还是格萨尔王故里、香格里拉核心区、嘉绒文化的中心、茶马古道的主线,舞蹈巴塘弦子、甘孜踢踏、石渠真达锅庄享誉中外,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在这里共存,造像、壁画、阿西土陶、郎卡杰唐卡、新龙药泥面具、麦宿河坡手工艺品等文化艺术内涵深厚。
    今年初,北京新时代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已与炉霍县委、县政府签订了旅游文化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意投资2亿元对甘孜州郎卡杰唐卡文化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助其建立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精品旅游酒店和禅修中心,进而将其打造成郎卡杰唐卡文化产业园。
    据了解,郎卡杰唐卡文化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工作已于4月完成,与其配套的炉霍县青年文化创业园投资有限公司已经注册成立,炉霍县艺术职业培训中心正在组建。郎卡杰唐卡文化主题精品旅游酒店、禅修中心两个项目正在筹备。
    5月底,炉霍县委、县政府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天空的装饰者——郎卡杰唐卡艺术精品展,引起了强烈反响。6月上旬,展览继续在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举办。
    郎卡杰唐卡是我州重要的文化遗产,实施郎卡杰唐卡文化产业园项目对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年上半年,我州圆满完成了康巴艺术节参加深圳文博会的组织实施工作,实现了“康巴组团精彩展示、康巴抱团项目推介、康巴整体宣传促销”的三大目标,我州产品在数以万计的评选中获得了1金3银2铜的好成绩,并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
    完成了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产业富民战略文化产业目标任务内容及对各县考核体系架构的制定工作,有效地推进了产业富民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完成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文化资源分布丛书(甘孜卷)》的初稿文本编撰和《文化甘孜》纪录片初稿样片拍摄制作工作,为我州文化产业“十三五”工作奠定了基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组织完成了州民族歌舞团赴韩国参加“2016第十二届釜山国际舞蹈节”,实施我州文化走出去战略,传播了厚重的民族文化,为世界了解甘孜文化打开了窗口。
    奋进甘孜梦想来
    盛夏的炉霍县虾拉沱村,碧波万顷的青稞和土豆苗,鲜艳的花朵、翠绿的树木簇拥着典雅别致的藏寨。鹿苑山庄的老板廖才龙热情地招呼着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的游客,不遗余力地向游客介绍山庄的藏族特色美食,游客们边听介绍,边按动相机快门拍摄乡村美景。
    廖才龙告诉记者,他开办这个山庄有几年了,导游带团开着大客车来旅游的很多,自驾游客也不少,他的山庄一次性可接纳100多人,游客可以吃藏餐,月朗星稀的夜晚,还可以走出户外拍摄月亮星星。山庄生意逐渐红火,他们一家把土地转包给村民,专心做旅游接待。生意特别好的时候,他们要请村民来帮忙,付给村民工钱。一年光民居接待收入就有二三十万元。他们一家四口人,人平收入超过了5万元。
    这两天正是核桃上市的季节,康定市金汤乡先锋三村的周易洪看到枝头上挂满了核桃,心情愉悦地说:“别看这核桃树才嫁接两年,可结出的核桃又大又饱满,很有卖相。去年5亩多地的核桃收入就超过了5万元,今年的收入肯定比去年高。”
    “我们达杠村的苹果在外面很有名气,已经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去年全村苹果产量达90万公斤,收入达600余万元,每户收入7万元左右,村民种苹果的积极性也很高。”康定市姑咱镇达杠村村支书告诉记者。
    康定市捧塔乡藏香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从事藏香猪规模化、专业化养殖的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采用“免费供种——养殖户饲养——按照保护价回收——统一加工销售”的运作模式,与养殖户签定了供种和保护价回收定单。
    “今年预计可回收定单藏猪1400余头,按照每头90斤,每斤35元计算,户均增加收入6800余元,为养殖户带来了新的致富渠道。”养猪合作社负责人唐良波说。
    去年12月,州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我州将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突出脱贫奔康和长治久安两个关键,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精心组织实施“扶贫攻坚、依法治州、产业富民、交通先行、城乡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略,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确保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年2月28日,在我州2016年脱贫攻坚大会上,18个县(市)就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签订责任书。这彰显出各级领导干部坚决拔掉穷根、建设富裕甘孜的意志和决心;这是一个标志,吹响了责任帮扶、限期摘帽,力争到2020年全州整体脱贫的冲锋号。
    誓师动员,凝心聚力;勇士壮行,势在必胜!
    截止6月底,2016年度全州3.2275万脱贫人口中,实现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1.5561万人,完成生态扶贫和移民安置0.1193万人,纳入低保政策兜底0.6979万人,纳入医疗救助扶持0.2630万人,完成灾后重建帮扶17户。同时,2016年度281个退出贫困村中有118个村实现了有硬化路,190个村实现了有卫生室,230个村实现了有文化室,281个村实现了有手机网络覆盖。全州共有9087名贫困人口完成了脱贫任务,中央、省、州、县四级财政共到位各类扶贫资金24.71亿元,为脱贫攻坚首战必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扶贫攻坚战略7月例会上,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要求,要重新认识农牧产业,积极探索农牧区发展新路子,科学组织牧业生产(放牧),努力形成藏系绵羊规模化养殖,使之成为甘孜畜牧业品牌。半农半牧区要重点抓好产值高、收益大、能挣钱的牛、猪、羊、鸡等养殖,以农促牧、助农增收;各县(市)要紧盯全州今年281个贫困村摘帽和32275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加强对口帮扶工作,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突出住房建设、村级设施、产业发展和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方面都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发力,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使每个贫困户都有增收项目和脱贫门路,多渠道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和谐甘孜吉祥来
    盛夏7月,泸定县兴隆镇和平村村民刘显威和妻子泽仁曲珍正在蔬菜地里忙碌,辣椒、莴笋、水果玉米已经进入收获季节,他们夫妻俩正准备将蔬菜采摘后运到内地去销售。
    “我是理塘的牧民,嫁到这里来才几年的时间,有一个小孩正在读幼儿园”。四郎曲珍用生硬的汉语告诉记者,她嫁过来才几年时间,丈夫不仅教会了她说汉语,还教会了她种蔬菜,她已经逐渐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就是炎热的气候还不适应。夫妻俩勤俭持家,挖虫草、种蔬菜,年收入4万元左右,小日子过得甜蜜幸福。刘显威自豪地说,这两年,由于村民发展蔬菜产业、搞旅游民居接待,幸福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吸引了我州27名藏族姑娘远嫁到这里。在这些藏汉族组成的家庭里,丈夫们都能够尊重藏族妻子的生活和风俗习惯,相敬如宾,真正体现了藏汉一家亲。
    九龙山村美,美在风景,美在人文。九龙县子耳乡万年村彝族村民木古挖石今年48岁,因一场意外,他大腿骨折,走路十分艰难,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儿子今年19岁,身有残疾,父子俩依靠“低保”艰难度日。在他生活极度艰难的时候,乡村干部帮助木古挖石争取到新建房资金2.5万元。
    在建房过程中,藏族村民送来腊肉,汉族村民送来大米,彝族村民送来蔬菜,像对待自己家里的事情一样。大家投工投劳,终于按照新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帮弟弟把新房建好。木古挖石告诉记者,在村里,农忙秋收,修房造屋,藏汉彝族群众调工还手,不分彼此。
    子耳乡万年村村民朱长命78岁了,是一个孤寡老人,生活穷困潦倒,村民们心里十分惦记他。“我们杀猪宰羊,做了好吃的,都要给他送过去。”万年村村主任朱长青的嫂子告诉记者。
    “哥哥瘫痪7、8年了,我的身体也不好,腿脚不利索,照顾他的能力有限,但村民们却随时想到我们。”朱长命的弟弟说。
    后来,因为一场疾病,朱长命没有留下什么遗憾就去世了,他带走的是村民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
    “安葬他那天,数百名村民都来了,有拿腊肉的、有拿菜的、有拿酒的,大家都来帮忙,按照村里的风俗热热闹闹地把朱长命掩埋了。”朱长命的弟弟说。
    “我们万年村藏汉彝族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虽然来自不同民族,大家风俗习惯各异,但祖祖辈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胜过亲兄弟,有难大家帮,有福大家享。”朱长青说,三个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弘扬真善美,摈弃陋习,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有的村民还会说藏汉彝话。
    朱长青说,彝族村民邀请藏族、汉族村民参加他们的火把节;藏族村民邀请彝族和汉族村民过藏历年;汉族村民邀请彝族和藏族村民过春节。过节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充满了欢声笑语。三个民族的村民聚集在一起跳彝族达体舞、跳藏族锅庄舞,唱彝族、藏族敬酒歌,歌声飞扬,情深意重,大家情同手足。
    魁多乡江郎村小堡子组的彝族小伙阿奴志兴欣喜地告诉记者:在藏汉彝族群众和乡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和哥哥阿奴古破搬进了新房。
    兄弟俩命运多舛,五兄妹都先后去世,只剩下兄弟俩。阿奴志兴双手残疾,阿奴古破有语言障碍。
    村民十分牵挂兄弟俩。前几年,村主任王长生和村支书王长命动员藏汉彝族群众张罗着帮阿奴志兴找媳妇。好不容易谈好一门亲事,但娶媳妇要花钱,村民你10元、我20元,王长生和王长命各给了10000元,终于把媳妇迎娶进门。
    新村建设启动以后,乡村干部商议绝不落下兄弟俩。组长沈小军帮忙采购建材,安排工期,村民们无偿投工投劳。众人拾柴火焰高,两层近200平方米的新房落成,兄弟俩高兴得手舞足蹈。
    “现在还有厨房和院坝没有修好,这个房子总投资达到了8万元,我们乡村组干部正在想办法加以解决。”王长生告诉记者。
    在1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族群众心手相牵、一脉相承,他们传承着文明,也传递着希望和未来。
    小康甘孜幸福来
    走进彝家新寨,索玛花开,万象更新;走进藏家新寨,歌声婉转,笑容绽放。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精心打造的彝家风貌装饰挂件,好一幅“村在绿中掩、人在绿间居”的美丽画卷。
    8月3日,记者驱车来到九龙县踏卡乡,两排规整的“别墅群”建筑让记者眼前一亮。正领着孙子在房前溜达的村民尼胡银和情不自禁地说:“居住在这里的12户人家都是最近才从对门子山上的大铺子组搬迁来的,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搬出贫瘠的大山,还能住上‘别墅’一样的房子,都是托了党和政府的福!”
    踏卡乡林场场部曾经车来人往,热闹非凡,因天然林停采,人马大撤离而人去楼空。记者走进场部移民安置点,一幢幢崭新的房子依山傍水,漂亮而又宁静。精美的建筑、典雅的装饰、精制的栅栏、小巧的菜园、宽敞的“街道”、高耸的太阳能路灯、完善的排污系统;宽敞的院坝、明亮的客厅、漂亮的卧室、整洁的卫生间,连同外墙和屋檐装饰着的黄色羊角纹,让人很难将这样一个移民安置点与贫困山区联系在一起,唯有隐藏在远处山坡上的那条骡马道还留存着昨天的印记。
    7月的金马草原,辽阔的牧场,成群结队的牛羊悠闲自在地啃食着鲜嫩的牧草。
    记者走进被誉为“色达第二城”的色柯镇约诺新村牧民牛珠家。宽敞明亮的客厅内,彩电、冰柜、洗衣机等家电齐备。记者刚一落座,牛珠便滔滔不绝地叙说起定居前后生活的天壤之别:“过去游走不定、转场不停的日子,确实让我们过怕了;而今定居点就变成了我们的快乐家园,定居房也就成了我们的安乐窝。无论是老人就医还是孩子就学都很方便。特别是在漫长的冬季,一家人呆在暖和的房子里,围着钢炉喝酥油茶、看电视、聊家常,这样的生活越来越像城里人了。”
    采访中,色达县色柯镇解放村支部书记俄日告诉记者:“为发展畜牧产业,县上着力将我村打造成为路通、水通、电通、信息畅达的产业示范基地。去年6月,总投资518余万元的生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采用政府筹资、牧民入股融资的方式,村上目前已有186户牧户参与入股258个股份。合作社配套建设了暖棚、厂圈、防疫巷道、水井、贮草棚、生产用房等占地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基础设施和300亩割草基地,购买了100头生产牦牛。合作社还选出了理事长、财会、监事等6名管理人员,聘请了7名有一定放牧经验的牧工,注册商标1个,县上还在县城黄金地段协调了3个门面供合作社销售畜产品专用。预计3年后,合作社股民每股每年能分到1500元的红利。看来,‘产业+基地+牧户’的抱团经营模式,绝对要比之前各家各户的单打独斗强得多。”
    “生活得像城里人一样”,这不仅是我州26万多定居牧民对致富奔康的期盼,同样也是全州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农民群众最为现实的愿景。
    康定市立足“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目前已建立青稞、马铃薯、芫根、蔬菜等“八大产业基地”9万亩,着力培育了酒、肉、菌、果、药“五大产品”体系和区域特色品牌19个,“赶羊羊肚菌”获得欧盟有机认证,“康定芫根”、“康定红皮萝卜”获得国家地理农产品标志认证,全市扶持发展龙头企业12家、培育农业专合组织223个,其中金色高原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达杠苹果、金汤藏香猪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去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4.5亿元,较2010年增长20.1%。
    全州18个县(市)一系列产业富民举措,点燃了全州农牧民群众脱贫奔康的激情。新村新寨新居欣欣向荣,村美景美人美美不胜收,新人新事新风扑面而来,村和家和人和和衷共济,一幅幅百姓安居乐业脱贫奔康的壮美画卷正在甘孜大地徐徐展开。
  • 上一篇:范锐平强调:从严抓实藏区党的建设
  • 下一篇:康定木雅景区正式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