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白露蜡象

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06日

◎李艳霞

九月迎来送往,挥别了处暑,迎来白露的气象。一身素装入场,感动天地,惊诧山河不同以往的模样。

白露,仿佛原驰蜡象,精神抖擞,气度豪迈,追逐心中的诗意,潜滋暗长。

自古,秋风白露,常让文人顾影自怜。一滴露珠能折射出整个世界,也能折射出文人的哀愁感伤。生命苦短,朝华易逝,无限伤感惆怅,尽在诗人笔墨之间的露滴,便有了白露泠泠湿桂花,今宵人尽望,好梦总留芳的感叹。

古老的写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呈现的那幅:深潭秋霜荡芦苇的景致,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洒在一望无际的蒹葭上,给每一寸摇曳在秋风中的芦苇,织就了一层亦真亦幻的金缕衣裳,而那种苍凉,不再是现在人的惆怅。

每当白露时节,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影响晚稻抽穗扬花,因此要预防低温冷害和病虫害。俗话说:白露正处夏、秋转折关头,气温日际变化大,暑气渐消,秋高气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可见,白露成了一个关口。

在这关键时刻,人们总是把白露节气重视起来,积极备战各种困难,以免隐患乘虚而入,以保家园五谷丰登,生命不受风雨浸蚀。特别是在养生学方面,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过后,穿衣服就不能赤膊露体了,避免白露时季勾起病患的“老冰排”。

然而,古代的白露时节,蒹葭苍苍中的太湖渔家有祭拜大禹的传统习俗。震泽就是太湖的古称。相传大禹治水由北而南,从黄河而至江淮,最后在太湖将兴风作浪的鳌鱼镇于湖下,消弭了水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他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当地都会举行祭祀禹王的香会。

后来,这习俗流传下来。因为白露是秋季的重要节气,由于这时秋水横溢,鱼蟹生膘,为了能在随后的捕捞季获得好收成,为了能有一个风平浪静的湖面,太湖两岸的渔民在白露时节,赶往位于太湖中央小岛上的禹王庙进香,祈祷神灵的保佑风调雨顺。

由此可见,白露成了人们寄托相思和哀愁,憧憬美好,祈福避难呈祥的节点。

然而,时值今日,白露祭祀禹王的习俗早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因为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国家持续维护长治久安,百姓享受安居乐业,正呈现出一幅“白露蜡象”的局面。人们没有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愁肠,没有了“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人生命苦短,朝华易逝不足欢,甘与秋草并蒂莲”的忧伤。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国家领导者,努力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积极制定实施各种防灾减灾措施,全面落实的精准扶贫好政策,其惠民政策,正在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这岂不是,关键时刻迎难而上的新版“大禹治水”吗?

所以,人们没有理由不被这“白露蜡象”振奋得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哪还有时间吟诵:“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谁的脚步还会那么彷徨?





  • 上一篇:为什么红嘴老鸹可以住在庙里
  • 下一篇:“木雅王”迁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