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古人纳凉的诗情画意

甘孜日报    2022年04月22日

仇英《竹梧消夏图》。

佚名《柳荫高士图》。

苏汉臣《 荷塘消夏图》。

◎郑学富

在酷暑炎热的季节,没有空调的古人如何纳凉呢?古人消夏是借助大自然的环境,走进山川河流,融入绿树翠竹之中,心静自然凉。其纳凉方式不仅环保低碳,而且是情趣盎然,充满着诗情画意。

夏木阴阴正可人

夏天烈日炎炎,蝉鸣噪人,如果能得到遮天蔽日的一片树荫真是乘凉的好去处。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魏收,夏天坐在板凳上,躲在树荫下读书,随着日光的移动,树荫自然也随之移动,魏收也就跟着树荫移动读书,由于精力集中,竟忘记了溽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宋代佚名画家所作的《槐荫消夏图》,描绘了一位文人在树荫下怡然自得的消夏情景。庭院中的一株槐树,枝叶繁茂,浓荫下,一文人墨客袒胸露怀,仰卧在凉榻上闭目养神,高高翘起的赤足更显其超然洒脱、悠闲惬意。床头立着一面屏风,上面绘有雪景寒林图,与乘凉的氛围很融洽,让人顿有凉爽之感。在旁边的几案上,放着书卷、茶具等物件。可见他是在品茗清茶、阅览书卷之后,一阵凉风袭来,顿觉困意,躺在凉榻上打盹。这幅作品人物刻画细致,设色古雅,行笔飘逸柔美,气韵清新优雅,流露出一种沉静、安逸的韵味。

观此图,让人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池上逐凉》诗:“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轻屐单衫薄纱帽,浅池平岸庳藤床。”唐代诗人陆希声的《阳羡杂咏十九首·绿云亭》也有此意境:“六月清凉绿树阴,小亭高卧涤烦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时时弄素琴。”北宋诗人秦观不怀念那五彩缤纷的花朵,更钟情于夏天树木的浓密葱绿,让人凉爽可心,有诗曰:“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竹深树密虫鸣处

明朝画家仇英的《竹梧消夏图》体现了另一种盛夏纳凉的情趣。画中的远处青山叠翠,起伏连绵,近处山坡平缓,地势开阔,翠竹疏朗,山溪青青,潺潺而流。竹林之中,有二人相对而坐,但见他们长髯拂胸,身穿宽袖长袍,仙风道骨,正侃侃而谈。看上去气度悠闲,神情淡定。飘逸的人物和幽静的环境融为一体,早已忘记了炎热,犹如置身于清凉仙境。山溪之畔,一株梧桐树挺拔参天,树冠盈亩,郁郁葱葱,树荫下,一座凉亭屹立于溪水之上,翘脊高啄,飞阁耸翠,亭阁三面通透,一面为山水画照壁。亭中几案上摆放着书卷等。一人坐于凳上,斜倚亭台之栏,手持羽扇,轻摇纳凉,他目视清澈的溪流,似倾听涓涓流水,又似听山林阵阵涛声,也许是静听竹林二友的交谈,若有所思,好像在构思诗文辞赋。整幅画色彩鲜艳,结构谨严,融山水、亭阁、林木于一体,虽然繁密而不失节奏,山水青绿写意,竹林、梧桐刻画自然,人物表情丰富,形象逼真传神。

此图意境极像唐代诗人王维的蓝田山别墅。这里林木茂密,山涧淙淙,馆舍、房屋散布其间,每到夏季,山风习习,凉爽怡人,王维和文友们在此度夏避暑,垂钓饮酒,谈论诗文,修身养性,过着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他在《竹里馆》一诗里写过自己的隐居快乐感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全诗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之下,清辉孤影,来到摇曳的竹林中,听着夏夜里悦耳的虫鸣,夜深气清,尽管没有凉风送爽,但是闷热暑气顿时消失,于是他写了一首《夏夜追凉》诗:“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风定池莲自在香

河岸、池塘边也是乘凉的好去处。宋代宫廷画家苏汉臣的《荷塘消夏图》即描绘了在荷塘边纳凉的美女。画中的荷塘碧水涟漪,荷叶田田,芙蓉怒放,红荷灼灼,白荷皎皎,粉荷盈盈;岸边垂柳依依,枝条拂弄水面,亭台耸立,锦檐绣甍,雕栏玉砌,景色宜人。两位仕女衣着素雅,凭栏观荷,一边乘凉,一边感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花品格。“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一阵阵热风经过荷塘浮在水面吹来,顿时变得十分凉爽,并且伴着荷香,令人心旷神怡。

在酷暑难熬之日,到荷塘边既能纳凉,又能观荷。杨万里在《暑热游荷在池上》一诗中说:“细草摇头匆忙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此诗写得妙趣横生,不仅人怕热,而且荷花也怕热,躲在碧伞似的荷叶下乘凉呢。北宋诗人秦观寻访到一个绝离烦热的避暑佳所,那就是位于画桥南畔绿柳成行的荷塘边,他安上胡床,斜躺在上面,尽情领略纳凉的悠闲自在。船妹子的笛声在水面萦绕起伏,盛开的莲花在风中飘着幽香,沁人心脾。他不由地写下了《纳凉》一诗:“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但能心静即身凉

陶渊明曾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一个高人隐士酒后高卧草庐窗下,悠闲自得乘凉的形象跃然纸上。唐代诗人李白非常向往陶渊明恬淡闲逸、与世无争、天人合一的隐逸生活,写诗曰:“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表达了对陶渊明人品和理想的仰慕之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人《柳荫高士图》即是此意境。据《石渠宝笈》记载,此图为素绢本着色画,左方下有孙承泽印,右方下有北平孙氏印,左边幅有棠村审定、蕉林二印。只知为宋人之作,相关的背景则无从查考。画中为一棵古柳树,树干虬曲刚劲,枝叶繁茂。树下一翁,美髯飘忽,袒胸露腹,头戴葛巾,赤足席地而坐。坐前有一幅展开的手卷,酒樽满盈,浅斟低酌。表面上看此翁双目聚神,凝视手卷,实则已是眼饧耳热,醺醺然不胜桮杓。清乾隆皇帝对《柳荫高士图》十分喜爱欣赏,在画上御笔题诗云:“柳荫高士若为高,放浪形骸意自豪。设问伊人何姓氏,于唐为李晋为陶。”乾隆帝说,这位高士如是唐人就是李白,如是晋人便是陶渊明。但是从服饰和环境看,应是五柳先生陶潜也。这幅图所表现的就是“心静自然凉”。

清朝雍正皇帝追录康熙皇帝训话编辑而成的《庭训格言》,内有一则训文《心静自然凉》曰:“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意思是说只要能做到内心平静,身上才不热。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人间尘世,能做到“心静自然凉”者是一种人生境界。白居易有《苦热题恒寂师禅室》诗曰:“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白居易在历经官场仕途的险恶沉浮和人生的曲折坎坷后,能够大彻大悟,真正做到“心静自然凉”。他在另一首《消暑》诗中,幽默调侃地说:“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意思是只要你在院子里坐着,心无杂念,静下心来,你就会感觉窗子有凉爽的清风徐徐吹来,凉爽无比。北宋诗人梅尧臣对心静自然凉又有另一番感受。他在《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一诗中写道:“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绤衣。清淡停玉麈,雅曲弄金徽。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尽管是热浪翻滚的中伏时节,清幽寂静的佛寺,没有俗世间杂念繁事的羁绊,时而有钟鼓琴瑟之声悠扬,凉爽气息迎面而来,何须到北方酣饮避暑,在此品上一杯清茗乐而忘返。


  • 上一篇:闲读顿觉诗意生
  • 下一篇:2022年全国家庭亲子阅读主题活动在京举办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9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