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讲述风云气象卫星的精彩故事

甘孜日报    2024年04月02日

阴晴雨雪、雷电风霜等天气预报信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浩瀚宇宙中的气象卫星宛如地球家园守望者,全天时不间断监测天气和环境变化,在防灾减灾、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已成为一张值得骄傲的中国名片,正在全球展现大国责任与担当,为国争光提气。由董瑶海、陈文强、杨军三位专家倾力创作的科普图书《星耀中国:我们的风云气象卫星》,讲述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用50多年的时间精心研制风云气象卫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他们以勇攀高峰、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书写了中国科技史上的创新佳话。

◎钟芳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早在远古时期,智慧的中国古人就对浩瀚的星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13年,哈雷彗星就被载入史书《春秋》中;而发现于莫高窟藏经洞经卷中的敦煌星图,更是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图之一。大约2300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长诗《天问》,热切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空间不懈的探索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形下,我国气象卫星研发迫在眉睫。1969年,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从此,我国拉开了气象卫星研制的序幕。1977年,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被命名为“风云一号”,正式开启了风云纪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自力更生研制气象卫星的道路极不平凡,在当时基础工业薄弱、航天人才紧缺、国外技术重重封锁的情况下,锐意进取的气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硬是凭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搏精神,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通过几代人的接续努力奋斗,终于使铸造出的气象卫星在防灾减灾、生态文明等领域成为保障国计民生的“千里眼”。到今天,作为知冷知热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创新星、联合协同的合作星和服务全球的中国星,“大国重器”风云气象卫星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星耀中国:我们的风云气象卫星》用生动朴实的语言,系统讲述了气象卫星的相关科普知识,追溯了我国科研工作者依靠自身力量,成功研制出大国“神器” 风云气象卫星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中国科技的硬核实力,弘扬了“爱国奉献、创新求实”的科学家精神。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什么是气象卫星”,讲解了人类观测天气的方法,介绍了当代时代用先进科技手段观测复杂天象的情况。第二章“气象卫星探测原理及要素”,讲述了气象卫星在气候监测、预测、生态环境、灾情监测、空间天气监测中的具体运用。第三章“气象卫星的奥妙”,解构了气象卫星的组成、研制、发射全过程。第四章“气象卫星的前世今生”,介绍了国内、国外气象卫星发展历程、气象卫星发挥的效益。第五章“气象卫星的未来”,提到了未来气象的观测需求,指明了气象卫星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对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进行了热切的展望。

风云气象卫星是我国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随着“风云家族”发展壮大,卫星应用效益进一步充分发挥,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也是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它应用十分广泛,不仅用来预报天气,其数据和产品还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农业、林业、环保、水利、交通、电力等行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保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红线”监测与评估、清洁能源体系构建、“一带一路”国际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了 “两代四型”共19颗气象卫星,有8颗气象卫星在轨稳定运行,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组成了中国气象卫星业务天基监测系统,实现了组网观测业务化。目前,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2700多家国内用户接收与利用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历经多年的创新与打拼,我们的风云气象卫星以先进的技术水平、高质量的遥感数据服务、与美国、欧盟的气象卫星一起,业已成为全球对地观测卫星业务监测网的主力军。

令人期待的是,2035年我国将建成第三代风云气象卫星综合观测体系,实现精准预报,满足全要素、精细化气象观测需求,将以中国精度洞悉全球风云变幻。本书以前瞻性的笔法,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中外在环境与气候方面的合作,描摹出一幅腾飞的璀璨前景。


  • 上一篇:生动鲜明的古代乡村生活图景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98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