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炉城往事——《教堂颂歌》(下)

甘孜日报    2017年06月09日

   ■肖宵

   建筑沉淀着城市的文脉、展示着城市的性格、承载着城市的精神。上期栏目,我们了解到了康定天主堂这幢哥特式建筑的美轮美奂,在教堂之中追寻到了巴黎外方传教会在炉城经历的坎坷。本期栏目,我们将继续沿着天主教会的传教之路,为您讲诉当年炉城第一高楼——真元堂的前世今生。

   19世纪末,天主教在炉城虽然发展缓慢,细细想来,西洋产物远渡重洋,能在藏边立住脚跟已实属不易。类似情况,外国传教士们在云南的活动便遭到强烈抵触。

   18世纪中叶,巴黎外方天主教士进入云南迪庆,他们建立教堂、发展信徒,在强大的藏传佛教势力中,极艰难的存在着,由于历史传统,部分百姓不能容忍天主教士的传教活动,引发了阿墩子教案和维西教案。在维西教案中,愤怒的群众焚毁了澜沧江、怒江沿岸的10所教堂,杀死了法国传教士余伯南和蒲得元。当时清政府迫于外国压力,立即平息事件,并予赔偿,同属巴黎外方传教会管辖之下的康定教区也因此获利。

   传教士们便将这笔不菲之财,用来修建康定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教堂。

   虽然外国传教士在炉城多有出现,但他们大多只熟识教规教义,不懂建筑学说。而当时炉城内的建筑几乎全数是汉藏风格,本地匠人拿这“洋教堂”更是无从下手。因此教会不得不到内地求助能工巧匠,加之图样设计、材料制作诸多周折,这座名为“真元堂”的哥特式教堂前后历时5年方才完工,建成之后已是清末民初。

   1916年,一幢设计精巧,工艺精湛,建筑宏伟的西式教堂矗立在炉城老陕街前方,它坐落的位置,正好是今日情歌广场正中央处,可谓是当年炉城的中心建筑。偌大的“洋教堂”一时让炉城人叹为观止,贫苦人家趋之若鹜,教会得以迅速发展。

   由于信徒的迅速增加,天主教会开始不断的扩大规模,向阳街天主堂,时济山露德圣母堂一一修建。到了1924年,教会又以3000两银从明正土司处购得南门外大量土地,并在此修建了用以纪念修女德肋撒的德肋撒堂,该教堂虽曾经被拆除,但现已重建于康定新城。现今的德肋撒堂,堪称全州规模最为巨大,设计最为独特,外观最为精美之教堂。

   天主教落户康定,给人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异国的不同信仰和建筑风格,教会在此地广济穷困,开办医院,创建学校,可以说第一次让居住在中国腹地的康定人接触了西方文化,并受惠于近代医学。

   当年在炉城穿梭往来,忙于传教的外国人相当之多,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法国人华朗庭。此人于1924年至1949年期间一直担任康定教区主教一职,除了传教之外,他本人对藏区文化亦颇有兴趣,业余时间便加以研究,以至这位华主教后来成为了炉城之中屈指可数的藏汉通晓的外国人。

   到了解放之后,洋教士们悉数回国,康定天主教进入了本土发展阶段,几十年间教会事业从未间断,教友们也经家庭影响传承至今。可惜的是,当年在炉城中央鹤立鸡群的西式建筑真元堂却因一场意外毁于一旦,以至今日人们永远无法欣赏到它的风采,只能通过照片追忆往事。

   真元堂虽然化为乌有,但在近年的民族宗教优厚政策支持下,康定全体教友通过努力终于使得天主教会在本地获得长足发展,新建的几处教堂也为炉城添上了几分奇丽之姿。其实天主教这样的“舶来品”,能在炉城发展延续,本身就说明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而教会在康定也与其他各类宗教文化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炉城风格的天主教文化。

   清晨,在虔诚动听的颂歌声中,我们放佛能够感受到当年传教士们东入炉城的艰辛之路。而作为茶马互市重镇,藏汉文化交融中心的康定,不知曾吸引了多少外来之客,传教士进入炉城之路,正是茶商们运货之时铺就,下期栏目,让我们重回古道,透过慢慢风雪,一同去感受那艰险极致而又满载希望的茶叶之路。


  • 上一篇:从奴隶到将军
  • 下一篇:花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