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康定转山会

甘孜日报    2023年08月25日

◎紫夫

群众参与的文娱活动

康定转山会群众参与性是最大的特点,尤其体现在舞台演出上。除了上述提到的川剧和藏戏是业余演出团队外,在折多山以西的塔公草原、甲根坝农区、新都桥等分会场演出舞台上,都是当地业余演出队参与演出节目。主会场跑马山和市中心的情歌广场的演出活动,除了个别节目是本州歌舞团参演,多数为机关、大专院校及乡镇业余演出队。更有年年都没缺席过的州、市老年协会的老人演出团队,似乎一到转山会期,这些老年人都焕发出了年轻的激情,腰鼓、藏舞、广场舞、闹山鼓、金钱板、说唱对唱……无所不能,他们中间有些人原本就是情歌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人,是几十年来就活跃在舞台上的业余民间艺人。

康定人爱跳弦子、锅庄舞,尤其是在转山会活动中,政府部门特意安排了“群众广场弦子舞”表演;除此之外,每天晚饭后在市中心情歌广场、新城市政广场上群众自由组合参与的弦子舞,更让外地来康的游客好奇,并吸引他们也融入了歌舞的海洋。

弦子舞。藏族称“谐”。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涉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弦子舞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乐性歌舞。2006年5月20日,弦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弦子舞被誉为“茶马古道”上的“古道神韵”。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现在多数不用拉弦子,而代之以电子音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弦子的歌词大部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曲调繁多,歌词丰富,舞步多变。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

折多山以西的塔公牧区牧民们却喜欢在转山活动中跳锅庄。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弦子、锅庄,如果是在室内,人们往往通宵达旦地尽兴。

现在康定流行的多是“巴塘弦子”和“木雅锅庄”或“道孚锅庄”。

另外,居住在大渡河流经康定区域沿岸高山的“鱼通人”也有自己喜爱的“鱼通锅庄”。鱼通,是藏文的音译,在藏语中称为“缠头帕的人”。鱼通锅庄作为该地区重要的舞蹈,独具魅力。鱼通锅庄在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长期吸收了羌族文化,使其具有了藏羌特色,结构独特、动作柔美飘逸,舞段结构皆依照各自的内容独立成段。

鱼通锅庄舞迀缓沉雄,以集体舞形式无固定场所表演,表演时男女老少都穿着长衫,胸前斜摆镶有鲜艳夺目的绣花花边。众人在无伴奏的状态下,唱着本地民歌,演唱语言为藏语。男女各由一名领跳带着众人起舞。鱼通锅庄舞有男女共同表演的,也有女性单独表演的,常相互拉手扶肩。领舞者,大都也是领唱者,一领众唱。舞蹈者自己演唱鱼通锅庄的曲目,锅庄曲目大都短小、规整,但舞蹈中,多使用附点、切分节奏。在表演过程中,鱼通锅庄舞蹈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蹈音乐不仅仅局限在舞蹈者的演唱,还时常引入近年来新创作的歌曲,甚至还融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

鱼通锅庄多在节日、婚礼时表演,也会在传统庙会等重要日子演出。演出的团体大都来自普通的劳动人民,其中以家庭主妇居多,她们平日忙农活、照顾家庭,在重要节日,均聚集在一起,跳鱼通锅庄舞。表演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六十岁以上,年龄小的群体中,能跳此舞的极少,并且演出人群多在 “山上”,在姑咱镇上的人们,大都被外来文化同化,几乎不会跳鱼通锅庄。由于这些锅庄的音乐、舞蹈都是亲族传承下来的,现在会跳的人已上了年纪,并且只在结婚、生子等重要日子里跳,又无文字、曲谱的记载,现今面临失传的困境。由于鱼通锅庄的唱词均为鱼通古语,因此,收集整理有很大的困难。在当下这一民族传统文化急需被保护。其代表节目有《让勒(酒曲子)》《日呷》等。

近年来,鱼通锅庄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2015年康定转山会期间,一辈子都住在鱼通区麦崩乡高山寨堡的几十位年均超过六十岁以上的男女老人,被转山会组委会请到了康定市中心的情歌广场舞台上,跳起了古老的“鱼通锅庄”,让参加转山会的数万观众欣赏到了几近失传的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民族歌舞。


  • 上一篇:远去的拾穗者
  • 下一篇:山 歌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91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