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大渡河畔的红色记忆

甘孜日报    2020年12月11日

   ◎贺先枣 邓明前 倪云芳

   泸定县情概况

   泸定县地处北纬29°28'~30°6',东经101°49'~102°27'之间,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川西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东以邛崃山系的马鞍山支脉二郎山与天全为界,以野牛山与荥经县为界,以飞越岭与汉源县为界;南以扁罗岗、猛虎岗、两叉河与石棉县为界;西以大雪山系的海子山雅家埂、贡嘎山与康定县为界;北以瓦斯沟与冷竹关之间大岩口与康定县为界,东北与康定鱼通、姑咱等地相邻。

   大渡河由北向南贯穿泸定全境,将泸定县分为东西两部分。县境内最高峰为大雪山脉主峰贡嘎山。全县地形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东西最宽49.9公里,南北最长69.2公里。地势使然,泸定县是进藏出川的咽喉要道,是甘孜州的“东大门”。全县辖4镇8乡,县治泸桥镇,建制县时以桥取县名,因泸定桥而得名。县城所在地海拔1321米,距甘孜州府康定49公里,距省会成都280公里。

   泸定地名出现虽晚,早在周、秦、汉时代,泸定及其周边地在史料中被称“笮国”,是一个开发较早的以农为主的亦农亦牧地区。“笮”,本意为用竹条、竹索建造的“溜索桥”,是那个时代大渡河流域特有的事物,也是一种文明开发程度的象征事物。汉武帝“开笮地”,曾设“笮都”,两汉、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曾设包括泸定在内的地域为“牦牛县”。唐代设嘉良县(今嘉靖河坝)、后称大渡县、改属黎州。唐代统一废县后,泸定境内曾设置羁縻州管理。曾属雅州管辖有东嘉良州(今冷碛)、西嘉良州(今嘉庆河坝)、当马州(今岔道)、罗岩州(今岚安乡);属黎州管辖的有河东州(今冷碛镇)、大渡州(今沈村)、叶(野)川州(今湾东、磨西以下地区),并一直保持到宋代。

   尽管历代朝庭在大渡河以东设置县、或众多羁縻州,其中最强大的部落,俗称“三王部落”却一直实际管理、统辖这片区域,即,天全的杨王,汉源的郝王,驻牧沈村的刘王(今泸定沈村“白马坟”即刘王墓)。三王之下又有许多小土司。元朝时在烹坝境内设长河西营军万户府,河东地区隶属天全六番招讨司,河西地区隶属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明代复设三土司,即:沈边长官司,辖佛耳岩以下河东地区至新兴、磨西、德威等地,以扯索坝观音岩为界;冷边长官司,辖佛耳岩以上至岚安河东地区;长河西千户所辖河西地区,从扯索坝观音岩至康定。

   清初,改沈边隶属清溪县(今汉源县),改冷边隶属天全州(今天全县),长河西千户所为青海和硕特部打箭炉营官兼并。到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四川巡抚奏请在大渡河畔叫做“安乐”(系藏语“阿垄”音译,其意为“河谷”或“山沟”)的地方修建铁索桥。桥建成后,康熙皇帝赐名此桥为“泸定桥”。“泸”,原指大渡河(请准许修建铁索桥的奏折亦称大渡河为泸河)。“定”,表示在平定“西泸”之乱后,指泸河一带已安定。泸定铁索桥建成,设巡检司管理该桥以及烹坝、沈村两驿站。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再建县,沈边土司和化林营汛防地改为化林县,冷边和咱里土司地以桥名定县名,正式改为泸定县。到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化林县为县佐,泸定成为单一县治。1950年3月22日泸定解放,11月,西康省藏族自治区政府成立,划泸定为其属。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泸定县被四川省划归四川省雅安地区管辖,1957年1月,泸定县转划甘孜藏族自治州。

  • 上一篇:顶 草 帽
  • 下一篇:丹巴面食的味道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66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