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侗族的“敬老节”

甘孜日报    2021年11月12日

◎钱国宏

尊老爱老是侗家人的优良传统,为表达对老人的孝心,在侗寨盛行过“敬老节”的习俗,即村寨成员中有人年至50岁时,寨中便集体为这名迈入老年门槛的人举行“添粮祝寿”仪式,谓之“敬老节”,也称“侗寨老人节”。

在侗家人看来,人过50,属于他们的粮便不多了,为了不使老人们免受饥饿之苦,家里就要为老人额外加一份粮食,让老人吃得饱、身体壮,健健康康地颐养天命。“敬老节”也就应运而生了。过节这天,亲友们都筹集粮食作为寿礼,然后他们抬的抬、扛的扛,从四面八方涌向“寿星”所住的村寨。

贺寿的队伍吹吹打打,绕村一周,颇似“游行”,实际是弘扬孝悌之风。然后,贺寿的队伍停在“寿星”的家门前,放下粮担,以走村卖粮的小贩口吻问主人:“我们是卖粮队,从天脚云脚运粮来,孩子吃了我们的粮,会长得又高又胖;老人吃了我们的粮,会健康长命!”这时,院中的老者会热情地打开大门,高兴地同贺寿的队伍谈“生意”:“太巧了,我家正需要粮食,你们的粮,我家全买下啦!”于是,运粮队将贺礼挑进院中。

“运粮队”中的年长者放下寿礼,当众高唱:“不调高山,不请大河,请你寨头百岁公公,请你寨脚千岁婆婆……请到某姓某人,额头厚厚,肩膀宽宽,糯米,他吃得香;日晒,他觉得暖;上坡,他腿不酸;过河,他脚不软……”

一起唱罢,贺寿的人群按辈分顺序给“寿星”各添三把大米或三穗糯禾,放在布口袋中。接着,运粮队再唱上一段:“从今天起,不用忧愁,好的拿来,坏的送走,做工也顺手,说话也顺口,八十岁能跳过树梢,九十岁能跳过深沟,力气大过野牛,精明赛过猿猴!”

唱罢,大家相互握手致谢,然后主人家备好酒席,招待前来祝寿的亲友即“运粮队”,感谢他们对老人的一片孝心。匆匆吃过饭后,人们便吹着芦笙,踩着舞步,簇拥着寿星来到村寨附近的山上——侗族同胞谓之“老人山”,附近村寨的人们相约,共同为寿星们过节。寿星们均由家人打扮一新,变成“年轻后生”。到了山上,男女老少席地而坐,同唱那首永不服老的歌:“莫叹白发容颜退,莫笑满脸皱纹堆,我们人老心不老,晚霞一样放光辉。莫叹时光似洪水,莫笑人老无作为,豁达乐观春常在,夕阳未必逊朝晖。”歌罢,人们三五成群地簇拥着寿星们,摘树叶为席,陪着老人们共话家常:回忆过去,品味现在,展望未来。老人们讲到兴奋处,站起身,载歌载舞。一时间,琵琶声、牛腿琴声、歌声,包围了老人山。老人们焕发童心,和老友们、年轻人一起,边唱边乐,忘记了彼此的年龄。

傍晚时分,大家又簇拥着老人们走回村寨。此时,村寨中已将丰盛的晚筵摆在寨中的长桌上,老少欢笑着共进晚餐——这一天,是侗寨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寨中老人们最为开心快乐的一天。

侗族的“敬老节”与清代的乾隆皇帝有关。侗族的《古歌叙述》就讲述了这段渊源:“叙说乾隆下江南/来到侗乡过小黄/恰逢侗乡“相思节”/寨与寨约作客忙/皇帝老爷乘热闹/与民同乐进晚餐/男女老少都高兴/唱歌敬酒闹洋洋……”受过“皇封”的“敬老节”从此便流传下来,成为侗寨别具一格的节日,并一直流传至今。

每每有祝寿歌在寨中唱起,乡亲们便循声跑去围观,不独图个热闹,也想从中感受一下扑面而来的孝悌之风,敬老之俗。



  • 上一篇:峡谷纵横
  • 下一篇:土木建造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76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