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牦牛与格萨尔史诗 镌刻在世界屋脊上的雪魂图腾

甘孜日报    2018年04月13日

      ■益邛

     法国著名藏学家石泰安教授说:“史诗中的所有地理和世系都是康地和安多”。《安多政教史》中记载,“黄河上游的一切地方,都是岭·格萨尔的领地”。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发祥于青藏高原游牧文化、史诗以说唱艺术形式,叙述了青藏高原上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战争。民族交流融合的故事,史诗描写对像的现象世界中充满着丰富的游牧文化。而游牧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在讨论青藏高原游牧文化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牦牛,牧民的大多饮食、居所、日常生活用品,运输、燃料等来源于牦牛。

      文学艺术归根到底属于人类生存活动的一部分。产生于现实存在的需要,是对人的物质存在的审美判断、评价与表达,同样《格萨尔》史诗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部分史诗中专章叙述了与游牧部落息息相关的各类牲畜故事的分章本,如《嘉莫牦母牛宗》、《大食财宗》、《泊尔布绵羊宗》、《贡特山羊宗》、《松巴犏牛宗》、《列赤马宗》、《穆布骡宗》等还有讲述狩猎时代故事的《阿达肉宗》。史诗中把野牦牛、牦牛视为力量、财富的象征。赋予一种凶猛而温和的神性,史诗系统诠释了草原文化母性,赞美了游牧人在生存的极限中,所创造的精神极境,赞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史诗中有:野牦牛颂、牦牛颂、羊颂、马颂、帐篷颂、牛奶颂、乌朵颂。还有许多游牧生活方面的典故、比喻、谚语等。

       牦牛是世界上宝贵的稀有物种,藏民族的生存和推动历史发展离不开牦牛,青藏高原牦牛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牦牛又是青藏高原仅有的畜种,具有耐低温、低氧,适宜寒冷气候特点。生产性能好、肉乳质量优、皮毛用途广、经济价值高。据西藏卡若文化遗址,动物遗骸鉴定表示,四千多年以前当地文化主人已经能驯养牦牛,藏民族的历史也同样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朦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朦昧时代是以猎取现成天然物为主时期,从藏文典籍中所记载的情况来看,一些观点与近代科学家的定论相吻合,如藏文史书中说“扎米(古猿人)食非种之果(野生果),披树叶、狩猎食肉饮血”。因此藏文史书称藏族为“赤面博”,今天的藏人食生肉的习惯也是从远古传承下来的习俗,《五部遗教、臣教》记载:“射杀野牦牛,食红肉、饮热血、行不净之事,无定居,贫欲五毒占上风,野蛮之族无降者”非常贴切地记载了人类的野蛮时代的生活方式,这一时期野生动物还没有驯化成家畜,青藏高原上的先民靠狩猎等方式生存,并形成了一种狩猎文化,获取猎物手段有射箭、棒击、石击、套、砸板、陷阱、挖洞、薰烟、灌水等,居住于高山草甸地带人们,主要猎野牦牛、野驴各种野羊、棕熊、猞猁、狐狸、鹿、獐、旱獭、鼢鼠等。

       一些古老的狩猎方式延续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游牧部落先民们猎杀的主要对像就是野牦牛,当时的野牦牛个头很大,据说一头野牦牛的肉有八驮相当于五百多公斤,野牦牛又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猎杀一头并非易事,格萨尔王传《世界公桑》中说“雪狮三力具身上,野牦牛杀敌之兵器在头上,好汉计谋在心里。民间传说,有些猎人被牦牛犄角牴穿后串角上,时隔数月一俱干枯的尸体仍在牛角上摆动,格传《觉汝的故事》中说,“但见觉汝骑一头褐色野牦牛,此牛右角串一厉鬼尸,脚踏一鬼怪。”

       这虽然是对历史的文学想象,但在夸张的背后,我们却似乎触摸到一种历史的真实,从中人们可知道野牦牛的凶猛性,一些犬科猛兽也对它望而兴叹。因而猎人们对付野牦牛,主要采用射杀的方式,如果靠近它且还未射死,就会直接冲向猎者无法逃脱,为此,射牛的箭也是特制的,敦煌出土的《吐蕃历史文书》中说:“好汉射猎野牦牛,南方的竹子是上品,但若不用青铜作箭镞、竹箭不能射穿牛,若不用鹫翅作箭翎,则不能射中牛”。在青藏高原上一百年前,有人仍然延续着这一狩猎历史,他们主要猎杀野牦牛和野驴,一些牧区称他们为“日写娃”(意为居山人),他们是人类狩猎时代的活化石,他们终身居山狩猎、食肉维生。用野牦牛皮作帐篷,用皮绳作拉绳,天然岩桩当支撑杆,这是山居人不可多得的家园,他们每当获猎物,首先要祭祀狩猎神,一些牧区猎人祭祀对像叫“幸巴”(屠夫)或阿达切比鲁莫加。

      阿达拉母是《格萨尔》史诗中,唯一的一位女将,她原是北方魔国的一女妖。格萨尔大王征服北妖鲁赞魔王后,阿达拉母成为岭国麾下一位能武善战的女将,在魔国她是个著名的猎人,射杀了无数的野生动物,格传《地狱救妻》中说:“要说阿达拉母我世称食肉女,是年三岁时,在广袤的草地上,木弓搭木箭,射杀无数雀和兔,岁至十有三,长发向后飘,上午爬上流石山,铁弓搭铁箭,射杀野牦牛九百头。下午大山被血染。阿达我所到之处秃鹫、苍狼围着转。中午走进沼泽地,射杀白唇野驴九百匹,血染草地一片红”。此外,史诗中的幸巴大将也是狩猎高手,有着与阿达女将同样的经历,成为猎人们祭祀的猎神,且有一定的祭祀仪式,口念祭辞,用血祭猎神。进入游牧时代后,猎人逐渐减少,加之受佛教影响,猎人被视为下人,并断言猎人收获再多、终将成穷人,然而一些古老的狩猎方式一直延续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 上一篇:《大元帝师八思巴》 工笔画创作手记
  • 下一篇:哈达,高原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