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放牛

甘孜日报    2022年08月18日

◎王朝书

我在村里时,每个假期,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是放牛。

还记得,原来,村子里,几乎每家都有牛。为节约劳动力,村里人按家中牛的头数集中轮流放牧。有两头牛的,需放全村牛两天,有一头的,则只放一天。还记得,当不轮到我家放牛时,假期的早上,我会将家里的黄牛,沿着小路,赶到牛群集合的地方。在村子的水塘边,放牛人等着全村牛都到齐后,才将它们缓缓赶到山上去。下午,我和村里人在同样的地方,等着放牧归来的牛。这样只负责将牛赶出门和牵回家,是轻松的。艰难的,是放牧全村的牛。

我第一次放村里的牛,是小学二年级时。刚进入学校,学习的意义对于我,是无知的。我并不认真学习。太渴望子女争气的母亲,想给我一个教训。那天,轮到我家放牛了,母亲让我把村里的牛赶到村口的一片山坡上去放牧。她说,中午的时候,来替换我。我背着绿色的军用水壶、扛了一把大黑伞,开心地出发了。

牛群到了山上,起初,它们聚集在一团,互相散得并不太远。它们在树林中悠闲地觅吃的。我并不需要花费精力去看顾。我在山坡上,撑着伞,静静地望天空。时值夏天,太阳的热度逐渐加大。牛儿,也要去找遮蔽阳光的林荫。牛群渐渐地散开了。我必须将散开的牛,团到一块。否则,它们藏起来,下午时分,就会找不到。我在山坡上,不停地团着牛。中午之后,我就几乎没有休息了。水壶里的水,已经喝完了。可,母亲却并不见踪影。我又累又渴。我坚持着。等着母亲的到来。

然而,左等右等,母亲一直不见踪影。已经吃饱的牛群,散得更开了。瞧着东一头西一头的牛儿,我快要哭了。我的嘴唇已干裂,喉咙在冒烟。我找了山上的野果黑泡儿来解渴,可那是杯水车薪。我费劲地团着牛。在山上爬来爬去,我的脚已在痛了。心里委屈极了的我,索性哭了。我的哭声,被路过的杨阿姨听见。她好心地帮我将牛赶到一起。

终于到了,将牛赶回村的时候。此时,母亲出现了,带着一壶水。我对母亲的不守信用很生气。母亲却笑着告诉我,这是她和父亲故意的,为的是,让我体验农民劳动的辛苦。看我今后,是否还不专心读书。

父母煞费苦心。可那天的辛苦,并没有刺激我要脱离农村的雄心。尽管,后来,我的成绩上涨,但却和那次放牛经历无关。不过,母亲始终认为,正是那次我吃了苦,才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无意和母亲争辩。我不想告诉她,其实,我喜欢放牛。一个人在自然中,和一群牛为伴,无拘又无束。何况,牛,是有情感的。和牛在一起,能感受到与人在一起时完全不同的情感。那样的情感,对我有着强烈的诱惑。正因此,母亲再叫我放牛时,每次我都乐在其中。

我离开村子后,村里人渐渐将牛全卖完了。村里的孩子,放假后,也就不会放牛了。小琴讲,宅,成为村里90后、00后的居家方式。

村里孩子宅在家。放寒假了,女儿无法和他们一块玩。她有些无聊。做了作业,就睡觉。瞅着女儿躺在床上,先生深为她担忧。怕女儿睡得太多,身体出毛病。今天,先生我们转路,我带上女儿,走一条平常我们少走的山路。我想,路上新鲜的风景,也许女儿会有兴致。

这条路,通往村子后山。这条路,原是村里的放牛路,现变成了水泥路。走在路上,我想起原来放假后,每天放牛时的热闹。我有些不明白,为何如今村里孩子回家后会无所事事。

先生告诉我,原因在于,村里人在放弃了传统农业时,没有找到和土地新的联系。此时,农村就成为一个不如城市的落后地方。没有娱乐,没有兴趣班。孩子们只有宅。先生说,村子的未来,必须发展观光、体验型的牧业和农业。如此,才会重建孩子和土地的联系,农村和城市才会有效互补。




  • 上一篇:《欢笑的金沙江》三部曲的自然书写问题(下)
  • 下一篇:牛皮袋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