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打开历史深处的长沙彩瓷

甘孜日报    2024年04月10日

◎甘武进

“我的家,彩陶源村唐朝窑址,铜定古街上的陶瓷作坊,在地理上呈三足鼎立之势,按理说,已经植入了我的记忆,甚至灵魂深处。但遗憾的是,我过去所有的认知和情感都是那么的狭窄,所有对长沙铜官窑的关注与重新审视,都处于被动。”纪红建说:他从未想过他家江对岸的长沙铜官窑竟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更没想到通过它,沿着湘江竟然会看到一条沧桑而辉煌的人类发展和文明进程的道路。

《彩瓷帆影》是部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从长沙铜官窑故里开始,深入探访长沙铜官窑如何南北融合、创新突破,成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瓷器世界工厂,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再从湘江出发,探寻长沙彩瓷出省、出国,打拼海外市场,将中国彩瓷文明推向世界顶峰的豪迈情怀。作者以贯穿中西的视角,结合行走、回忆与历史讲述,追溯长沙彩瓷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恢宏历程,既探秘中国制造远销海外的文化和经济因素,也描绘出一部数千年中西文明交流史的历史图景。

作者用扎实的史料展现一千年前不可思议的中国制造。1998年,一家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的一艘名为“黑石号”的沉船上打捞文物陶瓷制品多达67000多件,其中出水的长沙铜官窑瓷器达57500余件。“独具一格的长沙彩瓷,附之充满生活气息的精美书画,极具时代气息的浪漫诗文,即便今天我们手握瓷器,依然能感受到它的脉动与温度。”原来早在1200年前,它就已远涉重洋,走遍了朝鲜半岛、东南亚一带,越过印度洋,直奔阿拉伯以及红海之滨的埃及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条色彩鲜明的“海上丝绸之路”。

1960年第三期《文物》杂志发表了冯先铭的《从两次调查长沙铜官窑所得到的几点收获》。“这是长沙彩瓷封存千年之后,第一次面向世人。”冯先铭在文中写道:“铜官窑瓦渣坪烧制的瓷器,它所采用的装饰方法超出了当时一般规律,突破了传统的单色釉,烧成了青釉带褐绿彩的瓷器,在一件瓷器上面出现三种色彩。一千年以前能够用三种不同金属烧出三种不同色泽的花纹,这一成就应当给以极高的评价。”冯先铭的这个报告除了确认了长沙彩瓷的故乡,它的历史地位,详尽描述了釉下彩风格、特点……

书中,作者深情讲述故乡长沙望城千年铜官窑的前世今生。公元847年的一天,李群玉路过铜官。“当时的这里,炉火冲天,煤烟滚滚,到处挖山取土,很有工业文明礼貌的气象。”他目睹长沙铜官窑烧制时洞火冲天的壮观景象,为之动容,挥毫泼墨,写下《石潴》诗:“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李群玉是唐代诗人中考察和描写长沙铜官窑的第一人。他的诗,让我们看到了熊熊的窑火,看到了熊熊的窑火烧出了大唐的繁华气象和绚烂多彩。

纪红建以身临其境的写法,引领读者进入铜官窑彩瓷丰富斑斓的世界,走进历史深处。“樊翁的儿辈们发现,洞庭湖潮泥经高温可焙烧成黄色、青色,而黄泥、草灰、石灰,焙烧后呈褐色或黑色。”他们继续研发彩料,搭配,烧制。交流烧制体会,向老窑工请教。“不断地配方,不断地施彩,不断地烧制。”“彩色!是褐彩!”一次开窑,樊翁的儿辈们有了惊喜的发现。“他们兴奋地轻轻敲击这只全新的彩瓷,一声脆响,迷醉了在场的所有窑工。”那是它沉默而爆发的美,是生命冲动的表达,富有歌唱性。“这一声脆响,是打破疆域和穿越历史的切分音。”

诗意的长沙彩瓷,堪称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与智慧结晶。纪红建以独特的体验和文字传达着对人性、历史与现实的关注与沉思,让此书既充满浓郁的文学韵味又饱含较为深刻的思辨色彩,可读性强,知识点和信息量大:历史深处的长沙彩瓷,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 上一篇:书写乡村民办教师的苦乐年华
  • 下一篇:礼赞民族团结的时代颂歌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98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