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大梵天的述说

甘孜日报    2018年04月08日

■扎西次仁

当我开始接触藏传佛教绘画时,脑子里自然就产生了佛教绘画艺术是何时出现的疑问?对此,藏传佛教艺术界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在印度远古时期,人们寿长十万岁,有一个国王名叫吉推,因修习四圣法而长寿,活了十万岁。该国王严格苦修又获得大自在天的八棒,大梵天也加持他神兵及武器,以及他人不到世间而能知晓一切之智慧。

彼时一仙人之爱子不幸夭折。仙人对国王说:“国王您没按圣法治理国政,因此您的百姓死于非命,我的儿子之性命也被夺走了,今后您再不治理我就自杀!”国王与仙人为此发生争辩,因无果而只好到阎罗王处寻求解决。国王向阎罗王顶礼,请求放回仙人之子。阎罗王说: “我并没有招他来,是他自己的业已尽而已。”国王再三要求阎罗王放回仙人之子,阎罗王执意不允。为此,双方争执并引发了战争。大梵天闻讯亲临现场调停道:“自己业尽而亡,并非阎罗王索命。但你可以画一幅仙人之儿子画像。”于是国王按梵天所示画了仙人之子的画像。梵天并施以还阳之术,将画活的孩子交还仙人。这位吉推王就被佛教界尊推为第一个绘画者,称他为历史上第一画师。国王按梵天的旨意向阎罗王顶礼供奉,终于和睦相处。后来,国王向梵天请求指示世间绘画技艺,梵天将画艺编成绝句示之:“群山之巅须弥山,卵生之主大鹏鸟,人中之主土地神,画师之冠吉推王,绘画技艺王明示。”说完后出示《工巧天授记》说道:“此书规定转轮王之主要尺度,合标准者具功德,不合标准者有罪孽。身体各部位不齐全、不优美,即使合乎标准又有何用处!”从此人间流传道:“最早教授绘画的大师是梵天,画师的始祖是吉推王。”绘画技艺从此产生。

这则佛教神话传说,当然不符合劳动创造艺术的唯物史观。但它却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佛教绘画是天神大梵天创制的,佛教绘画的祖师爷是神界的吉推王;佛教造像艺术是在佛教产生以后出现的,它开启了佛教赋像以灵的造像传统,一开始就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即它的宗教性;佛教绘画开始产生时还是以客观描绘物像(仙人之子的容貌)为对象进行描绘的,它遵循了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佛画要依转轮王之尺度为主要标准进行创作,佛画须合符标准,且优美。这开启了佛画程式的先肇,是佛教绘画最早的美学原则。

上述这则神化传说,说的是神界的事。那么世间最早的佛画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对此,藏传佛教绘画著述中也有明确记载。传说帝释天宫一位大王名叫仙道王,他用珍宝制成一个无价之盔甲,并以此为礼物献给影坚王而未得回报,后向佛陀请求允许为其画像。佛陀虽应允但因画师们不能直视佛身,于是请佛陀坐于浴池边,画师将佛陀在池中的倒影画于布上,此画即被称为“水堤画”。众人则以此作为供养对象,仙道王以此功德而获得亲见真谛之慧眼。但这幅画像颈项较短,各器官也不够匀称。第二幅佛画相传为,在僧格拉山一位大王有一女儿名叫木地赤兴,她以三大升珍珠献给佛陀而获准为其画像。佛陀让她画的像发出光芒,此画即被称为“光明画”或“木地赤兴画”。据说,见到此画立即能亲见真谛,使人们心如明镜。但木地赤兴画技不高,画像不标准。

古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人们非常怀念已涅槃的能仁佛祖。但当时印度佛教界认为,直接绘制、雕刻佛陀形象是一种极端不敬的外道行为。为了纪念佛陀,当时曾用各种象征性的符号予以表达。如用“佛塔”象征佛陀说法;用“菩提树”代表佛陀成道;用佛陀“足迹”象征佛陀游行布道。这二则传说的背后则隐喻着这样的一些内容:一,随着佛教在印度的传播,用以上这些方式已不能满足信徒们怀念佛祖能仁的深厚感情了,于是佛画的绘制创作也就应运而生了。二,佛祖是觉悟者,直接绘塑佛陀是佛教的禁忌,于是画师们采取了变通的方法,即不直视佛祖,而用水中倒影,日光中影像来绘制佛祖画像,这开启了藏传佛教绘画对物象由如实描写到删减不必要的的细节,紧紧抓住对象基本特征的一种全新的创作方法。它反映了艺术家对事物本质认识深化过程的把握,这是一种认识进步的过程。三,佛画创作的功能性目的很明确,即“众人以此作为供养对象”;绘制供奉者则“以此功德而获得亲见真谛之慧眼”;“见到此画立即能亲见真谛,使人们心如明镜。”四,反映了佛画创作初期还不成熟,仍处于初创阶段。所以“这幅画像颈项较短,各器官不够匀称”;“画技不高,画像不标准”。天神大梵天虽“规定转轮王之主要尺度”为标准,但还未形成统一的量度标准。佛画创作从初创到形象造型的程式化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 上一篇:安卢的卢汝(上)
  • 下一篇:《大元帝师八思巴》 工笔画创作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