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悠悠千载池州地(下)

甘孜日报    2022年12月27日

◎楚江舒

G318抵达池州,距离终点还有整整一万公里。池州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与芜湖相接,作为滨江港口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作“千载诗人地”,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曾经从“此生必驾318”创始人崎处听闻过池州的美名,在那次对话中,崎津津有味地讲到池州的祁门红茶、池州美食和经典文化等,让人不由自主想沿这条国民公路风驰电掣到池州一品饕餮盛宴,并领略G318池州段的更多美丽。

其实,沿G318从初始点上海出发,一路蜿蜒、盘旋、高升,让行走在G318上的人们从0海拔上海到达世界屋脊,一路所了解到的不仅是海拔、自然等的变化,还有风俗、民情和味道的变化。淡淡的祁门红茶茶香就让人回味无穷,这也让来往于这条路上的人们对茗茶、茶艺等有了更多兴趣,包括不同海拔的水、茶,还有用不同材质的壶杯和不同方法泡制出的茶,均让人无限神往。

包拯曾在池州任过知州,至今贵池有条老街称作孝肃街,还流传着池州包公井的传说。包拯人称“包公”、“包青天”、“包龙图”,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严明,敢于为民请命,欧阳修称赞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死后谥“孝肃”。包拯曾出任池州知州,池州人民甚传佳话,至今池州有一首民谣这样写道:

长江滚滚向东流,南岸有个古池州。

池州难有三代富,一任清官不到头。

歌中所言“一任清官”指包拯,包拯在池州广为百姓所称颂。至今,在齐山冶春园有包公祠,祠东有一岩壁上书篆体“齐山”二字,传说为包拯所书。然而最让池州百姓家喻户晓、传为佳话的是包公井的传说。

包公井位于孝肃街东街,井水清澈甘甜,石圈完好,是池州城内幸存下来的少有的千年古井之一,可与池州城最古老的古舜井(传为舜南巡时凿),及秀山门外杏花村香泉井相媲美。

相传包公在池州刚上任的那年,池州久旱成灾,流经池州的秋浦河、清溪河以及平天湖都快干涸了,城内出现水荒,百姓为争水打得头破血流。包公想民之所想,整日心急如焚、茶饭不思,踱着方步、捻断胡须,也没有想出个“辙”来。一日走在府厅墙外,见石阶下有几根小草葱绿异常,遂亲自破土刨根,终挖出一泉眼,水珠上窜,包公甚喜,忙命手下人请来砖瓦匠,凿井面砖建栏。修成后,解燃眉之急,百姓吃水不用愁,包公顿时宽慰许多。没想到,池州仅此井有水,其他井几乎都干涸了,城中百姓每天排队到衙门前的井中取水。此井也怪,好比聚宝盆,不论怎么干旱,每天打水的人再多,也吃不干用不完。城中百姓曾因无水为水而斗,现有水也为水而争,包公遂派三个衙役轮流维持秩序。但包公更没有想到,三个衙役竟然打起了各自的小算盘,每日到井边看守时,收取百姓银两,坐收渔利,私下瓜分。

此事不久被人传到包公耳朵里,包公火冒三丈:我挖此井为解百姓之困,没成想三个小吏却坐收得利。遂亲自监守井口,免收银两,把三个衙役收来的钱还给百姓,另罚那三个衙役每人再打一口井。三个衙役知错就改,每天用心挖井,最终四口井中皆见水,四口井连在一起形成方形,俗称“四眼井”。奇怪的是这四口井中,包公所挖的那口井的井水始终比其他三口井要满一些,而且特别清澈爽口,后人为纪念这四口井称为“包公井”。

据说这四口井非常神奇,如果贪官喝了这井中水,立即头痛,终身不愈,因此又被人称作“廉泉井”。陶渊明曾两次驻足池州,留下了钱溪赋诗和东流艺菊的千古佳话。

钱溪,即今池洲市贵池区的梅梗,是长江南岸的一个著名港口,长江中航运的船只夜间大多在这停泊。陶渊明在任建威参军时,于义熙元年三月,受派遣送表进京,曾泊舟钱溪,宿了一夜。二十多年前,陶渊明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广陵途中,也曾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这次泊舟钱溪,恰逢夕阳西下,四周水雾朦胧,岸边树木葱葱,江枫翠柳相伴,陶渊明信步上岸,只见梅梗集上炊烟袅袅、灯光点点,田野路上牧童歌声稀疏下来,一片静谧和谐。此情此景,撩拨起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对勤劳质朴的乡邻们的深情记忆,对温柔敦厚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的无限眷恋……

回到船舱之后,外面下起淅沥小雨,雨打船蓬发出沙沙声,似催眠曲一样,使陶渊明很快进入了梦乡。当他一觉醒来,江面已沐浴在金色旭辉中,江岸上经过夜雨洗涤浸润的花草和江枫翠柳,更加鲜嫩娇艳;东南几十里处的九子山(即九华山)一片烟雾缭绕,在熹微晨光显现瑰丽神奇色彩;山道上,倒骑牛背横吹笛的牧童缓缓走过……他铺纸研墨挥毫,写下了《乙己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娇云翮。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谆哉宜霜柏。

苏轼也曾三访池州。苏轼第一次到池州是在元丰二年春天。这年三月,苏轼由徐州授湖州知州,应隐居在太平州(今当涂)的好友郭祥正邀请,改道至当涂。奇巧的是,苏轼弟子黄庭坚从南昌泛舟东下,在铜陵遇风受阻泊岸,闻说苏轼来当涂,便星夜赶去相会。三子先瞻仰李白在当涂采石矶、青山等胜迹,后溯江而上,游览李白在铜陵的胜迹,宿食于已故北宋林学家陈翥(982-1061)的从叔陈陟位于县治旁的私人别墅陈公园。陈翥既是著名林学家,著有世界上最早的林业著作《桐谱》,又是才气十足的诗人,传存的诗文著作达26部。他博综经史,抱德怀才,甘隐丘林岩穴。苏轼、黄庭坚对陈翥的才智和品行都很仰慕,对陈公园的环境格外欣赏。乐天派的苏轼,外任后虽说不上仕途坦荡,官运亨通,却也还顺风顺水,何曾想到大难即将临头。所以在当涂、铜陵之日乐以忘忧。写了《题陈公园·内有二池》:“南北山光照绿波,濯缨洗身不须多;天空月满宜登眺,看取青铜两处磨。”苏轼在铜陵与郭黄二人寻幽访胜、欢娱酬唱数日后,便依依相别,于四月中旬赴湖州任上。然而任职不到四个月即以“谤讪朝廷”罪被押解京都,下刑部大狱,九死一生后,被贬谪黄州。

苏轼第二次到池州是在元丰七年(1084)七月上旬。这次是因神宗出手札命他移官汝州团练副使。苏轼四月离开黄州,先游庐山,转道筠州,又赴饶州,前后三个月。其间他书信黄庭坚、郭祥正告之日后的行程以及相会的地点。苏轼乘舟先往铜陵与黄庭坚相会。后郭祥正也闻讯赶来。苏轼心情舒畅,再题诗《陈公园》“春池水暖鱼自乐,翠岭竹静鸟知还。莫言叠石小风景,卷篇看尽铜官山”。三人由铜陵结伴溯江而上漫游秋浦,跋山涉水到秋浦南部怀陶里凭吊先辈曹清遗迹。黄庭坚作长诗《怀陶公挽词》曰:“潜鱼愿深渺,渊明无由逃。彭泽当此时,沉其一世豪。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晚岁以字行,更始号怀陶。平生本朝心,岁月阅江浪。空余诗语工,落笔九天上。向来非无人,唯公独可尚。属余刚制酒,无用酌杯盎。以此招曹君,斯文或宜当。”苏轼没有作诗,因为府志、县志不见其诗,连曹氏家谱中也没见他的诗作。可能此时其心情复杂,无法卜知前程是福还是祸,不好抒发自己的心声。

苏轼第三次来池州是在绍圣元年(1094)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这年,苏轼被谪贬为英州军州事。六月舟行至当涂慈湖遇风不能前行,便在慈湖等待。听说老友郭祥正已致仕在家,又闻得黄庭坚因职务变迁,暂时安家于芜湖。于是三人相伴再返铜陵寻幽访胜,入住陈公园。有《题陈公园》诗为证“落帆重创古铜官,长是江风阻往还。要使谪仙回舞袖,千年翠拂五松山。”就在与郭、黄分手之时,苏轼接到改谪“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令,使他又获得了延缓赴任的时间。他的好友,刚刚提拔为江淮荆浙发运副使正在池州的蒋之奇听说此事,便赶到铜陵接他到池州游玩。受尽谪贬之辱,饱尝颠沛之苦的苏轼,一见老友盛情,早将懊恼抛到九霄云外,欣然与蒋、郭、黄三友来到贵池。四子在贵池期间,终日游山逛水,或乘舟、或骑马、或步行,踏访今日龙舒河和清溪河两岸所有风物名胜,饱赏了贵池的秀丽风光,写下了激情澎湃的《清溪词》:“大江南兮九华西,泛秋浦兮乱清溪。水渺渺兮山无蹊,路重复兮居者迷。……我欲往兮奉杖藜,独长哺兮谢阮嵇”。黄庭坚将这首借景抒怀、声情并茂的词用楷书写就,苏轼词、黄庭坚书,文字双璧。时人将苏词、黄字刻置于池州府东门的城墙上,美轮美奂,一时成为池州人赏心悦目之妙景。

由于历史的恩赐,岳飞与池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岳飞在池州不仅仅是“经过”,而是长期“驻节”“屯兵”于池州,池州的许多地名与岳飞的名字紧紧相联,并寓于美好的传说,这些地名均因岳飞的英名而留传千古,岳飞的英名在池州人民的心中也代代相传。

池州市(即贵池城)周边地方有许多与岳飞相关的地名:东门外湖心草场(今兴济桥)外,相传当年岳飞奉命出征庐州,在此誓师,池州百姓闻之,杀猪宰羊,捧杏花村香泉慰劳岳家军;贵池清溪故河道(城南湖)有岳飞“点将台”(残台尚存),相传为岳飞清溪水军检阅台;齐山阳春岭有“翠微寨”“马军寨”。相传“马军寨”旁现仍有岳飞的战马嘶鸣,原来是阳春岭上那尊巨大的“骧首石”所致。“骧首石”(齐山景点)活脱脱一匹威武雄壮仰首战马,岳飞被害后,他的战马留恋岳帅“得得寻芳”的齐山,星夜驰回,昂首引颈,长啸悲鸣,呼唤着岳帅的忠魂,日长天久,化成巨岩。

岳飞驻守池州期间,曾留下诗作《池州翠微亭》,是岳飞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诗篇。

经年尘土满征衣,

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

马蹄催趁月明归。

贵池殷汇镇周边与岳飞相关的地名有:相传岳飞追击金兵,途经白面山,回首山崖有“金灯”二字,怒从心起,举剑击之,留有“金灯崖”胜迹;殷汇“马草深”村,因岳家军在此养马而得名。“马草深”村现仍有“马园”“马岗”“马岭”“钱粮墩”等地名。“钱粮墩”是指南宋时,村民以马草顶租粮,马草过秤之处。殷汇镇至贵池县城,宋为京道,因岳飞经过,而留下芳名一串:“下马桥”(殷汇镇牛车河上游,今桥已毁),相传岳飞下马处。“斤鸡铺”(涓桥镇境内)相传岳飞在此购千只斤鸡(仔公鸡)慰劳军队而得名。“洗马铺”(涓桥镇境内)相传岳飞在此洗马。今村仍有“洗马塘”“马拐”等自然村名。“涓桥”实为“绢桥”,相传岳飞夜过此桥以绢朦马眼,用草捆马蹄过桥,以免惊挠百姓。因“绢”同“涓”同音,名为“涓”桥。

……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的交融汇聚,形成了池州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东至花灯、九华山庙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罗城民歌、石台唱曲、平安草龙灯、鸡公调、福主庙会、酉华唱经锣鼓列入省级文化遗产。

杏花村是池州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古时曾有“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佳境记载。曾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池州任刺史两整年,做了一些有益于池州的事情。政事之余,他踏遍池州山山水水,留下了寄情秋浦山水的瑰丽诗篇。其中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杏花村扬名天下,人们纷至沓来。清代文学家、诗人郎遂是贵池杏花村人,从20岁开始起稿撰修《杏花村志》前后共十一年,《杏花村志》是唯一被收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

在G318池州,远在唐代就有一条重要的古道,一色的青石板,古称“徽道通衢”,它是历史上一条重要的古道,通往本省徽州和浙江、江西、福建等省份的交通要道。位于石台县仙寓山上,北起石台县仙寓镇新店村,南至仙寓山脚下,全长7.5公里,由2.1万块青砖板铺砌。这条古道也是目前我国发现保存最完好最为险峻的一段古徽道,因为深藏于幽谷,它才得以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古时沿长江上下,整个池州府境,好似在江边打开的一把宝扇,府城正好处于扇柄枢轴的位置,离江滨不过数里之距,春夏三面环水,秋冬亦有清溪河直达城东,绕城南,是当时长江上难得的浅水良港。历朝历代,西南中南一带的湘、赣、鄂、粤、蜀、黔、滇等地,赴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南京等,走水路这里都是必泊之港。赵宋王朝将尽、安庆城未建之前,更是上至江州,下至升州(后来的江宁府、南京)的中途唯一濒江郡城。池州境内的长江岸线,又是邻近的宣、歙等州的水运集散地。这些,都足以证明池州在近代以前,都是名符其实的水陆交通枢纽。

千年池州,在今长江下游各濒江城市中,悠悠千载都能够以东南雄郡的姿态屹立在大江之滨,终极原因正在池州的交通区位优势。

贵池渊源古来念,

人文荟萃佳话连。

不负千载诗人地,

俊才名流乐忘返。


  • 上一篇:越走越荒凉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5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