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奔赴高原的阳光 都江堰市对口支援康定采风侧记

甘孜日报    2023年12月22日

雪落情城。 冯光福 摄

新都桥藏寨。 冯光福 摄


◎文君

深秋的都江堰,气温已降至十度左右,都江堰大道两旁的银杏树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黎明的风中已透出阵阵寒意。

2023年10月23日,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一行15位作家、诗人,在都江堰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殷波,市作家协会主席黎民泰,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主席邱岗的带领下,奔赴高原古城康定,开始了为期三天的都江堰市对口支援康定市项目的采访之路。

清晨八时整,四辆轿车满载着都江堰作家诗人的激情,穿过灰濛濛的晨雾,风驰电挚般朝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康定情歌》的故乡——康定飞驰而去。

从海拔500米的都江堰出发,到海拔2600米的康定城,极速递增的海拔,不止是这一行采访者必须适应的高度,也是每一位从都江堰踏入高原开展援建任务的工作人员必须面对和适应的高度。当采访小分队抵达康定城时,好些年过六旬的老作家已气喘吁吁,脸色苍白了。

都江堰市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宣传组组长任路,是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的女记者,2023年6月前往康定,已在这异地他乡工作四月有余。她闻讯赶到停车场迎接作家采访小分队,发现其中有的作家,曾是单位同事,相见的那一刻,大家像久别重逢的亲人,紧紧握手、热情拥抱。

采访小分队不仅带来了家乡亲人真切的问候,同时还带来了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援建办、市文联以及相关领导对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的支持和关怀。

两点左右,任路陪同采访小分队马不停蹄地向位于鱼通镇的阳光鱼通国际山地运动公园在建项目驰去。路上,任路详细介绍了都江堰市对口支援康定市的总体情况,为采访小分队提供了相关信息和要点。

2021年5月,按照中央、省委、成都市委的决策部署,都江堰市在对口援建康定市,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后,制订了新一轮以巩固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的为期五年的《都江堰市对口帮扶康定市十四五规划》。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安排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杨云飞任都江堰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率工作队员23人,前往雪域高原、跑马溜溜的情歌故里康定,踏上了为期两年的对口支援征程。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市委书记蒋蔚炜亲自前往康定调研指导,强调都江堰市与康定市不仅仅是结对支援关系,更是携手同行、双向奔赴的合作关系。希望工作队能充分发挥两地在文化、旅游、生态等方面的共同比较优势,探索共建飞地经济模式,开拓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找准发展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协同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开启新时代都康两地互带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队经多方调研,确定并开启了“筑巢引凤、文旅兴康、人才援康、民生安康、产业富康、结对助康”等一系列对口支援措施。都江堰市共划拨资金约2200多万元,实施了21个大项、53个子项目,组织各类捐款捐物超过460万元,社会帮扶超过960万元,惠及17个乡镇、44个部门、11条镇街、58家民营企业、6家社会组织、1所高校。期间,工作队多次翻越折多山,前往海拔3800米的新都桥镇和塔公镇,实地考察调研,推动落实了新都镇拔桑一村、拔桑二村、塔公镇塔公村三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还投入170万元在新都桥镇卫生院建成高压氧舱;援助康定市民族医院创建“二甲”医院;向康定市教育系统捐赠帮扶资金73万元,推进“校联体”建设;以及援助康定市成立房屋建设管理发展联合会等项目。

由于援建成绩突出,都江堰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被中共甘孜州委宣传部、中共甘孜州委统战部、甘孜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评选、表彰为甘孜州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2023年6月,按照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安排,都江堰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杨波任都江堰市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率工作队员19人于6月29日抵达康定,接过对口支援的“接力棒”。工作队抵达康定后,立即展开工作,先后赴新都桥镇、塔公镇、呷巴乡、麦崩乡、孔玉乡、榆林街道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制定了第七批工作队对口支援实施项目规划。为推动项目落地,10月12日,都江堰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亚丹率都江堰市党政代表团前往康定参加“都江堰市·康定市项目投资签约仪式”,现场签订老榆林农牧旅综合体、冷古纳托旅游区、塔公古弄村营地等多个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约2.7亿元。仪式上,张亚丹指出,要充分利用康定优质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聚焦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开展项目包装策划,引进更多社会项目来康投资和发展。要在高效落实财政资金项目过程中,推动都康两地在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品牌打造、教育医疗等方面深度合作,做强优势特色、带动群众增收;项目团队要结合实际,科学施工,统筹推进,确保项目安全高质高效推进。

目前,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已将继续提升新都桥拔桑一村、拔桑二村、塔公镇三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旅游项目纳入首位,并相继推动多个项目:鱼通镇特色农牧文体旅综合体项目的启动;榆林街道老榆林村藏族村寨民宿集群的基础设施配套;麦崩乡西梅、苹果种植示范园的建设;以及打造 “栖野治茶”品牌、都康共建胸痛卒中中心等。以有限的对口支援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是第七批工作队对口帮扶康定的一大特色,目前已引进都江堰市民宿协会投资0.5亿元打造老榆林高端民宿集群;引进四川坐棚沟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投资7.8亿元打造阳光鱼通国际山地运动公园;引进2.25亿元打造呷巴乡绿色生态项目、塔公镇野奢游牧营地项目、孔玉乡色龙村世外桃源民宿提升等项目。

十月底的康定,绿色已经褪尽,道路两旁高低起伏的山峦苍凉而又辽远。下午3点,采访小分队沿大渡河到达第一个采访点位“阳光鱼通国际山地运动公园”所在地——鱼通镇赶羊村。

赶羊村距康定城约五十公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充足的水力资源、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木石结构建筑、神秘的“贵羌”藏族民俗文化,有着极具特色的旅游价值。项目所在地还与附近的康定情歌(木格措)风景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蓝逸情歌牧场旅游景区、鱼通土司官寨、色龙村世外桃源等旅游景点遥相呼应。项目功效涵盖康定市鱼通镇、麦崩乡、孔玉乡等多个乡镇,涉及到鱼通官寨的升级改造、鱼通文化展览馆、高原杜鹃、水上运动、峡谷漂流、高山滑雪、越野穿越、冷水鱼养殖、牦牛养殖、牧野野奢酒店等特色农牧文体旅综合建设。项目于2023年8月8日启动,分三期完成。一期的鱼通文化展览馆、大渡河水上运动公园、鱼通官寨改造升级等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计划2024年建成投运。整个项目预计于2026年全部建成,将大力助推康定市文体旅产业发展,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采访小分队抵达赶羊村工地时,游客接待中心及公司办公室大楼主体框架已落成,工人们已转入室内装修。闻讯赶来的项目承接方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文强,是当地的返乡大学生,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项目落地后,他全力奔波在项目与当地村镇的协调中,他热情地为作家们讲解了“阳光鱼通国际山地运动公园”的规划、进展以及远景。

赶羊村采访结束后,作家、诗人们顾不得一日四百多公里行程所带来的劳累与头昏脑胀等高原反应,又赶往第二个采访点位——位于姑咱镇的康定市第二人民医院。

姑咱镇被誉为康定的江南小镇,地处大渡河谷,沟堑纵横,山高谷深,四季分明,因其气候温和,已有近2万藏汉群众在此居住。

康定市第二人民医院始建于1958年,编制床位99张,职工135人,其医疗服务辐射康定市周边地区,妇产科医疗服务更是辐射全州18个县市85个乡镇,是当地非常重要的医疗机构,但因地处高原和边地,其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与成都等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采访小分队抵达时,都江堰市对口帮扶的医生蒋晓宏、陈毅科已等候多时,他们与康定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杨兴岚等人,为采访小分队详尽讲述了都江堰市医疗卫生系统援康帮扶以来,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2016年,都江堰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兰征科带领副院长王光宗、医务科长蒋晓宏等专家前来康定市第二人民医院现场调研。此后8年时间,都江堰市人民医院、都江堰市中医医院、都江堰市妇保院、都江堰市二医院、都江堰市三医院先后派出200多名医务人员,来到康定市第二人民医院,采用传帮带、结对子等方法,悉心进行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并将都江堰成熟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方式带过来、推出去。特别是在妇科腔镜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腹腔镜附件包块摘除术、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剖腹子宫全切术、阴式子宫全切术等技术项目的建设和推行上,不遗余力,卓有成效,解决了这座高原小镇医院的许多医疗难题。

目前,康定市第二人民医院已从一个普通的乡镇医院升级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爱婴医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整体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大幅提升,让当地的藏汉居民获益匪浅。

现挂职于康定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的蒋晓宏,前后十多次赴康参与对口援助指导工作,这次更是长期驻院挂职,他对康定市第二人民医院这些年来的发展了如指掌,说起援建过程中的感人事迹,语言和眼神里,还难掩激动与感慨:比如内一科主任刘云嫦在义诊途中遭遇洪水和泥石流,与死神擦肩而过;护理部干事李艳抛下嗷嗷待哺的儿子,毅然赴康;医务科干事胡梅梅离开都江堰时,3岁的女儿正在发高烧,还流着泪呼喊着“妈妈”……

点点滴滴,折射着都江堰白衣天使,在这片高寒缺氧的土地上,燃烧青春和热血的生命轨迹。他们是一群追逐阳光的人。他们在奔赴高原、对口援建的过程中,也把自己锻打成了一缕缕灿烂的阳光!

入夜的康定城,清丽迷人。采访小分队在工作队驻地匆匆吃了晚饭后,又与赶回驻地的王波、张祥、易涛、杜柳、王光秀、杨艳红等支援干部,围坐在由小课桌拼成的“会议桌”前,展开了座谈。由于坐凳不够,任路和杨艳红等便靠墙站着,她们身后的墙上,工作职责、计划分工、工作队管理规定、工作掠影、活动情况等展示牌异常醒目。这些来自都江堰市不同单位的支援干部身上,同样有着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援建故事。

完成了第六批历时两年对口支援任务、又继续加入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的项目组组长王波,因为对这方土地的热爱,对之前经手的项目的牵挂,毅然决然申请留在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组,继续跟进项目的推进。

三年时间里,他不停地往返于新都桥镇拔桑一村、拔桑二村、塔公草原、鱼通镇农牧文体旅综合体等多个项目点位。他还利用自己熟知房地产业务的优势,主动助力康定市成立房地产协会,一次次前往州住建局、州总工会、州建筑协会、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等,助推房交会和美食节……

在王波的对口支援日记里,有这样一些感人的文字:

2023年6月5日,雨。抵达康定第四天,高反持续,强忍不适,继续前往新都桥,进行实地调研、危房排危改造加固的检查与验收。夜晚十时,想起母亲生日,赶紧拨通电话。母亲说:“你终于想起我的生日了,有个电话问候,我已经非常开心了”。对于王波来说,他缺席的哪里只是母亲的生日,三年多的时间里,儿子的学习成绩、身高变化等,他都是一问三不知。

其实,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对于这些对口支援干部来说,对口支援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使命,更是他们身后的家庭,以及所有都江堰人的责任和义务了。

当一抹阳光穿过郭达山陡峭的山峰,洒在雅拉河与折多河清冽的河面上时,这座情歌之城从寒秋中苏醒过来。采访小分队迎着深秋的阳光,来到地处老榆林村的康定市第二中学。

清晨的康定非常寒冷,好几位采访队员都穿上了羽绒服。站在康定市第二中学教学大楼前,已能看见远处白雪覆盖的山头。此地海拔已近3000米,在对口支援教师的带领下,一行人登上五楼的会议室时,几位上了岁数的老作家已然双唇泛紫,脸色发白,气喘吁吁。

在会议室里,来自都江堰市的陈晓军、孟勇、李君、蔡建明4位援教老师与来自浙江的对口支援挂职校长曾应超一同为采访小分队介绍了康定二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2016年以来,都江堰市与康定市27所学校结对支援、帮扶所做的工作与成绩。

据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干部李玲统计,都江堰市与康定市学校结对的八年时间里,都江堰市教育局累计派出150人次优秀骨干教师赴康开展支教工作,组织350余人次名优教师作示范教学,展示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送教155批次,捐赠资金120余万元,以及价值50万元的教学用品。同时,对就读都江堰市五所驻市高校的康定籍贫困学生,解决学费和住宿费问题,共资助学生34人次,总计92万余元。

每一个人都是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数据都是一段脉脉的温情。来自都江堰市青城山高中的第七批对口支援干部陈晓军,根据组织安排挂职康定市第二中学教导副主任。实际上,陈晓军早在2019年就在新都桥藏文中学参加过对口帮扶支教工作。在陈晓军的支教日记里,记录着这样一件事:海拔3500米的缺氧环境,陈晓军曾经历过一场病痛与生死考验。初进高原,因学校房屋紧缺,支教教师住在教学大楼顶层,一切生活用水必须靠人力提上去,高反非常厉害,陈晓军只好搬进学校厨房旁边一间小小的杂物间。

开学一个多月,陈晓军突发胆结石,剧烈的疼痛持续数小时,被同事连夜送往康定市人民医院。陷入昏迷状态的陈晓军被抬进手术室后,同事们又急匆匆地赶回了学校。

陈晓军住院的一个星期里,他心中始终放不下的学校工作,等到伤口一拆线,他立刻赶回了学校。他说:担心孩子们拉下课程。

严重的高原反应,对所有对口支援干部来说,都是一场生命的考验。在采访、座谈期间,一位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教师,因事突然下楼去处理,待他重新上楼时,已是三步一喘、五步一歇了。这位来自都江堰中学的孟勇老师,是在2022年完成对口支教任务后,第二次来到康定二中参与对口支教工作。他说,学校在师资力量这一块显得有些薄弱,他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做的最多的是指导本地教师如何提升业务水平。他说,他最开心的是看着徒弟彭诗琪,在一次次教学竞赛中获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这些支援干部,最想看到的,就是康定教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坐落在折多山西侧、川藏线南北路分叉口立曲河中游的新都桥镇,海拔35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5度左右,因为这里的旷世美景,常年前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因此,高原缺氧导致的高原病在这里一直很难处理。

2021年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经过多次实地考察论证,投入170万元,建成了“都江堰市援建康定市新都桥镇卫生院高压氧舱”项目。采访小分队风尘仆仆抵达新都桥镇卫生院时,医院院长龚云杰与负责高压氧舱的藏族青年医生肖文杰,已手持洁白的哈达在这里迎接了。

高压氧舱能同时为8名患者提供治疗。龚院长与肖医生向坐在舱里体验的采访队员,详细讲述了高压氧舱项目的投建、使用,以及重要性。新都桥因其绝美的高原景色,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每年接待的两万多名患者里,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突患高原病症的游客。高压氧舱的建成与使用,为广大游客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也为折西片区高海拔地区急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脑梗塞恢复期等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填补了康定市高原地区乡镇卫生院使用高压氧舱治疗的空白。

都江堰市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饶敏是一位风风火火、办事果断的女子。她说,她到新都桥镇卫生院对口支援期间,遇到过很多突发事件,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对来新都桥拍婚纱照的小青年,因旅途过于劳顿,导致女方出现流产先兆,再加高原缺氧和高原反应,情况非常危急,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危险。病人送来时,已是深夜12点。饶敏与肖文杰闻讯后,顾不得白天工作的疲乏,立刻从宿舍来到高压氧舱,为其进行急救处理。女子转危为安。事后,特意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第六批援建干部田梅,于2021年挂职康定市民族医院副院长,曾全力负责、协助高压氧舱项目的推进和建设。在新都桥镇卫生院的场院里,留下过她无数的脚印和心血。这位曾经历过“5·12”地震、被深埋废墟七个多小时的女子,对口支援期间遇上泸定地震,她当即与同事前往支援,连续几十个小时坚守工作岗位,其间还抢救回来一名因体力透支、过度疲劳而晕倒在地的女民兵。

在新都桥镇卫生院,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来自都江堰市的援建工作队队员,用他们的真诚和热爱,谱写着援建康定的动人篇章。

2021年至2023年,在康定市折西片区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新都桥镇拔桑一村、拔桑二村、塔公镇塔公村三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投资建设。对口支援工作队以政府投入的30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撬动和吸引社会资本2.1亿元,共同参与打造“筑巢引凤、文旅兴康”新模式,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经过三年时间已见成效。

在一抹秋阳的照射下,采访小分队驱车来到了拔桑一村。这个由当地政府和四川华明科创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吉布甲”汽车露营地,采用“音乐畅享+汽车露营+特色蛋屋”的模式,运营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以致旅游旺季一房难求,由此也带火了周围农牧家庭的民宿酒店。

在这里,采访小分队遇见了由四川省委统战部派往拔桑一村的第一书记周圣杰,以及拔桑一村村委会副主任扎西尼马。扎西尼马说,“吉布甲”汽车露营地没有打造以前,他家民宿酒店每年收入在十余万元左右,今年已经超过五十多万元。村里其他人家的收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为关键的是,村民不用出远门,就能就近就业。他说,目前在“吉布甲”汽车露营地就业的本地牧民,不止每月有薪水,年底还有分红。

说起即将到来的项目效益分红,在营地当导游的藏族小姑娘,满脸绯红的喜悦怎么藏也藏不住。

走在汽车露营地蜿蜒曲折的木栈道上,绕着房车、蛋屋缓缓走去,两只巨大的圆形音响矗立在草坪中央。完全可以想象,夏日的高原夜色里,那欢声笑语,那燃烧的篝火,那热烈的音乐,那欢快的锅庄,还有那闪烁的五彩灯光,把高原的夜景,渲染得多么狂热,多么奔放,多么的让人心驰神往。

新都桥镇拔桑二村,位于318国道一侧。2021年10月,都江堰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杨云飞带领队员们来此考察,经多方调研、分析,一致认为,新都桥原本没有桥,但完全可以利用开阔的地理优势和天然景致,在这里修建一座真正的桥,让游客们前来打卡、拍照。

三年时间过去,昔日的滩涂,星罗棋布般布满了木栈道、风车、印第安北美风格的帐篷,架设在河面上的新桥,俨然一片梦幻景致:整座桥采用钢架结构,桥身为一个大大的“心”形,被当地牧民誉为“爱心桥”,来此打卡的游客,则称其为“心都桥”。由此,“心都桥”成为新都桥一个崭新的富含深意的地理坐标。

拔桑二村“绿石游牧花海”举办的草原露营音乐节,更是一场民俗视听盛会:村民、游客欢聚一堂,在余韵不绝的音乐里,跳锅庄、放风筝、骑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想想那情景,都让人难忘。

过新都桥北行37公里,采访小分队到达塔公草原。在这片由山丘、河流、森林、草原、寺庙、藏房构筑而成,具有浓郁藏乡风情的土地上,昔日的景点已然变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景区,被誉为菩萨也喜欢的地方。

在塔公寺前方,一座占地680平米的白色建筑物,是塔公草原旅游景区的游客接待中心。据都江堰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项目组组长王文介绍,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以塔公草原3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努力助推草地变营地、牧民变股民、景点变景区。由政府投资配套基础设施资金1600万元,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木雅文化剧院、网红观景平台、木雅集市、停车场改造、标识标牌设立、水电配套等项目,并引进社会企业投资14700万元打造了木雅姑娘摄影基地、野奢酒店、咖啡餐厅、山地越野基地等项目。现在,塔公草原已成为康巴高原一颗闪亮的明珠。

同时,塔公旅游景区的建成,还直接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在辽阔的草原跃马奔驰是每个向往草原的人都有过的梦,由此衍生出的马匹出租、牵马行业更是风生水起。据当地牵马人讲,由于景区配备了完善的生活设施,来此地游览的客人大增,仅牵马一项,就解决了上百人就业,一个牵马人一月的收入可以达到5000元。年底每家每户还有景区门票分红。由此吸引了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和大学生回到塔公,参与家乡的旅游建设和经济发展。

由于新都桥镇和塔公镇三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投资建设,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思想境界都得到了极大提高。这是都江堰市对口支援工作队最喜闻乐见的结果,也是他们这些年来不知疲倦地奔波在这片土地上的最好馈赠。

都江堰市一位女记者曾多次到康定采访,她在采访手记中写到:“记者几次跟随工作队下乡采访,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见证了项目的从无到有、再到落地生根,这其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在塔公村,从两年前采访的村民不会说汉语到今天大学生回村牵马;在拔桑二村,曾经的滩涂沼泽地变身网红打卡地,一座爱心桥彰显都康援建情;在拔桑一村,村民们的变化写在眉梢,从盼项目落地到家门口就业,再到项目的收益分红,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怎不令人欣喜、激动?”

自都江堰市独立承担对口支援任务以来,先后四批对口支援工作队赴康定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大量引进资金、引进项目,促进了康定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这些支援项目像阳光一般,映照着康定山山水水,结成了两地人民深厚的情谊。

三日的采访转瞬即过。

在离开塔公的那一刻,采访小分队的作家、诗人们都忍不住一次次回头,一次次回望着秋意浓烈的雄峻的康巴高原。他们怀揣着许多感动,也怀揣着对都江堰市对口支援工作队深深的敬意。


  • 上一篇:高台上的呼唤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95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