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高原朗读者

甘孜日报    2022年05月20日

◎洛迦·白玛

第一次知道声音的魅力时,我还是个懵懂少年。

那时候,没有mp3、mp4,没有手机、电脑,但是有磁带。

那还是一个流行录音机和磁带的时代。我是怎样得到的那盒朗诵磁带早已记不清了,唯一记得的是那盒磁带里收录了童自荣先生的朗诵,他朗诵的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歌《我愿意是激流》。

当那极富感染力的声音一出来,我顿时便惊呆了:咦,这不是佐罗的声音吗?

自从看过电影《佐罗》以后,那个优雅而充满磁性的声音就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在磁带中再次听到“佐罗”的声音,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声音的美妙,那是“佐罗”的声音,但又不是“佐罗”的声音。原来,声音还可以这样千变万化。

那盒磁带后来成了我最珍爱的一盒磁带。为了防止无意中将里面的内容洗掉,我还专门用小刀挑掉了“防抹片”。

对于声音的敏感或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已经走在了“声控”的路上,并且越走越远。

接下来,我要说的才是正题,它和声音有关,和美好有关。

当中央电视台的原创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时候,地处高原的甘孜州也在本土朗读类栏目的推动下,引发了一股“读”热潮。

甘孜州宣传部、甘孜州文联和甘孜日报社率先联合推出了文字类朗读栏目《康巴·悦读》。这个互动栏目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诵读、录音制作,对音乐、图片、文字进行整合与重塑,在移动端构建了一个全民参与倾听与分享优秀作品的平台,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每一期推出后,除了上千次的点击量外,还有无数的留言表达着听众们的感想。

同时,一些本土的微信公众号也设置了朗读栏目,推出了一系列的汉、藏语朗读作品。

这些参与朗读的朗读者之中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他们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于朗读的热爱。

在这里,我想把他们称作“高原朗读者”。

现在,我将按照采访的顺序来讲讲这些声音的主人,以及他们的声音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杨苏斌:朗读是一件人人可为的事情

“独自朗诵或者朗读近似于一种‘自言自语’,可以达到类似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情放松、自我忧烦倾泻、自我性情释放的效果和目的。”

当听到杨苏斌说的这话时,一向有着自言自语习惯的我顿时感到一种亲切感,原来“自言自语”还有这样的功效。不过,不像朗诵或者朗读需要开口诵读,我的自言自语充其量只能算作内心独白,没有朗诵所具有的抑扬顿挫与轻重缓急,所以朗诵是一门艺术,而自言自语不是。

对杨苏斌来说,和朗诵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高二那年。尽管已过去了许多年,但那次的经历仍然让他记忆犹新。

那年,学校组织了一场诗歌朗诵活动,要求全校每个班级都必须派人参加。

一般来说,像这样的活动,班里都会有很多人踊跃参与,特别是女生多的班级,基本是不用愁的。但是,杨苏斌所在的班级是理科班,班上只有七名女生,并且对于这类活动的热情一向都不高。

在班主任老师的“安排”下,班上的七名女生全部都“服从安排”,表示愿意参加诗歌朗诵活动,然而,男生里却没有一个积极响应的。

“杨苏斌,你平时读课文还挺不错的,参与一下。”没办法,班主任老师开始点兵点将。

“好。”杨苏斌回答道。由于音色好,平时需要读课文的时候,老师都会抽他起来为全班同学做范读,所以,对于朗诵活动,他并不排斥。

“好了,有八位同学参加了,还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参加?”随后,不管班主任如何苦口婆心地做工作,除了杨苏斌,班上再没有一个男生愿意参加诗歌朗诵活动。

于是,作为“男生代表”,杨苏斌和班上的七位女同学一起参加了那场诗歌朗诵活动。

那是一场让杨苏斌难以忘记的活动。忆起当年站在台上的情形,杨苏斌说,“抖”是他在多年后对那次朗诵最清晰深刻的印象。回想起来,连自己都忍俊不禁。

“当时在台上,我拿着稿子的手完全是本能地从头‘抖’到尾,稿子在我手里始终保持着‘匀速’颤动,甚至一度让我无法看清上面的字,感觉根本无法用意识去控制住自己的手,而这时,台下传来的轻微的笑声让我更觉得尴尬。”杨苏斌说,“后来,我突然想到一个办法,我把肘关节紧紧地贴在腰部胯骨上,虽然手腕仍然在继续颤动,但是频率比开始低很多了,稿子也基本能稳住、看清。”

就这样,杨苏斌和朗诵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朗诵便成了他的一种爱好,一种习惯,成了他业余生活中的一部分。他说,朗诵对他来说是一件十分开心、愉悦的事情!“而且,朗读本身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不少的文学作品,这对提升我自己的文学素养也有很大帮助。”

对于学习,每个人的方法都不尽相同。

杨苏斌说,自己学习朗诵的方法其实很“笨”,就是不停地练习。“我一开始,逮着什么读什么,什么时候有空就什么时候读,因为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地学习,所以我只有‘笨鸟先飞’,多练勤学。如果说,我现在在朗诵上有一点点不起眼的个人经验,那基本上都是我‘死磕’出来的。”

很多时候,兴趣是决定学习是否快乐的一个方面。

“朗诵于我而言就是一种兴趣爱好,是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杨苏斌笑着说道。由于“喜欢”,所以在“死磕”的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觉得厌烦或者是痛苦,反而觉得十分开心和愉悦。

俗话说“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杨苏斌深知这个道理:“朗读的基本功和技巧是不可或缺的,是平时就需要用功练习的。”

每天,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杨苏斌一般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自己认为优秀并且适合朗读的作品来练习。为了保护嗓子,做到“细水长流”,除去需要进行朗读录制时,他会把每天的朗读练习时长控制在三十到四十分钟左右。

“朗读的基本功和技巧很重要,不过,真要‘上阵’朗读的时候,是没工夫纠结这些的,这时候最重要的是专注的情感投入,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该‘入戏’啦!像演员全身心投入角色演绎之中一样,朗诵也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杨苏斌说,“如果要使一段朗读听起来更有感觉,‘入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的朗读要讲求读懂内容,要让内容内化于心,否则就是在‘读望天书’,会让听者觉得别扭。此外,朗读其实就是说话,尽量不要纯粹去念字词,要想办法让文字真正变成语言变成话语,自然地从嘴里吐露出来,而不是让文字一个个生硬的自口中‘蹦’出来。”

朗读是一种小众的爱好,这让杨苏斌一直很珍惜每一次交流的机会。

2016年的时候,他曾经在康定剧场和七八名朗读爱好者共同表演了一个集体朗诵的节目。回忆起那次朗诵,杨苏斌说,当时他与州内“朗诵界”几位算得上是重量级的高手们“同台竞技”,加之背后还有几位富有经验的“场外指导”编排和“导诵”,这让他受益匪浅。他说,自那次表演之后,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总体朗诵水平有了不小的提升。

在参与“康巴·悦读”等一些栏目的朗读之后,杨苏斌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也有了不少来向他请教的爱好者。

提起这个,杨苏斌很开心。他说:“很高兴看到现在喜欢朗诵的人比以前多了,其实,朗读人人可为,并非什么高不可攀,或者纯粹阳春白雪之事。只要你喜欢,那就读出声来,读给大家听!”


  • 上一篇:幸福
  • 下一篇:门口塘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80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