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背二哥

甘孜日报    2021年03月16日

   ◎周华

   身着这身打扮的人叫“背二哥”,他一路从雅安走来,走进了茶马互市之地康定。他的那一身行头,勾起的是一种回忆,那是被时光淹没,已经沉入历史的回忆。唤起的,是人们对茶马古道这条商道的再认识。

   一件蓑衣,一摞茶包,一盏马灯,一袭蓝布衫,一顶青头帕,一根歇脚杖(又称拐子),一双“麻窝子”草鞋……

   在这个充满时尚元素的时代,这身打扮仿佛让时光倒流了百年。

   这年头网络太发达了,所以邂逅是简单的。

   第一次发现“背二哥”是在抖音里,而真正与“背二哥”相遇,是在康定城边的郭达山下。见到他的那一刻,就发现他的形象与外婆的讲述高度重合。甘溪、碉门、清溪、九襄、大相岭、飞越岭、冷碛、泸定、康定,从这些历史厚重的地方走来,“背二哥”用足迹丈量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其实就是指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又分为陕甘、陕康藏、滇藏道。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东起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往尼泊尔和印度等地,全长四千余公里,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听老康定人讲,当年康定可是一处繁华之地,无数马帮从四面八方赶来,将一路风尘留在一家家锅庄,然后再把从雅安运来的边茶转运往各地。作为茶马互市的重镇、“锅庄文化”的发祥地,康定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民族文化走廊的腹心。据有关史料记载,旧时康定城:“市肆稠密,商贾云集,山货极广,人烟辐辏,市井繁华。”到民国年间,国民政府于1928年发布“全国三大商埠”,定上海、武汉、康定为总商会,以此三地为全国三大商埠,足见当年的康定早已蜚声在外。正因为商事繁盛,汉藏交往密切,商道上的悠扬驮铃,也成了那个年代最悦耳的声音。

   当年的那条商道,主要是以骡马为脚力。但从雅安至康定,多为崇山峻岭、气候多变之地,且因江河、峡谷、雪山阻隔,道路险峻、自然灾害频繁,不适合骡马行走。所以,人力在川藏茶马古道雅安至康定段充当了主要角色。方苏雅(法国、音译)摄于1903年和威尔逊摄于1908年的《茶马古道上的背夫》,足可以证明这一点。

   背夫是一支极其特殊的运输队,成千上万吨的物资就这样靠他们的双脚和双肩背进背出。其实在家乡名山,也有关于背夫的传说,只是家乡人把背夫称为“背二哥”。

   家乡产茶,除了绿茶,就是被人们称为边茶的“大茶”。何为“大茶”,其实就是用老茶制作的一种黑茶。这种茶一般都要经过蒸、煮、发酵、晾晒等环节,然后将其装在用竹篾编制的茶包内,家乡人称此为“茶包子”。作为南路边茶的主产地,家乡至今都有制作“大茶”的茶厂。产茶,自然要销茶,一直以来,这种茶大多销往康定地区,而当年交通闭塞,从家乡到康定根本就不通公路,再加之这段路不适合骡马通行,所以“背二哥”便应运而生。

   从记事时开始,就发现我家保存着一个撑弓背架,这种撑弓背架与威尔逊所拍照片上背夫使用的工具一模一样。据外婆讲,这个撑弓背架本来是一对,另一个被同族长辈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用来背“茶包子”到康定,但他这一走就音讯全无。从外婆的讲述中得知,当年的一位“背二哥”曾告诉她,这位长辈是失足掉进了深谷。但事情是否如此,也无从考证。于是,外婆便把另一个撑弓背架留了下来,作为纪念。只是后来几经搬迁,这个背架被房梁压坏,成了记忆中的一大遗憾。

   何为撑弓背架?可能好多人都不太清楚。现在,就算在家乡名山,这种工具也早已不见踪影。撑弓背架比普通背架要短,与背部接触部分略呈弓形,有利于与背部贴服。下部有一处支撑部位,用于搁放物资,且可与歇脚杖契合。歇脚杖呈“T”字形,一般长度在一米上下,上部横梁上有木槽,下部有一片比杖头略大的方形铁片,主要是防止在歇息时杖头陷入土中。“背二哥”在行走途中需要歇息时,随着大背师(背夫领头人)一声长“嘘”,可以在任何地形的地方用歇脚杖支撑背架,让负重前行的“背二哥”得到短暂休息。用这种方式休息,可以省去休整时面临的背负困难,还节省了不少时间,尤其是在人人都负重前行的茶马古道上,这种歇脚方式特别受欢迎。

   背架只是“背二哥”使用的工具,而“背二哥”的穿着也有一定代表性。这次邂逅的“背二哥”是一袭阴单蓝衫,其实从外婆的讲述中,阴单蓝衫是当年男子着装的标配,曾经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防绿”一样流行。在刚能认字时,就发现家乡的小县城有多处染坊,但却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只知道染坊的橱窗里挂着好多布料,且以蓝色居多。后来才知道那种蓝就叫阴单蓝。那时的家乡,上了年纪的人都穿蓝色布衫。外婆的弟弟仅有一张存世的照片,他和照片上的另一名男子就穿着蓝布长衫,手持一根长长的水烟袋,典型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衣着形象。但常年在茶马古道行走的“背二哥”,着装却不是蓝布长衫,而是棉麻料的粗布衣服,上衣一般为对门襟短袖、裤子则是阔腿裤。这种衣服用料简单,就是一般作坊制作的布料,但却吸汗透气耐磨。与上衣相配的,还有一根齐膝的褡裢,褡裢主要用来装钱物。此外,“背二哥”的胸前一般都有一块圆形篾条,这是用来刮汗的。

   头帕是“背二哥”的标配,一般以青色居多。除此之外,还包括叶子烟杆、竹制的水筒、马灯、蓑衣、烙锅子馍馍等。足蹬“麻窝子”草鞋,也是“背二哥”的一大特色。还记得小时候家门口有一块田叫“灯草田”,据说是专门种灯草的。灯草芯是那个年代照明的必备物件,一个陶制的灯盏,加上一根灯草芯,再配上清油或桐油,一个简单的照明灯就成了。而灯草的另一大作用,就是将其制作后用来编制草鞋。那个年代物资并不丰富,“背二哥”们一般都来自穷苦人家,需要挣钱养家糊口,根本就买不起鞋子,所以家家户户都会种一点灯草,灯芯就用来点灯照明,灯草则用来编制草鞋。这种草鞋轻便,再配上绑腿,既透气又不打滑,所以“背二哥”们全靠这种草鞋陪着自己在茶马古道上翻山越岭。

   用双腿丈量商道的“背二哥”,其实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符号。他们背动的不仅是一家人的生计,更是一段恢弘的历史。

   随着时光更迭,曾经繁盛的商道已经跌落在历史的尘埃中,只剩下一些文字、图片和那些写满辛酸的脚窝。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繁忙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国省干道,以及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


  • 上一篇:小说连载|南山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69095.html