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心中有诗,何惧岁月荒凉

甘孜日报    2023年11月08日

◎胡胜盼

因为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认识了叶嘉莹先生,也被这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吸引与感动。她的一生可谓坎坷:经历战乱、痛失至亲、颠沛飘摇。然而,她却温柔而平静,内心坚定地面对一切磨难。这皆因她与诗为伍,从诗词中汲取力量,获得勇气与安慰。席慕蓉说,“她就是诗魂。”她活出了女性最好的模样。

《叶嘉莹说诗词之美》一书除了记录叶嘉莹先生人生经历、与诗词结缘过程外,还阐述了诗词背后的故事、解读王国维的词论以及分析《红楼梦》中的诗词之美等。无论是剖析辛弃疾、李商隐、欧阳修等著名诗人词人的为人和作品,还是王国维和《红楼梦》诗词,叶先生都表现出一种细腻的感触和热烈的喜爱,她看到了诗词里真正的灵性和生命。在充满了苦难与挫折的一生中,叶嘉莹先生将从诗词之美中感受到的生命力量内化,又经岁月洗礼后娓娓道来,只为了读者的那一份共情。

出于对诗词的热爱,她希望把中国古典诗词传播给更多的人。“在中国的诗词中,存在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叶嘉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建议孩子们应该从小背诗,虽然年幼的孩子无法理解诗的内涵,但这些诗,将会成为他们未来人生最好的精神抚慰剂,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感悟到人生的意义。诗词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美好韵律,寄托了我们所有的情感。那一篇篇或绮丽或雄浑,或冲淡或深挚的文字,光华闪耀,穿透历史的烟尘,值得被一代又一代人琅琅吟诵。诗人词人们都通过诗词来抒发心中意气和情思,也代表着他们的风骨。正如叶先生所言:“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学诗,叶先生提倡吟诵。“吟诵古诗词让我疏离,让我融入;让我出走,让我回归;让我自我审视,也让我自我完成;更帮助我暗室逢灯,引领我趋光前行。”她说,不学吟诵,就很难体会诗歌之微妙。声音能充分唤醒你的情感,缺了声音就少了一份生命的感动。吟诵是学诗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吟诵的过程中,更能体会诗歌中平仄中体的格律之美,更好地掌握其中的情意。叶嘉莹的文字苦涩但不苦情,很柔软却又很坚韧。她说,“我的诗都是自己跑出来的。”十岁那年就要追究的人生真谛:“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因苏东坡的海棠,联想后而抒发:“春风又到海棠时,西府名花别样姿。记得东坡诗句好,朱唇翠袖总相思。”用李商隐的诗将梦中的两句补完整:“换朱成碧余芳尽,变海为田夙愿休。总把春山扫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思念逝去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心里流泻的伤痛:“向晚幽灵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本书的楔子叫“忆恩师顾随先生”,书中叶先生讲解诗词时收放自如,读之余音袅袅,仿若神行,既有顾随先生神韵,又有着波折人生给叶先生带来的慈悲与坚定的生命力量。叶先生早年师承顾随先生,在叶先生笔下,顾随先生的古典诗词讲授上更多以感发为主,这样最得诗歌精髓,也富有启发性。所以,老师上课可以一句诗不讲,但诗词奥义、不同诗人作品中的美感从文字生发开来,将诗歌的神韵与自己灵魂的震颤都传授给学生,这种讲课的真诚和对诗歌讲解的治学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先生寄心于诗词,诗词也救赎着她。她的一生命运多舛,她说,“诗词使我在患难中坦然自安。”曾有人问叶嘉莹先生:“中国古典诗词会消亡吗?”叶先生回答:“不会。”她坚信,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 上一篇:格物致知:宋代植物谱录探究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94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