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打开中外经典名著阅读之门

甘孜日报    2022年12月02日

——王晓阳与他的读书随笔集《邂逅经典:我与17部中外名著》

◎张登军

人物档案

王晓阳,重庆垫江人,现居绵阳,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从事媒体工作30多年,曾任绵阳日报社总编辑,兼任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绵阳市社科联副主席、绵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专注于新闻、文学与文化,酷爱读书与写作,先后发表各类作品300余万字,作品入选多个文学与新闻选本,有70多件作品获省级新闻奖及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奖,出版《如是我文》《<论语>读记》等多部文学及学术专著。

近日,绵阳资深媒体人王晓阳的读书随笔集《邂逅经典:我与17部中外名著》(以下简称《邂逅经典》)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部27万字的评论专著中,他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新颖的读评文本,对17部中外经典名著进行了深度而轻松的解读。

从1980年上大学起,王晓阳开始真正接触、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第一本读的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在四十多年时间里,他利用业余时间先后阅读了大量中外经典名著,在阅读中他习惯于做批注、写札记。从2012年初开始,他精选自己读过的中外名著,整理写下的批注、札记,并就作品的作者、主题、人物、写作手法及其他人的评论进行深入探讨,融入自己的阅读经历和见解,历时10年,先后三易其稿,最终完成《邂逅经典》这部专著。

与中外名著的对话

熟悉王晓阳的人都知道,长期从事媒体工作的他,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在大量的阅读积淀下,工作之余,他开始尝试文学写作、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

谈及阅读,王晓阳坦言,那些印在纸上的优美文字及其中的深刻内涵,对他有着一种“天生的魔力”,一见就想读,“就像有些人见到美酒想喝,见到美景想看一样”。

随便打开一本王晓阳阅读过的书籍,我们就会发现,他的阅读并非单纯地一翻而过,看到感兴趣的文字、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或有疑惑的地方,他会划线、批注,写下读书札记。对认可的好书特别是外国名著,他会买回不同的版本,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阅读。

阅读之后,王晓阳并不会就此放下那些书籍,他还会对它们进行重读,有的会进行深入思考,有的会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去评论。2021年出版的《<论语>读记》就是阅读先秦典籍的成果之一,这次尝试评论的对象是那些中外名著。

中外名著浩如烟海,怎样确定读评写作的范围?作为一名挑剔的阅读者,王晓阳以时间的检验、专家的评价和自己的认知为基础,评判读过的中外名著,最终选择了17部自己读过的、被世人公认的中外超一流作家的超一流作品作为读评对象。

2012年初,王晓阳动笔整理批注、札记。作为曾任绵阳日报社总编辑的他,编务工作一直非常繁忙。他说:“创作的时间,都是工作之外挤出来的,把8小时以外、双休日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上。”整理那些读书笔记的过程,相当于再次阅读名著本身,这个过程更像是一次又一次与名著的深度对话,也让他对曾经阅读过的文本又有新的感悟,读评的内容也就变得更加丰满。

《邂逅经典》的初稿在2012年11月整理完成,但他总觉得不满意,不成熟。搁置6年后,他对这些名著又有了新的认识,又断断续续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和补充,包括对小说的重新选择和阅读。

名著阅读的导读本

《邂逅经典》分上、下两篇,上篇“读外国经典”收录13部外国作家名著的读评文章,下篇“读中国经典”收录4部中国作家作品的读评文章。

在这部专著中,王晓阳并非是对名著进行简单的阅读心得的记录,而是以精炼、轻松的语言,对名著的作者、主题、人物、写作手法等进行深入研读,还适时提出读评者的思考与观点,体现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对初识名著的读者而言,阅读《邂逅经典》中的这些评价文章,可以对那些中外名著“窥一斑而知全豹”,此书堪称那些中外名著轻松阅读的“导读本”。

《邂逅经典》中涉及的中外名著,大部分的体量都在几十万、上百万字。在移动阅读、电子阅读日益普及的当下,人们有时会质疑:还有多少人在读、愿意读那些“大部头”的纸质书?即使是人们熟悉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除了研究者和资格的书迷外,又有多少人真正完整地读过?

王晓阳也思考这些质疑,但他认为,在信息多元和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或许更需要静下心来进行深度阅读,在一部部经典名著中去感受文字所营造的生活意象与社会形态,而这是在快餐式的电子阅读中所难以体会到的。因此,《邂逅经典》的出版,或许可以对阅读这些名著的读者起到导读的作用,对那些没有阅读或没有时间阅读这些名著的读者,提供些许帮助,这也正是他出版这部作品的目的。

名著读评的学术探索

作为一部中外名著的读评文集,《邂逅经典》具有明显的探索性质和学术性质,主要表现在体验式阅读、深度阅读、对比阅读等三个方面。

体验式阅读。17篇读评文稿的开篇,王晓阳以轻松的笔调介绍自己对所涉名著的最初印象、版本情况、名家的评价,讲述购买时的时间及购买经历,也介绍自己的阅读经历。有时还会穿插一些有关作者及名著的典故或轶事,比如,在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引述了引发马尔克斯写作的事件、《百年孤独》的完成过程及邮寄书稿的经历,这些有趣的细节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对于外国名著,作者还会介绍翻译者的情况及不同的译文版本。

深度阅读。每一篇读评文章中,王晓阳都会在介绍相关背景的基础上,深度分析人物特点,解析作品主题与写作手法。比如,读《堂吉诃德》时,他从小说故事的背景与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入手,探讨作家塞万提斯“是在嘲笑骑士精神还是在歌颂骑士精神”;读《安娜·卡列尼娜》时,他特别探讨了扉页题词“申冤在我,我必报应”的真正涵义;读《傲慢与偏见》时,他深入分析作品表达的婚恋价值观,也对作品的幽默与讽刺风格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他对“人性善与恶”和“上帝是否存在”的主题进行了重点探析……

对比阅读。王晓阳在写作中,注重对不同作品所表现的人物、主题、社会生活、写作手法等进行比较性探讨。有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比如,对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族长的秋天》之间的对比;有对不同作家之间的对比,比如,对托尔斯泰与陀斯妥耶夫斯基之间的对比,对马尔克斯与中国作家之间的比对,等等。

全面、深度、轻松的读评方式,可以让那些中外名著特别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名著更容易读懂,让更多的读者由此喜欢阅读而不是拒绝那些影响至今的中外名著,这或许就是《邂逅经典》的价值所在。



  • 上一篇:刘姥姥的收获
  • 下一篇:魁多名片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