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扎坝陶器与我的父亲

甘孜日报    2019年01月18日

        ◎次珠曲批

        扎坝人过去和现在对本族群自称叫“扎备”,是对本族群的称呼,外地人对本族群称“扎巴”或“扎坝”。很早以前扎坝本族群中虽然有很多制陶人,但“扎备”与“扎巴”一词并非是指制陶人,其本义是指扎巴人。

         说到制陶人或陶器,在扎坝很久以前乃至近代在生产生活用具方面缺少金属制品的情况下,用的最多的器具是木制品和陶制品,如:盛水器、盛茶碗等……都是陶制器品。

扎坝陶器制造虽无历史记载,但它作为生产、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想而知它的历史必然很悠久。就拿上世纪解放初期来说,生活用具大多都是陶器,由于陶器不耐用稍不注意就会打碎,经常需要添新去旧。陶器工艺不先进,制作工效不高而需求量极大的情况下,陶匠在整个扎坝地区比较普遍。

        以亚卓乡呷拉村为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所熟悉的陶匠有:帕戈阿吉、阿宅降台、阿恰泽旺、顿珠克热、让娘克热、亚六志珠、阿太日泽罗、沙大让布、木乃泽旺。木乃泽旺就是我父亲。一个百人左右的小村中就有九位陶匠,可见陶匠占总人口比例明显较大。

        为何陶匠那么多,原因有以下几点:

       陶器生产工艺落后,从采土、收集材料到制成陶制品,全靠陶匠一人劳作,自然就限制了陶器的生产数量,增强陶匠数量才能供需平衡。

      扎坝地区各村基本都有制陶人,生产的陶产品不能远销,形成不了商品化,只能少量生产,自给自足按需所求形成规律。

      陶器在销售中价格不好,一件陶器顶多只能换上少量粮食,制陶工序繁杂,陶匠收入甚微,甚至扎坝人认为编织业和制陶业是不会发财的行当,这种东西制作中面对的都是空心,故收获也是空的,越做越穷,此业不受很多人的欢迎。

      综合上述,扎巴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陶器,但又不能大量生产,加之当时经济落后,很多人拿不出钱、粮食来购买陶器,买陶器不如自学、自制和自用。故当时,扎坝地区形成了制陶人多、陶器产品数量少的反差现象。

      我的父亲木乃泽旺,是整个扎坝地区制陶技术、手艺最好的陶匠之一,他于一九一九年出生,系扎拖乡扎拖村人,与扎拖村陶匠何西老头(原名叫何西泽翁)同村同代人。两人家庭都很贫寒,生活所迫,自幼勤奋好学,两人在本地老艺人处学会了制陶技术。父亲后来到亚卓乡呷拉村与我母亲泽仁志玛成家,当时的何西老头和我父亲木乃泽旺分别是扎拖与亚卓两乡中制陶工艺最好的艺人。

      父亲不仅是制陶艺人,还会缝纫、木工、石匠、绘画、塑像(泥菩萨)、打铁等且样样都是能手。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队安排他一人制造陶器为集体搞副业,工作强度很大,从采土到砍柴烧陶用,制造陶器等等,我的年龄小,那时只能帮到力所能及的事,不管有事无事,天天跟着父亲,观看制陶过程。

      父亲制作的陶器很受顾客欢迎。

      父亲曾经去木里转神山,途中粮食用完,一行人身无分文。在此困难之际,父亲看到当地有陶土,他们就借住房子,采土制陶,用陶器与当地人交换粮食,解决了困难。又有一次,父亲到八美一带去做陶器,也受到欢迎,销路可佳。

      父亲的陶器作品在扎坝地区达到无以伦比的地步。一九六四年,父亲劳累过度致病,在家中病逝。从那以后,再没有人制陶技术超越我父亲。

      尽管陶器蒸煮食物具有无污染且可口好吃的优点,但它不耐用、笨重的缺点,无法和金属制品美观、耐用、轻便的优势相比,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民贸公司销售的金属生活用具逐渐增多,从此金属制品代替了陶器制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地的主要副业是砍伐林木,大量烧制木炭销售,这样,用木炭燃料的增多,必然就需要用烧木炭燃料的火盆,何西老头看到这个商机,一直未做陶器的他又开始重操旧业,专做陶火盆卖钱。

后来,泽仁来明与让修看到有利可图就跟着学做陶器,而这三位做的陶器主要是陶火盆与煨桑的陶器,因为这两样比较来钱。

       扎坝陶器行业中,我父亲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他制作的陶器在扎坝地区从数量到质量,在上世纪60年代达到顶峰,无一人能超过。父亲的陶器制作生涯是扎坝陶器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 上一篇:八窝龙的温泉
  • 下一篇:斯得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