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英 雄 故 地

甘孜日报    2018年09月08日

    ◎ 张春文

   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曾这样描绘格萨尔的出身地:“要说觉如(格萨尔小名)的出身地/名叫吉苏雅格康多/两水交汇潺潺响/两岩相对如箭羽/两个草坪如铺毡/前山大鹏凝布窝/后山青岩碧玉峰/左山如同母虎吼/右山矛峰是红岩。”国内外学者经过考证后认为,史诗中的觉如出生地,就在德格县的阿须草原。

   阿须草原在德格县东北部位的雅砻江边,距县城近200公里,县常委岑康玉女士曾引领我拜谒过那个地方。那里是山梁环围、河流横贯、草木盛旺的一片大草坝。草坝西侧有一个村子,房屋低矮,巷道满是牛马粪便和尘土,路边的藏民或打台球或晒太阳,每见到陌生人,立即投以深沉而犀利的目光,让你感到一种萧杀的氛围。草坝北侧,层叠于山坡的一群建筑就是岔岔寺。草坝南侧一栋飘亮而巨大的雕式藏房,就是巴伽活佛的家。我们是要拜见巴伽活佛的,一打听,他不在家。草坝东侧,就是传说中格萨尔的出生地,那里地形环境与史诗的描写完全吻合,就连史诗中格萨尔诞生于青蛙巨石边的说法,那里也有佐证——草坝与山坡交汇处确有一块白色巨石形若青蛙。巨石边有一个圆形嘛呢石堆,中央竖着一根嘛呢旗杆,据说那是格萨尔降生时他母亲埋藏胎衣的地方。耸立于草坝中央的,是赫然耀目的格萨尔全身塑像,铜质,高十余米,身着战袍铠甲,背插旗帜,手持宝刀,胯骑战马,是飞奔驰骋的定格。塑像形神粗犷潇洒,与史诗中勇猛善战、足谋多智、不畏强暴、一身浩然正气的英雄形象一脉相承。岑康玉告诉我们,那尊重达3.6吨的铜像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格萨尔塑像,由社会各界捐资,于2003年塑造成功,同年825日举行落成典礼时,有上万藏民及海内外学者前来参加。

    铜像东北数十米处,坐落着格萨尔纪念馆,这是幢红墙平顶的二层藏式建筑,前面连接着一个院墙环围的院子。据岑女士介绍,清朝以前,那里曾有过一座纪念性建筑,格萨尔后裔、岭葱土司翁青友加执政时期,即清道光年间,那里曾建有格萨尔家庙,并保存有格萨尔及其大将们的兵器、战服、袈裟等遗物上千件,其中有格萨尔使用过的刀矛、弓箭、生活用具和图章共十余件。可惜文革中家庙被毁,文物已流失。到上世纪80年代,县上决定筹建格萨尔纪念馆,在巴伽活佛等人努力下,于1999年建成,并由巴伽活佛委托喇嘛管理。

    因财力所限,纪念堂正堂并不宽阔,所有塑像只得密挤排列。正中是格萨尔乘骑骏马的全身像,与铜像创意近似,只是身后多了个大圆盘,上面塑有大鹏、青龙、白狮、红虎、狼等13种喂马战神。殿里还塑有格萨尔8位妃子、20位战将和管家、岭国最尊崇的12位大佛和菩萨及圣者、释迦牟尼时期因传播佛教而闻名的80位大成就者。所有塑像造型及所持器物均与史诗描绘吻合,大小比例与真人相似。在那里,格萨尔与神同列,已完全被神化,这让我笃然感到人与神的距离是这样近——同一个格萨尔,既可视为一个历史人物又可视为一尊神,二者并不矛盾;同样是纪念格萨尔,佛界有佛界的表达方式,世俗有世俗的表达方式,二者也不矛盾。

   岑康玉告诉我,那个地方虽然偏远,且交通也不够方便,但每年都会有很多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人到那里去拜谒;阿须境内兄巴五部落的牧民们,以栖居于那片土地而自豪,以格萨尔后裔而骄傲,他们每年藏历515日煨桑节或其它节日及举行大型佛事活动和赛马时,都会聚集在阿须草原,高举印有格萨尔征战画像的五彩旗,按传统走马布阵,围绕煨桑台转三圈,之后还要演格萨尔戏。

   阿须草原,已成为藏民众心中的圣地,那里的铜像和纪念堂,就是人们走近格萨尔的媒介。

  • 上一篇:甘孜州民主改革提案得以通过
  • 下一篇:猎人和坐静的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