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我州实施“健康甘孜2020”行动纪实(中)

甘孜日报    2016年05月25日

在州医院接受包虫病手术的石渠牧民即将康复出院。
    ■本网记者 田杰 马建华 陈杨 文/图
    5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州医院第二医疗区,刚做完一例包虫病手术的州包虫病治疗中心主任杨康明兴奋地说:“患者包虫已经被摘除,手术非常成功。每当看到包虫病患者术后康复出院时,我和同事们的心里便增添了一种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
    说话间,刚办完出院手续的白玉县安孜乡麻绒村村民亚马带着妻子和女儿,激动地将一条黄哈达挂在杨康明的脖子上。一番感激的话语之后,一家三口人的眼眶湿润了。临别时,夫妻俩反复央求记者多宣传像杨主任这样的救命恩人。
    雪域高原斗“虫癌”
    2015年11月,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在石渠县启动。从国家到省、州、县,相继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和民生行动,遏制包虫病的攻坚硬战在辽阔的甘孜大地全面打响。中国疾控中心包虫病防控甘孜州工作站在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揭牌成立,国家和省、州包虫病防治专家的紧急大集聚,防治新方法、新模式与新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技术的大推广,技术人才支持和培养基层防治骨干的大结合,现场防治和实验室能力的大突破与大提升,宣传教育与治理狗患的大推进,打深井与筛查治疗的大实施,为我州乃至全国包虫病防治工作的高效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变化,防范意识增强。】
    “之前,我们好多乡亲不知道这个病是咋得的,更不要说怎么预防了,大家都十分害怕这个病。”石渠县格孟乡牧民拉措说。去年的一次包虫病筛查,当地有个自诩胆大的牧民竟吓得不敢去查。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下,最终接受了检查,在得知自己没事后,高兴得跳起来。
    如今,牧民们都说:“听县上、乡上的各种宣传、讲座,让我们了解到这个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知道怎样预防,我们心里就不怕了。”
    牧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改变,和石渠县持续推进的包虫病综合防治宣传工作分不开。2015年,为全面、有效的铺开包虫病综合防治宣传工作,该县狠抓宣传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方面,由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全县各乡镇宣讲员、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乡村医生、乡村干部进行培训,再由这些人员组成宣讲团深入群众中开展宣讲,通过层层培训、层层宣讲不断扩大宣讲覆盖面、提高宣讲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县疾控中心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开设包虫病健康教育课、向学生发放包虫病防治知识宣传读物等方式,不断发挥“一生带一户”“小手拉大手”的作用。
    此外,该县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媒体平台,组织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全民健康教育与包虫病综合防治宣传活动。截至今年2月底,该县累计开展各类包虫病防治宣讲活动328场次;在石渠电视台新闻频道黄金时间滚动播放康巴语、安多语等语言的《包虫病防治之歌》;利用石渠手机报宣传包虫病综合防治知识,累计发送彩信9万条、微信14万条、制作宣传栏55个;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1万余份,包虫病综合防治宣传工作覆盖全县169个行政村,9.2万余群众受教育,宣传覆盖率达99%。
    与此同时,石渠县还专门聘请了169名村级包虫病防治员,协调配合开展包虫病防治日常宣传、入户筛查以及包虫病患者资料的跟踪管理等工作。
    “以前大家只知道包虫病吓人,不知道这个病是咋得的。”拉措说,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现在大家的健康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包虫病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力量,提高认识、树立健康意识、形成合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整个综合防治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开展有效、专门、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将包虫病防治相关知识送到每个干部群众的身边。”石渠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国华说。
    据统计,目前,全州已累计制作发放藏汉双语包虫病宣传资料277419册(张),制作防治视频宣传片、动画片、光盘7部、宣传栏964个,发放健教物品38686件,宣传教育人群87.3万人次。
形式的因地而异与丰富多彩,内容的通俗易懂与简明扼要,不仅让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而且带来了农牧民群众观念意识的急剧转变。
   【狗患,治理求真务实;目的,切断传播源头。】
    包虫卵及幼虫生存在土壤、地表水体及动物中,主要通过食物、水源、飞沙及与动物接触进入人体。“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数犬只与牲畜,人们饮用或食用被污染的水源或动物内脏后,感染包虫病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因此,要实现有效控制包虫病的传播,切断传播源头显得尤为重要。”石渠县疾控中心副主任谢飞说。
    然而,由于当地群众普遍信教,不杀生,导致该县过去遍地野犬,许多人在面临犬只登记时,要么把狗藏起来,要么就把狗送到寺庙。而在处理染疫犬时,不少人非常抵触,甚至还发动外地爱狗人士进行干扰,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很大。
    为控制包虫病传播源头,石渠县发布了《石渠县犬只规范管理公告》,完善了《石渠县开展无主犬染疫犬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签订了《石渠县犬只规范管理承包合同书》。同时,该县将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工作纳入2015年冬季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由县级领导带领由机关干部职工与乡村干部组成的“千人小分队”分赴23个乡(镇、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走村入户,以见人、见房、见户、见犬的“四见”为原则,开展犬只摸底调查、建档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创造性地将寺庙作为了工作开展的切入点。“哪里最难就先抓哪里,其他地方就不攻自破。”石渠县委书记袁明光说,经过他们的耐心解释和宣传,各个寺庙都很快认识到了染疫犬的危害性及犬只登记的重要性。最终,僧侣们都接受了一座寺庙最多可以养3条狗的规定,积极配合犬只登记,并主动通过高僧大德向牧民群众宣传相关知识,对于该项工作的开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以该县处理染疫犬的第一站洛须镇为例,在去年冬季处理染疫犬的工作中,不仅无人干扰,甚至还有牧民自发筹钱请人来打野犬。“包庇病狗,相当于包庇杀人犯”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
    5月10日一大早,尼呷镇的麦玖根呷冒着寒风来到镇政府。原来今天是为家养犬、牲畜定期驱虫的日子。“我去年被镇上聘为包虫病防治员,除了主要职责之外,还要负责对家养犬只及牲畜进行定期驱虫。”麦玖根呷说。如今,石渠县169个村(社区)都专门聘请有像麦玖根呷一样的犬只驱虫员。
    采访中,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拥措告诉记者:“石渠县治理狗患的创新举措,不仅尊重了民族习惯,又达到了治理目的。目前已在全州各地广泛推广,并收到了良好成效。”
    经统计,石渠县现有9575户农牧民群众养犬,登记家犬20073只。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县政府还支付135万元用于实施犬只挂牌登记管理工作,制作石渠家犬铭牌(包含芯片、项圈)2.1万件,制作养犬证2.3万本,规范家犬管理登记册,对20073只登记家犬进行犬主和犬只照相归档。
    同样是饱受包虫病困扰的色达、甘孜、德格、白玉、理塘等县,其治理成效又是如何?连日来,通过记者的调查走访发现,昔日流浪狗成群结队、游走不定的现象几乎销声匿迹,持证养犬、挂牌登记等制度已让犬只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据统计,截止5月中旬,全州已登记家犬123647只。
    【井水,清澈甘甜可口;感激,千言万语难尽。】
    拥有“两江一河”及其众多支流的我州,可谓是坐拥丰富的水源。然而,江河纵横、湖泊众多的石渠、色达、甘孜、德格、白玉、理塘等县,为什么就解决不了农牧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其实,在高寒农牧区,丰富的地表水并非都能安全饮用。因为河水、湖水等浅表水源易受染疫犬、病畜粪便污染,饮用此类水源会增大染病几率。要杜绝包虫病虫卵,须在地下30米以下取水。
    石渠是全国包虫病流行最严重地区,受牲畜污染的地表水是元凶 。在平均海拔4250米,年平均气温-7℃,最冷时达-45℃的石渠,要打30米以下的深井,谈何容易?
    2012年7月,省国土资源厅正式启动实施石渠县包虫病区地下水资源应急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项目;一年之后,石渠县11个乡(镇、场)不仅顺利建成了50口示范井,而且解决了近8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为克服高海拔地区冬季防冻等技术难题,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经反复设计检验,采用“泵房、水池双重保温及定时供水及时排水”方案。据省国土资源厅相关督导员介绍,“在储水箱和里外出水管上裹上保温隔热材料,非冻期24小时按需供水,冰冻期因需要及时排水,确保水箱、水管无残留水被冰冻而采取早中晚定时供水。”
    记者在格孟乡格贡二村村口看到,一道半人高的绿色栅栏保护着一处泵房免受牲畜侵扰,里面是刚投入使用的一口包虫病防治井。村民尼伟正拿着塑料桶,从防治井里接水,然后倒入身旁的洗衣机。“以前吃水,我们是从附近的河里背过来,洗衣服也在河边。去年7月份政府新修了这口深水井,方便了附近20多户村民用水。”尼伟说。
    “深井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分布在长期用水困难地区、包虫病高发病区和人员集中地区。深井的要求都是在35—55米之间。因为,在30米以下取水不仅安全,同时还可避开冬季冻土层。”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谷云勇介绍,为保险起见,井管10米以上部位,还全部灌装了水泥,以防病虫卵渗透。
    “设备完全进场已是2013年8月20日。进入10月,石渠基本上就处于大雪封山的季节了,所有的施工活动都得停止,因此要求完工的日期是9月30日,前后仅仅只剩下41天时间。”省国土资源厅技术人员李强对当时的困难记忆犹新,“没其他办法,只有靠人海战术,投入了正常施工的3倍人力。”
    更大的考验在于:这种深井,是否能保证一年四季随取随用?技术人员专门设计了“定时供水和及时排水”的防冻供水方案:非冰冻期泵房水箱24小时按需求供水,冰冻期则及时排水确保水箱中的余水不被冰冻。泵房内侧的墙壁和水龙头都用厚厚的保温材料紧紧罩住,以防冬天受冻。
    “通过当年寒冬极端天气的考验,已经证明我们打下的50口示范井即使在最冷的时节,仍然可以为当地居民正常提供清洁水源。”李强兴奋地表示。
    成功的打井实践,不仅给石渠农牧民群众带来了欢欣,而且更给色达、德格、白玉、理塘等县带来了鼓舞。截至去年底,我州包虫病区354口供水井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工并通过验收,45379名农牧民将用上清洁安全的饮用水。与此同时,我州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及其维护、管理等后续项目仍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如今,在石渠、色达、甘孜、德格、白玉、理塘等县的乡镇及乡镇中心小学、牧民定居点,细心的人们都能见到由半人高的绿色栅栏围着的一座小房子,这便是解决群众饮水安全的安全饮水深水井房。
    水是生命之源。当饱受包虫病困扰的农牧民群众喝上这清澈甘甜的井水时,他们更是甘甜在嘴里、感恩在心头。
    【感恩,国家好政策;致敬,疾控“驱魔人”。】
    去年11月,省疾控中心成立了石渠县包虫病防治工作站。此后,工作站几乎成了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刘磊的第二个家。随着包虫病防治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一拨又一拨像刘磊这样的专家来到了甘孜高原。当地人送给他们“驱魔人”的称呼。
    为筛查包虫病患者,“驱魔人”常常五六天都在边远的山寨走村入户,不仅要克服高原缺氧,吃上新鲜蔬菜也成了最奢侈的事。
    去年大学毕业的张浩和王奇,来到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研究所报到不久,就接受了新任务——到石渠县的省包虫病防治工作站工作。
    比张浩早7年进入省疾控中心的喻文杰,与包虫病也有不解之缘:他到中心就参与到包虫病防控中,每年要到石渠县四五次,每次一呆就是近一个月。每次上高原,家人都与喻文杰约定一天要在早、中、晚打三个电话报平安,但由于经常要到没有手机信号的边远地方去,而且一呆就是几天,与家人失联便成了家常便饭。
    在石渠县包虫病防治工作站,工作人员除了对群众进行包虫病筛查外,还要收集犬只粪便进行分析,而这是最让大家担心的事。
    高原野犬很多,而且大多高大威猛,工作人员在收集犬只粪便时受到攻击是常有的事。一次,一位女队员在收集犬粪时,突然被野狗袭击咬伤,经过包扎后血止住了,可大家的心却无法放下来:会不会感染狂犬病?可是,由于高原条件有限,手上的工作又不能放下,这位女队员只好在忐忑不安中坚持完成工作任务,几天后才回到县里注射了疫苗。
    自从工作站成立后,省疾控中心7名专家先后两次来到石渠,每次一呆就是一个多月,协助和指导当地疾控中心开展筛查人员登记、数据汇总分析等工作。
    为了便于筛查信息的登记、保管和查询,专家们指导工作人员,开发了一套筛查登记和病例管理信息系统,取代原始的纸质记录方式。
    去年隆冬时节,州医院组成医疗队在石渠县零下22℃的极端严寒中,9天行程3200多公里,对疾控中心预筛查出来的1848名包虫病患者中的1557名包虫病患者进行了复查,并为所有筛查的目标人群建立了病历档案。医疗队将筛查出来初步判断有手术指征的254名患者组织到县人民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今年3月22日,甘孜高原还是严冬。省疾控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医院的13名专家们带着便携式彩超机,深入来到石渠县各乡镇,对2015年包虫病第一批集中筛查发现的疑似病例329例进行会诊确诊。同时,石渠县专项购买了15台便携式彩超机,抽调卫生系统21人组成4个包虫病筛查工作组,由县领导带队分赴各乡(镇)开展包虫病筛查、登记工作。
    据统计,截至5月20日,全州已筛查人群20.74万人,新发现患者284人。
    “我们每年都要多次带着B超医生和CT医生到包虫病疫区对疑似患者进行筛查,最终能不能做手术,由我来确定。”杨康明告诉记者:“尽管我们每次都会动员符合手术指征的病人及时到医院来接受手术治疗,但在一些偏远的牧区,不少患者对政策的了解有限,因为经济原因对手术望而却步,只能到县疾控中心简单筛查并获得一些政府免费派发的治疗药物。从而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其实,包虫病可防可治但不能拖,早治疗不仅能减轻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痛苦,而且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治疗费用。重症包虫病患者不仅后续治疗费用很高,而且很难治愈,只能穿刺胆道引流减黄。对重症患者,我们通常采取与华西医院远程会诊或邀请华西医院名医到康定做手术。”
    为减轻包虫病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省、州、县党委政府立即决定,由政府为患者提供免费药物治疗,省财政按每患者每年600元给予补助,其余费用按照医保规定报销;对于手术适应症者,中央和省财政提供每人2.5万元专项补助用于外科治疗,其余部分费用按照医保规定报销;对生活困难的患者则实行民政救助,力争实现医疗费用“零支出”。
    “零支出”,这对众多的包虫病患者来说,绝对算是一个“天方夜谭”。然而,事实证明了党委、政府的承诺确实是“说话算数”。
    来自色达县大章乡打西贡玛村的泽措和妻子洛洛都是包虫病患者。去年9月18日,夫妻俩一同到州医院接受了包虫病手术治疗,泽措花了5.9万元,洛洛花了5.1万元。然而,通过中央包虫病项目救助和新农合医疗报销后,泽措实际支付现金1640元,而洛洛仅仅花了68.52元。
    如此低廉的治疗费用大大出乎泽措和洛洛的意料。同样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来自石渠县长须干马乡二村的包虫病患者村民西呷。
    “你住院期间一共花费4.9万元,全部报销后,你需要补交2.84元。”州医院惠民办公室主任尼玛拥措对前来办理出院手续的西呷说。
    “啥,才2.84元!”59岁的西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他看来,住了半个多月院,动了这么大的手术,少说也要三五万。在确认自己没有听错后,他索性掏出100元,说啥也要让尼玛拥措接受她的一点心意。
    “请你把钱收回去,你要感谢,就感谢党和政府。这是国家给予患者的惠民政策。你康复出院后,一定要勤洗手、不要生吃牛肉,以防再次患上包虫病。”每个前来办理出院手续的包虫病患者,尼玛拥措都要这样反复叮嘱再三。
    采访中,尼玛拥措告诉记者:“中央项目给每名经手术治疗的包虫病患者补助2.5万元,这笔费用包含了手术费、康复补助、交通补助、筛查补助以及患者术后进行的三次复查。不仅如此,患者提供的往返车票和检查票据都可报销。当患者极少支付住院费甚至‘零支出’时,他们总是感动得泪流满面、无以言表。尽管如此,我们还得给他们讲清楚,国家给他们贴补了多少,让他们知道惠从何来、恩该向谁报。”
    据统计,从去年11月至5月20日,我州已有包括石渠、色达、甘孜、德格、白玉、理塘等县在内的216名实施包虫病手术者和12542人获得免费药物治疗者都像泽措、洛洛、西呷、日拉等一样成功摆脱包虫病的困扰,他们不但心怀感恩,而且信心满怀地扬起了崭新生活的风帆。
    ……
    采访中,州委书记刘成鸣、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话语坚定且信心满怀地表示,石渠县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已有良好开局。尽管综合防治还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政强力主导与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并重、防病与扶贫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效率与质量并重、点与面并重”的原则,切实把党和国家的重托、人民群众的期望转化为更加务实高效的行动,齐心协力大攻坚,昼夜兼程向前冲,我们就一定能夺取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的全面胜利。
    
  • 上一篇:把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到千家万户
  • 下一篇:​脱贫之策精准滴灌到牧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