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红岩精神世代相传

甘孜日报    2022年11月17日

◎杨力

80多岁的父亲是名老党员,年轻时辗转多地工作,晚年回到重庆居住。国庆节前我回去看望他,还特地把四川美术出版社付梓出版的《红色经典中的经典——〈红岩〉小说插图文献集》一书带给了父亲。

这份特殊的礼物让父亲十分激动,他急切地翻阅着一张张经典的插画,能一气说出每一张插画的作者和背后的英雄故事。父亲说:“这本经典中的经典插画出版太重要了,2021年时年107岁、已有83年党龄的老作家马识途还以《讲述革命故事 弘扬红岩精神》为题,写出一篇谈《红岩》与红岩精神的长文在《人民日报》刊发,读完让人人心激荡。”

说到这儿父亲一下忘记了年龄,站起来立马让我陪他去参观渣滓洞。这让我的记忆穿越时空,一下回到了从前。

小时候父亲最喜欢给我讲《红岩》里面的人物故事,立场坚定的许云峰、视死如归的成岗、聪明机敏的小萝卜头、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的刘思扬等等。我在成都读大学时,父亲还曾给我送去一本已经翻旧的《红岩》。叮嘱我学习之余认真翻阅,一来丰富业余生活,二来丰富精神境界。

后来我加入共产党后,在书柜整齐排列的书籍中,我把《红岩》永远放在最醒目的位置。遇到迷茫或工作有懈怠时,翻阅书中任何一个片断,都会给思想以警醒。等我有了孩子,也把书里的英雄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看见孩子从懵懂到敬仰,我内心十分高兴。这本串连我们爷孙三代、净化心灵的书籍,是帮助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去掉杂念的心灵参照物。

渣滓洞集中营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一路上人来人往,参加纪念活动的人很多。歌乐山,一个动听且优美的名字,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然而多年前,这里却是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几百名戴着脚镣手铐的共产党员、革命志士、青年学生、妇女儿童甚至还在襁褓中的婴儿,统统遭到国民党军统特务惨绝人寰的折磨和屠杀,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歌乐山上的苍松翠柏。当我陪父亲走到这里时,心灵再一次受到洗礼、净化,但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

顺着蜿蜒的山路进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渣滓洞监狱,呈现在眼前的仍然是一派萧杀的景象。院落的四周是毛骨悚然的碉堡、铁丝网,院中是阴暗、潮湿的牢房。仅仅三米见方的小屋,每间住十人左右,房中唯一通风的地方就是那个巴掌大的窗户。看到一组组陌生的名单和一张张发黄的照片,还有一双双婴孩曾经穿过的小鞋子,我心底阵阵发颤。在烈士墓后面的墙上,我看到许许多多年轻而坚毅的面孔,还有一朵朵盛开的菊花,这些菊花代表那些连相貌也不曾留下的烈士们。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历经苦难、折磨而牺牲。

而父亲似乎也忘记了几十年落下的腿疾,坚决拒绝我搀扶,他站在来过多次的渣滓洞前,表情十分凝重,我知道父亲的心灵又走进了那个年代。《红岩》里面的英雄人物,此刻正像过电影一般,在每一个参观者脑子里凝聚成一种精神,久久回荡……

墙边有句话:“在凯旋的号声里,我们将会交换一个微笑。”我想这是烈士们视死如归、凛然无惧的心声吧。只要新中国能够诞生就能交换他们的微笑,死又何惧。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像江雪琴、许云峰这样的大批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逼利诱和酷刑屠刀下毫无畏惧宁死不屈?其实就是对党的忠诚和信仰,是革命先烈们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追求,是革命先烈们为国家、为人民流血牺牲忘我赴死的坚定信念,这也是激励世代中国人的红岩精神。

这一瞬间,历史触手可及。这一刻我也穿越时空,看到了那时千疮百孔的中国和那群坚强勇敢的中华儿女。红岩魂是中国之魂,是民族之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后辈将接过先辈的旗帜,使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上一篇:火塘记忆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