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用中华美学阐析传统文化之魅

甘孜日报    2022年09月13日

◎刘昌宇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敦煌岁时节令》,将敦煌文化与传统二十四节气相结合,通过一张张沧桑悠远的壁画勾连古今,解读画中的历史蕴意和文化含意,力求用当代先进传播手段,多重视角呈现以敦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之魅。

但凡国人,对二十四节气都有着清晰的认知,可是要把敦煌壁画与二十四节气对应起来,找准二者的文化契合点,说道节气里的人文故事,而后借助一场场文化布道,诠释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千年神韵,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艺术话题。本书主编赵声良,从事敦煌艺术与中国美术史研究多年,不但对敦煌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有着透彻的理解,而且,对充盈着农耕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及其民风习俗,亦多有所了解,加之丰富的史料知识,为他厘清敦煌壁画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内在关联,艺术化地呈现敦煌文化胜景,打下了良好基础。

全书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解析古老的敦煌文化艺术。线上以微信公众号为主,注重让静寂的文物和图片“活”起来,强化文字和视觉的相互统一,在身临其境中,力图让广大读者穿越到遥远的莫高窟时代,感受敦煌无处不在的美。线下主要以新书推介为主,采用一图一解的讲述方式,努力挖掘敦煌厚重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量的敦煌壁画和雕塑作品中,有许多门类的艺术作品都生动再现了农耕时代的鲜活记忆,细细品咂,无不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相关联。立春时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除旧布新,立夏时的迎夏尝新、煮蛋斗蛋、立夏“秤人”,立秋时的祭祀土地、啃秋晒秋、煎香薷饮,立冬时的祭祖卜岁、立冬补冬、交冬吃饺等民俗,都浓缩在莫高窟的一画一塑里。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始建于1650多年前的前秦,现存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2000多身彩塑,这些壁画与众多的文献,都蕴藏着大量与岁时节令相关的内容。全书先以古诗词、古习俗作为题引,由浅入深讲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发展和演进;之后,把阐释的重点逐步引入到莫高窟博大的艺术境界里,去探寻古物、古画所表现的二十四节气丰富意蕴。讲解中,作者有意将壁画和文献中涉及的饮食、音乐、舞蹈、服饰等内容与“岁时节令”相融合,生动再现了古人们的生活。在这些众多的壁画和雕塑作品中,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通过斑斓多姿的色彩运用、精巧别致的独特造型、超凡脱俗的匠心构建,于一笔一划和一塑一物里,尽将上至帝王将相的饮食起居、宫廷娱乐,下至黎民百姓的婚丧嫁娶、稼穑农事等日常生活,一一熔铸在二十四节气的阔大版图里,深入触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同层面,力透纸背地表达出华夏各民族多元的精神追求与道德追求,热切展现出中国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殷殷向往,并彰显出他们丰富而博大的的心灵世界。

敦煌莫高窟和二十四节气,都是有故事的文化风景。如何讲好故事里的“故事”,揭示二者深厚的思想意蓄,是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敦煌岁时节令》在这方面,可谓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作者秉承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先从藏经洞出土的文献资料中,爬梳古代敦煌人如何过传统节日的文字依据,随后根据文献内容,用现代语言逐一整理成篇。之后,再从石窟中找出一幅或几幅具有代表性的精彩壁画,并进行新式美术设计,最终呈现给我们的,便有了千年壁画及雕塑,与二十四节气的美妙邂逅。这种浑然一体的解析,将两个独特的人文景观紧紧融为一体,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既相互参照,又彼此呼应,从而为我们传播中华美学,叙写当代语境下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敦煌莫高窟和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体量巨大,每一部分都不可替代,《敦煌岁时节令》粹取各自的精华,由点到面,缀玉联珠,新颖的阐发,格外引人关注,也使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创新表达,这一宏大命题,有了更多理性和清醒的认识。


  • 上一篇:生命中有光的灵魂旅者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3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